「兩口子」源於二百年前,竟與「偷情」有關,還有乾隆皇帝的御批

“兩口子”源於二百年前,竟與“偷情”有關,還有乾隆皇帝的御批

現在我們叫夫妻為“兩口子”,已經是非常順溜的事情,剛結婚的叫“小兩口”,年級大點的叫“老兩口”,屬於夫妻間非常親暱的稱呼。然而“兩口子”這三個字是怎麼湊到一起的?

兩口子這樣通俗的叫法,實際上只有三百年的歷史。往更早了說,“兩口子”在史書上是見不到的。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世代都結親。雖然晉國多次爽約背叛,但是都被秦國大棒加蜜棗的修理過來了。後世從這裡面衍生出了“秦晉”,作為夫妻兩人的叫法,而“秦晉之好”比喻兩姓聯姻。

“兩口子”源於二百年前,竟與“偷情”有關,還有乾隆皇帝的御批

除了“秦晉”,還有“朱陳”“琴瑟”“鸞鳳”“連理枝”“比翼鳥”等等,都是夫妻的稱呼。這些算起來都是“雅稱”,比如“秦晉之好”,在羅貫中《三國演義》裡面就有“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秦晉之好”的

這些都是官方或者落於紙面上的說法,比不了“兩口子”來的草根與親民。那麼這“兩口子”又是怎麼來的呢?

“兩口子”源於二百年前,竟與“偷情”有關,還有乾隆皇帝的御批

其實最淺顯的理解,“口”就是吃飯的嘴,單身的時候一張嘴吃飯,結婚之後就成了兩個口吃飯。

民間還有一個典故,來自二百年多年前的乾隆年間。在山東有一位青年才子,名叫張繼賢。這位才子文筆極好,卻還是單身。有點像小說裡的情節,他與一位女子相遇相知。但是不巧的是,這位女子是有夫之婦。

兩個人能夠一拍即合,一個原因是張繼賢單身未娶,算是情竇初開;第二個原因是,這位名叫曾素箴的女子,老公石萬倉是一個當地小流氓,還是個酒鬼。

得不到愛情滋潤的曾素箴喜歡張繼賢的才華,但是鑑於自己的身份,兩個人只能趁石萬倉喝醉的時候,在夜裡交往互訴衷腸。但是沒多久,石萬倉就因為酒精中毒掛了,早就發覺曾素箴行為有異的石家人,順水推舟的把罪過推到了曾素箴和張繼賢這對偷情男女的身上。

“兩口子”源於二百年前,竟與“偷情”有關,還有乾隆皇帝的御批

這種因情而“謀殺親夫”的案子,在當地縣官那邊屬於不用過問就是屬實的結果,直接把兩人判了死罪,押到京城。

大概老天不願看到這對恩愛男女蒙冤,這位張繼賢的供狀被乾隆皇帝見到了。乾隆一看,這文筆,不比那些科舉頭榜的人差哪去啊?咋就成了姦夫了?

憋不住的乾隆直接起駕大牢,面見這位才子。通過交談,發現這張繼賢果然不凡,如此人物就這樣被判死刑,豈不是我大清的損失?但是乾隆皇帝轉念一想,現在石萬倉死無對證,張繼賢二人又偷情屬實,自己一道聖旨倒容易,卻是師出無名,傳到民間無疑會對倫理道德底線造成不小的衝擊啊。

“兩口子”源於二百年前,竟與“偷情”有關,還有乾隆皇帝的御批

乾隆皇帝暫時壓下了心裡的想法,決定找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沒過幾天,他下江南的途中,途徑山東微山湖,故意住了幾天,詳細瞭解了當地的地理分佈。臨走時他大筆一揮,御批把張繼賢改判發配微山湖臥虎口,而曾素箴則改判發配到微山湖黑風口。這還是頭一次死刑犯被改判發配回老家,倆人還離得那麼近的案例吧。

故事結局很明顯了,王子與公主來往於“兩口”之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畢竟能逃得死罪,還相當於被賜了“御婚”,天底下再無第二對兒了。從此以後,民間就流行把“兩口子”叫做夫妻。流行的原因,一個是張曾兩人確實恩愛,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乾隆皇帝“摻和”在裡面,想不出名都不行啊。

“兩口子”源於二百年前,竟與“偷情”有關,還有乾隆皇帝的御批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版本,說的是明朝,一男一女的故事差不多,但是皇帝的角色換成了朱元璋。當然這僅僅是當時封建社會的特定產物,放在現在並不適用。畢竟沒有愛情還有法律,在不在一起都有解決辦法,“偷”這種事,還是不做的好。

最後祝讀到這裡的你天天好運!喜歡本文,歡迎點“關注”哦。

參考資料:明清民間筆記、《三國演義》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