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豐古陂蓆獅、犁獅

信豐古陂蓆獅、犁獅

古陂蓆獅、犁獅是江西省信豐縣古陂鎮謝姓、黎姓村民在春節期間舉行的一種製作成獅子和牛形象,並分別用他們的姓氏諧音命名的香火獅表演。

蓆獅起源於明末清初,是謝氏祠堂在古陂建成時,古陂圩的謝姓人氏為舉辦慶典,吸取中國傳統的龍燈和獅舞中成份,又融合贛南廣為流傳的“香火龍”利用稻草做龍身、插香火顯現造型的特點,發明了這種獅子形象的“香火獅”。由於這種獅燈的獅身是用兩條草蓆連接而成,也因為古陂方言的“謝”與“蓆”諧音,故命名為“蓆獅”。犁獅則出現在清光緒年間。黎姓後人黎聲亮、黎有德等人受蓆獅啟發,也創作出了一種代表黎姓的“品牌獅燈”。這種獅燈主要表現的是犁田勞動場景。古陂方言中黎與犁同音,逐命名“犁獅”。既說明了姓氏,又表明了黎姓的耕作本色。

傳統蓆獅表演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連續表演三個夜晚。整個舞蹈過程包括舞獅和趕龍兩部分。蓆獅舞蹈由五人組成。三人舞獅(分別舞獅頭、獅身及獅尾),外加兩個“迴迴”。獅頭獅尾均用竹木做成骨架,外扎稻草,草上插香,獅子的“五官”及獅尾造型均由香火顯示出來,形態栩栩如生。獅身的兩條草蓆必須順直連接,而草蓆外圍還須紮上三道稻草筋絡以備插香。“迴迴”就是兩個戴面具的人,走在前面的戴著沙和尚的面具,大頭大腦,憨態可掬,負責引獅、逗獅、開路等舞蹈表演,俗稱“大迴迴”或“大面”。走在獅燈後面的戴著孫悟空的小面具,小巧靈活,起著活躍氣氛、維持秩序的作用,跳著與之相應的舞蹈,又稱為“小迴迴”或“小面”。兩個“迴迴”背上還得各披一條小草蓆,象徵蓑衣。“蓑衣”上也扎有稻草,插上香,夜晚看上去倒像一隻“大刺蝟”。其“雙哨會獅”等舞獅招式,堪稱一絕。

“趕龍”是蓆獅表演中最精彩的“壓軸戲”。每到元宵節夜,所有謝氏男丁都必須兩手各持一把香火,將蓆獅送上附近高山,並伴有兩條各由三人舞動的稻草香火龍,伴著喧天的鑼鼓聲,在高山上嬉戲狂舞。稍後,雙龍在前,蓆獅在後,一聲號令千百人高聲應和,從後面把龍、獅“趕”下了山。一直趕到祠堂門口。面對祠堂作唱喏禮後,村民便可把未燃盡的香火“搶”回家,意味著“‘龍勢’到門下,家和萬事興”,以求吉利、驅瘟邪、保平安。最後還要把“龍身”、“獅身”送到河邊焚化,以示有接有送,龍歸大海。表演時又有2/4節奏的打擊樂伴奏,使得整個舞蹈熱烈、緊張,節奏明快有力,具有原始舞蹈伴奏音樂的風格特點。

犁獅舞蹈造型是模仿牛的形象,道具也是以牛和犁為主。最初只是扎一頭香火的大牛來表演(獅頭、牛身),後來又有兩人舞一頭大牛,一人舞一頭小牛,一人扮農民扶犁,一人扮迴迴引路、逗獅,還有幾組人舉著“香火龍”和四塊“春牛耕田”字牌。表演時,將犁田的農事活動舞蹈化藝術化,表演形式歡快、簡潔,生動活潑,詼諧風趣,又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所以犁獅儘管比蓆獅後出現,但在古陂民間受歡迎的程度,完全不亞於蓆獅。其伴奏音樂與贛南採茶戲的《狀元紅》基本相同,屬徽調式,旋律流暢,富有變化。

蓆獅、犁獅的表演經費一般是村民自籌,多在頭年臘月由各村各房集資捐獻,其傳承方式均為村族中前後輩互幫互帶,代表藝人主要有謝達三、謝達祥、黎忠英、黎欽仁等。

古陂蓆獅、犁獅是一種融工藝製作、舞蹈表演等於一體的氏族娛樂活動,具有相當高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但在過去,兩獅以古陂河為界,互不往來,後來在政府的協調下,兩姓獅舞才時常在同一場地表演。

古陂蓆獅、犁獅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