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教育出现很多弊端,是因为把次序搞颠倒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当前的教育出现很多弊端,是因为把次序搞颠倒了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43集01

我们当前的教育之所以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把教育的次序搞颠倒了。

当前的教育出现很多弊端,是因为把次序搞颠倒了

《群书治要360》第八十一句:【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我们在学了“尚道”之后,就讲“孝悌”,为什么?因为中国古人的学问称为“心性之学”。他们求学不是为了求知识、求技能,而是求道。

修学要从孝悌开始做起,这是学道的次第,《大学》上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孔老夫子以四科来教导学生,首先就是德行,然后是言语、政事、文学。首重德行,说明要“先正其心,后为文学,游于艺也”,这个教学的次序是不能够颠倒的。

我们求学的次序是如此,教育的次序也是如此。我们当前的教育之所以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把教育的次序搞颠倒了。教育的次序,一定是《三字经》上所说的“首孝悌,次见闻”,也就是要先培养起一个人的孝悌之心,对父母老师谦恭有礼的态度,然后才去学知识、学技能,这样才不会学得愈多愈傲慢。

当前的教育出现很多弊端,是因为把次序搞颠倒了

什么是教育呢?很多人都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却并不真正地明白。

“教”在《礼记·学记》上解释为“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断地增长,二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可以说,做人的教育、德行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那什么是“育”呢?《说文解字》上解释,“养子使作善也”,仅仅把儿子养大,那个不叫育,他必须顺着善良的方面去成长,这个才叫育。也就是说,他必须有良好的人格,有高尚的品质,起码有做人的标准。

有一位长者曾经提醒我们,你们这一代人很可惜,没有受过教育。我们听了很不服气,我们都是硕士毕业、博士毕业了,怎么说我们没有受过教育?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但是当我们看到了教育的两个定义:教,是“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育,是“养子使作善也”,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随着受教育的时间愈长,德行愈提升?还是因为自己受教育的时间愈长,傲慢心、名利心愈来愈增长?

世间人看到的很多光环,譬如有很多的钱,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好的学问,这是指世间的学问。如果没有学道的基础,没有培养起一个人正确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这些反而都是求道的障碍,愈学愈傲慢,愈学愈不把别人看在眼里。

原因在于我们把教育的次序搞颠倒了。古代的圣贤人,特别是古代的皇帝也读圣贤书,当他们教导百姓的时候,一定依据正确的顺序。

譬如康熙皇帝曾经颁布了《圣谕十六条》用来教导百姓。圣谕的第一条“敦孝悌以重人伦”,在这一条下面这样写道“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给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孝悌。那为什么要善事父母和兄长?“盖父母生我,有罔极之恩;兄长先我而生,有同气之谊。”这里解释了能够善待父母就叫做孝,能够善待兄长就叫做悌。因为父母生养我们有罔极之恩,像在《诗经》上也说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样地高,怎么报答都报答不了,所以有罔极之恩。

当前的教育出现很多弊端,是因为把次序搞颠倒了

佛教经典中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专门讲了父母的恩德。经书记载,佛陀带着弟子去外面出游,在路上遇到了一堆白骨,佛陀派弟子把白骨分成两堆,然后还冲着白骨进行礼拜。

弟子们看了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冲一堆枯骨礼拜,而且还要分成两堆?一堆的颜色是比较白的,看起来比较重;另一堆的颜色比较黑、比较暗,重量也比较轻。佛陀说,比较轻的,颜色比较黑的是女子的骨头;颜色比较白的,分量比较重的是男人的骨头。弟子们听了奇怪地问,男人和女人穿的衣服不一样,从他们的穿着打扮上就可以判别出是男是女。但人过世之后都是白骨一堆,还能够从骨头上辨别出是男是女吗?

佛陀告诉弟子,因为女子有哺乳的义务,要哺乳儿女就要把自己身体的营养通过乳汁输送给孩子。她们长期地哺乳,所以骨头就比较轻,颜色是黑的,而男子的骨头比较重,颜色是白的,就凭这一点就可以判断出骨头是男人的还是女人的。

讲完这些之后,佛陀又给弟子讲了父母恩重难报的教诲,他说“父母有十重恩”,也就是十个重大的恩德难以回报。

哪十重恩呢?

第一,怀胎守护恩。母子都是有很深的缘分才成为一家人,母亲怀胎一个月之后,儿女的五脏才长出来,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六窍就分开了。此时母亲怀孕在身,行动非常地不便,身体就像山一样重,走路非常地困难,为了养育儿女,好看的衣服、装扮也都顾不上了,梳妆镜上沾满了尘埃。

第二,临产受苦恩。十月怀胎就很辛苦了,一朝分娩却不知道生得是不是很顺利,孩子是不是很健康。现在很多的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剖腹产,痛苦就更加地严重了,每一天都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这些痛苦只有生过孩子的人才能够体会。我们只是听说有的母亲在生孩子的时候,痛得能够把床上的钢管都拧得像麻花一样,用的力量是那么大,我们从这样的描述中也能感受到那种痛彻骨髓的苦。

第三,生子忘忧恩。母亲生了儿女之后,五脏张开,气也很憋闷,血流像屠羊一样非常地多,但是听到这个孩子是健康的,她就马上忘记了自己的痛苦,非常地欢喜。

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的恩深重,照顾儿女的时候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孩子吃饱穿暖。做母亲的人,经常半夜醒来,看一看孩子是不是踢开被子了,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更是经常半夜起来照看儿女。

第五,回干就湿恩。如果儿女把褥子尿湿了,做母亲的宁愿自己睡在尿湿的褥子上,而把干的地方留给儿女,为的是让孩子睡得更安稳。

第六,哺乳养育恩。父母养了儿女,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会对孩子非常地关爱,每一天对他照顾、爱护、叮咛、嘱咐,把孩子抱在怀里,这样的呵护是没有止境的。

第七,洗濯不净恩。本来母亲是天生丽质,非常地美貌,精神很好,脸色红润,手也非常地细腻。因为要经常给儿女洗濯尿布,照顾孩子,自己好的容貌,也就一天一天地逐渐改变,逐渐衰老。为了让儿女们能够成才,母亲不惜劳苦。如果我们有时间和父母在一起,看一看父母的双手,就能够感受到长期劳作的人和不怎么干家务的人,他们的手有多大的区别。

第八,远行忆念恩。儿女要远行了,父母的牵挂也非常地严重,临行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看儿女已经走很远了,还不愿意回家,在那遥遥地望着,这就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第九,深加体恤恩。儿女有了苦,父母的心就是代儿女去受苦,特别是儿女有病的时候,父母非常地担心,希望这个得病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儿女,能够代儿女去受这个病苦。父母对儿女的体恤达到了忘我程度。

第十,究竟怜愍恩。“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这就是告诉我们,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无时无刻不在,从来都没有止息过。即使父母已经活到一百岁的高龄了,还经常放不下,还惦记着她那八十岁的儿子。所以我们从这十重恩中知道,父母的恩德确实无以回报,因此这里就说父母对我们有罔极之恩。

当前的教育出现很多弊端,是因为把次序搞颠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