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明復: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大家好,今天為大家解讀的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閻明覆回憶錄》上半部分。這本回憶錄分(一)(二)兩卷,共95萬字,記錄了閻明覆從一個少年成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翻譯的過程。書中講述了大量的歷史細節,還有許多珍貴的老照片。由於作者本人有著接觸多個重要人物,見證多個重大事件的非凡經歷,因此書中也為我們生動客觀重現了從“九一八”事變後到國家改革開放前,這大半個世紀的歷史。我將分兩部分解讀,今天我會用大約二十多分鐘的時間為你梳理上半部分。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閻明覆

正如剛剛提到的,本書的作者閻明覆有著許多非凡的經歷。

他有一個不平凡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潛伏在國民黨內部的諜報英雄閻寶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閻寶航向蘇聯通知了德國納粹對蘇聯開戰的準確日期。蘇聯和德國是簽署過互不侵犯條約的。如果沒有閻寶航的消息,蘇聯會更加被動。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為了表彰閻寶航的貢獻,在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週年紀念活動時給閻寶航頒發了“衛國戰爭勝利五十週年紀念章”。不過當時閻寶航已經去世了,獎章是家人代領的。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閻明覆父親閻寶航

不平凡家庭出身的閻明覆自己也有不平凡的生涯。他曾經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做翻譯。在中蘇關係走向破裂的時期,他見證了毛澤東與赫魯曉夫劍拔弩張的會談。閻明覆還有七年半秦城監獄的經歷,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在獄中忍受了種種冤屈和磨難。這些非凡經歷,讓閻明覆比普通人有著更多機會見證歷史,也讓他有了不一樣的視角思考。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1957年11月5日下午,在克里姆林宮警衛局局長扎哈洛夫少將陪同下,毛澤東率代表團到紅場瞻仰列寧墓並敬獻花圈。毛澤東左側為翻譯閻明覆,右側為衛士李銀橋

用閻明覆本人的話說,這本回憶錄就是要交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敘述歷史事件發展的過程。至於是與非,就交給讀者自己去判斷吧。所以,他的回憶錄保持了既客觀又詳實的原則。通讀下來,我們會發現,閻明覆既是歷史的客觀旁觀者,也是歷史的深刻親歷者。我們可以藉著他的眼睛,觀察歷史的細節。

今天為您解讀的《閻明覆回憶錄》上半部分,時間是從閻明覆出生到1958年中蘇關係出現裂痕之前。從個人成長經歷來看,閻明覆的這段人生可以說是平穩順利。此時,閻明覆的身份是俄文翻譯,同時是歷史的旁觀者。我們正好能借他的經歷和視角,瞭解那個時代。

我們把閻明覆三階段的成長經歷比喻成三所學校。

第一所學校是閻家老店

這是閻明覆童年和少年時期。閻家老店是當時的人對閻家的尊稱,當時閻家名流雲集,社會地位很高,這個時期塑造了閻明覆性格,培養了他的修養。

第二所學校是中華全國總工會

在這裡同外國專家學習交流的經歷是他人生中第二所重要的學校。這所沒有圍牆的社會大學讓他的政治、業務、工作能力迅速成長起來了。

第三所學校是中央辦公廳翻譯組

閻明覆在中辦翻譯組見證了中蘇關係的“蜜月期”。他的業務能力更加熟練,性格更加抗壓和嚴謹。這個經歷讓他在以後的人生中打贏了一些硬仗。這些硬仗,我們留在下半部分再說。

這三個部分看似只是時間上的推移,其實也是一個人走向成才成熟之路的遞進過程。第一所學校給了他優良家風的薰陶,讓他養成了對外國語言的興趣,讓他形成了縝密、抗壓、善交流的性格。這恰恰是翻譯工作、外交工作中具備的寶貴素質。第二所學校讓他快速學習到了在學校,書本學不到的實踐知識。讓他接觸到外國專家,讓他更加了解外國文化,也學習了更為地道的俄語,為他最終進入中南海奠定了基礎。第三所學校則為他在今後遇到更大的工作、人生挑戰做好了準備。

01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重點內容。在這個時期,閻明覆的人生可以說充滿了愛。有家人、老師、同學等對他的愛護,也有他從父母等人身上看到的對國家、對同胞的大愛。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對閻明覆的性格、學識修養的形成,甚至和他後來的經歷走向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它就是由父母撐起的“閻家老店”。

閻家老店是大家對閻明覆在重慶的家的一個親切的稱呼。在來到重慶之前,閻明覆就經歷了一個充滿戰爭記憶的不斷搬家的幼年,“九一八”事變後不久,閻明覆的父親閻寶航因為從事反對日本侵略的活動,被日本人通緝。

父親喬裝逃走之後,母親高素帶著五個孩子,還有尚在腹中的閻明覆,一路艱險的從瀋陽來到北平。之後,他跟著父母從北平到南昌,從南昌到南京,再到重慶。經歷過慘無人道的重慶大轟炸,也感受到國民黨統治區內的白色恐怖。幸運的是,外界紛亂的局勢下,年幼的閻明覆在父母的庇護下有一個平穩成長的小環境

閻家老店不僅保護了他,也為眾多東北流亡人士和抗日誌士提供了棲身之所。1937年到1946年,他們在重慶的家對社會人士熱情招待,吃住分文不取。同時,閻家暗中也成為我黨地下小組的情報站、聯絡站,是共產黨人的藏身所和中轉站。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全家福”。前排左起:二哥閻明智、媽媽、閻明覆(中坐)、三姐閻明光、爸爸、大哥閻明新;後排大姐閻明詩(左)、二姐閻明英(右)

閻家老店可以說是閻明覆人生最早的一所“學校”。父親閻寶航是英國愛丁堡大學的高材生。母親高素則要強上進,婚後從識字班讀起,自學完了高小,甚至還自學過英文。哥哥姐姐們也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這樣的家風影響閻明覆一直保持著勤學愛學的好習慣。

不僅如此,當時還懵懂的閻明覆,就已經開始同天南海北的人們打交道了。

閻家老店位於兩路口的重慶村,是一棟三層樓的洋房。父親為了方便地下工作,特意選擇了這樣一個相對隱蔽的場所。父親閻寶航的身份很特殊,曾是蔣介石欽命的“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總幹事。到了重慶自然在國民黨政壇是風雲人物,社會各界聲望很高。但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閻寶航在遷往重慶之前,就已經是周恩來親自單線聯繫的中共秘密黨員了。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閻明覆與閻明光在重慶村十七號院內

在父親的特殊身份掩護下,閻家每天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年幼的閻明覆雖還不懂得大人們在做什麼,但也隱約感到一些不尋常的事情。家中經常來一些特殊的叔叔,普通的客人都在一樓的客廳,但這些特殊的叔叔卻總要上二樓的一個房間。這些叔叔,有剛從國民黨監獄被營救出來的陳同生,有在蘇聯被陷害勞改歸國的李文正,還有教育閻明覆要抗日救國的朝鮮族老黨員韓樂然……這些客人中最特殊的當屬周恩來。不過,當時的閻明覆只當他是有著兩道濃眉的周伯伯。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除了這些身份特殊的客人,熱情善良的父母還收留了多個來自天南海北,因為戰亂流亡的人。家裡經常有操著各種口音的住客出沒。閻明覆在書中列舉了好多閻家老店的“住客”的故事,很多人後來還和他保持著聯繫,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閻家老店成為很多走投無路的人們心中的避難所。父母秉承著“寧可一人單,不叫萬人寒”的熱心照料客人,從不菲薄。家中這種好客的氛圍,讓閻明覆從小就習慣接觸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為了閻家老店,閻明覆父母除了付出財力和心力,暗中也承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長達五年半的重慶大轟炸,讓一家人躲警報習以為常。國民黨反動派也在監視閻家。閻明覆後來才逐漸瞭解到,特務曾不止一次混入閻家大院打探消息。1943年前後,家外突然多了些監視他們的新鄰居,而父親閻寶航,也被軍統的戴笠、中統的徐恩等特務頭子和國民黨政要多次約談。母親高素積極配合父親工作,非常嚴謹,共產黨人開會的二樓房間,為了保密她總是親自打掃,從不讓傭人進來。閻寶航經歷了多次險情的考驗,頂住了壓力,憑著自己的嚴謹和機智,拿到了德國攻擊蘇聯的準確時間,為世界反法西斯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1938年,閻明覆(右一)與父親閻寶航(左二)、母親高素(右二)和姐姐閻明光(左一)(圖片來自網絡)

地下工作的危險和重壓下家人的謹慎、鎮定和坦然,這也無形中影響閻明覆成為了一個嚴謹、抗壓的人。

1947年8月,從閻家老店走出的少年閻明覆來到了東北,在哈外專學習俄語。這所外國語學校由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直接領導,屬軍事院校,當時學習條件艱苦,十幾個人擠在一張大通鋪上,但大家抓住一切時間學習,在教室、在操場上、在宿舍裡,隨處可見同學們手持課本,專注的背單詞。這樣的學風下,16歲的閻明覆迷上了俄語這門語言,成績名列前茅。

總結

以上就是我為你講述的第一個重點內容,閻明覆的童年和青少年。我們來簡單總結一下,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才華積累往往離不開原生家庭的薰陶和後天教育的影響。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閻明覆幸運的在“閻家老店”這座最早的學校學習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課程,堅定了他對共產黨的熱愛,形成了他適合開展翻譯工作的抗壓、善交流、嚴謹的性格。

02

咱們接下來講述第二個重點內容,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作時期。這一時期,對閻明覆來說是快速成長的幾年。他成為俄國專家的翻譯,同外國專家深入地學習和交流。中華全國總工會是一所沒有圍牆的社會大學,他從哈外專畢業時,只是打下了三年閱讀、會話、中俄互譯的初步基礎,而在工作中和外國專家的交流甚至是碰撞,才讓他快速熟練的掌握翻譯技能,對東歐文化有了突飛猛進的理解。

當時閻明覆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翻譯工作幫助更多的同志向蘇聯專家學習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對城市管理、軍事機構、國營企業的管理等方面需要依賴蘇聯專家傳授的經驗。中華全國總工會當時急需學習的課題是工人階級掌握政權後,工會組織應當幹什麼?怎麼幹?這個課題涉及到工資、福利、勞動保護各個方面。閻明覆在全總設立的俄文翻譯室裡同三批蘇聯專家,交流學習了這一課題。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蘇聯專家與全總幹校教研室的老師們,左三為閻明覆

初出茅廬就接觸蘇聯專家的閻明覆,工作上遇到了很大的挑戰。比如蘇聯的戈列金講授的蘇聯工會實際工作教程,它的內容對中國工會的幹部都是很新鮮的。翻譯講義的時候,裡面涉及到很多新詞,不僅考驗俄文功底,還需要足夠的中文功底。這對沒有讀過高中的閻明覆算是一個難題。日梅霍夫教授喜歡脫稿即興發揮,而且對翻譯工作要求很高,要求翻譯能夠準確的傳遞他講述過程的喜怒哀樂。當這位教授講到巴黎公社被鎮壓,社員被槍殺,他就要求閻明覆能夠把那種悲壯的感情傳遞出來,教授要看到下面的學生們落淚才算翻譯合格。這種高要求督促閻明覆每天夜裡二三點鐘入睡,第二天五六點鐘起床。向書本學習,向蘇聯教授和老師同事們不斷請教,向聽課的培訓班學員尋求意見反饋改進工作,閻明覆業務能力突飛猛進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1949年12月至1950年夏,在全總幹校講課的三位蘇聯教授:日梅霍夫教授(左)、馬爾科夫教授(中)、戈列金工程師(右),前排坐者為蘇聯專家的翻譯,左起:閻明覆、關裕倫、傅也俗

那麼這段向蘇聯專家學習的經歷,給國家留下什麼寶貴的財富呢?閻明覆在書中介紹了從1950年到1956年期間,借鑑蘇聯工會的工作經驗,中國工會能卓有成效的開展各項工作。比如,形式多樣的生產競賽,制定工資改革方案,制定由工會管理的職工勞動保險,興建文化宮、工人療養院等福利設施等等。除了學習來自蘇聯工會的經驗,書中還例舉了學習人民防空的經驗,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我國做出抗美援朝決定後,美國飛機對吉林、丹東地區進行了轟炸,我國的防空任務十分緊迫。閻明覆等人陪同蘇聯派出的三名防空專家在北京、瀋陽、大連等地舉辦了短期培訓班,培養了防空幹部隊伍,傳授防空知識。這段經歷對兒時經歷過重慶大轟炸,擠過防空洞的閻明覆是個大開眼界的學習機會,他接觸到大量中俄防空的專業詞彙,不懂就請教蘇聯專家,培訓班結束後,閻明覆和同事還編印了一本教材。

這些來自蘇聯專家的經驗,對百廢待興的國家來說非常的寶貴,而正是閻明覆等人的辛勤工作保證了蘇聯經驗的有效傳播。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1950年4月,全總幹校勞保研究班的學員歡送戈列金教授(前排右二)。二排右一為閻明覆

總結

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二個重點內容,閻明覆人生中的第二所重要學校,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同外國專家的交流。簡單總結一下,中華全國總工會給閻明覆提供了一個打開眼界,接觸到外國專家的平臺,閻明覆通過和外國專家的交流碰撞,以及個人的拼搏和積極思考,各項能力在這個期間有了快速的提高,也對翻譯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為下一步更艱鉅的任務打下了更夯實的基礎。

03

說道這個更艱鉅的任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第三部分,1958年中蘇關係破裂前,閻明覆調任到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給中央領導人擔任俄語翻譯。這一時期他開始正式頻繁接觸重大人物,見證重大的歷史事件

1957年1月,閻明覆從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崗位上調離,來到新成立的中央辦公廳翻譯組。這個小組只有三個人,閻明覆擔任組長,翻譯組為中央領導服務,擔任中蘇黨政首腦會談等外事的俄文翻譯,包含口譯和信件翻譯。翻譯組在中南海居仁堂辦公,古色古香的環境,被朋友們稱為“紅牆內的翻譯組”

其實在中辦翻譯組成立之前,閻明覆就被借調擔任中央領導人的翻譯,參加過許多重大的外事活動。1952年10月,他就曾隨劉少奇率領的中共代表團參加蘇聯共產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見到了斯大林。年邁的斯大林對諸如制定憲法、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問題,給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不少寶貴的建議。

1956年9月,毛澤東接見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聯盟團代表團時,閻明覆第一次給他做了翻譯。第一次給毛澤東翻譯的經歷令閻明覆非常難忘,他在前一天才突然得知這個翻譯任務,非常高興又倍感緊張和不安,一夜都沒睡好覺,等到第二天第一次近距離見到平易近人親切的毛澤東後,緊張感稍微緩和了一些。毛澤東在會議上向客人解釋1949年中國沒有同南斯拉夫建立外交關係的原因,談了談對斯大林的看法。從國際談到國內,從中南關係談到中蘇關係,還談到王明的“左“傾機會主義,很多內容閻明覆以前從沒聽說過。再加上毛澤東濃重的湖南湘音,讓他翻譯的十分吃力。多虧了在場的王稼祥,幾次用普通話重複關鍵詞。比如,毛澤東說的“盲動主義”,閻明覆一時想不起來對應的俄語單詞,想用“冒險主義”代替,得到王稼祥提示才翻譯正確。兩個小時的翻譯下來,閻明覆汗流浹背,至今他還記得那天的場景。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毛澤東接見南共代表團團長維塞林諾夫並觀看南共向毛澤東贈送的民間工藝品:一支由南斯拉夫手工藝人制作的雕花銀瓶。這是閻明覆第一次給毛澤東做翻譯

儘管有這樣的工作經歷,但來到中辦翻譯組這所新學校後,一切又是新的開始。閻明覆需要儘快的熟悉中蘇關係的基本情況。要關注國內國際政經文化各項動態,也要對中蘇領導人會晤常用的話術,語言習慣等了然於心。時任中辦主任楊尚昆對翻譯組的工作非常關心,創造了各種條件幫助翻譯組熟悉工作。

閻明覆閱讀了大量毛澤東及其他領導接見外賓的談話記錄。在楊尚昆的批准下,他能夠閱讀文件陳列室裡所有的中央各部委和各地方黨委、政府呈報中央的文件,包括絕密文件。這樣就更好的瞭解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動態。值得一提的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毛澤東的秘書,時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田家英也很關心翻譯組的工作,擔心翻譯組聽不懂澤東的湖南話。田家英把他工作多年積累的毛澤東常用詞彙編成冊送給了翻譯組。這本小冊子包含“跌跤子”“摸石頭過河”“一個指頭與十個指頭的關係”等詞彙,給閻明覆他們的工作幫了不少忙。

跟隨國家領導人做外事翻譯,在那個年代,甚至在今天看來,都是一項帶著光環的工作。但閻明覆自己卻表示,他當時並沒有意識到所謂的光環,翻譯工作實際上是非常艱辛的。年輕的翻譯者往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國家領導人的口譯要求“準、順、快”。不能有絲毫差錯,一句漏譯甚至一句語意不清,都可能帶來不可想象的後果。直譯是相對保險的,但由於中俄語言文化的較大差異,直譯時常會造成歧義。類似像“大躍進”“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這些中文專用詞,俄文中沒有中文原意對應的詞,這些難題都給翻譯組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蘇交往十分頻繁,翻譯組的工作可以說是非常繁忙,一個任務接一個,沒有什麼空閒。在這繁忙的歲月裡,閻明覆見證了一段中蘇“蜜月期”。1957年毛澤東率中國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四十週年慶典活動。這個代表團陣容可謂強大,副團長是宋慶齡,團員有鄧小平、彭德懷、李先念等人。閻明覆則作為俄文翻譯團的骨幹力量也參加了,他見證了中國代表團在蘇聯的各種重要的會議、活動。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莫斯科會議期間,伏羅希洛夫到克里姆林宮拜訪毛澤東,宋慶齡、鄧小平、彭德懷、楊尚昆等參加會見。宋慶齡身後右側為閻明覆

書中記錄了廣為流傳的一段演講“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網上曾有人說這段話是毛澤東在國內某高幹小學內講的,其實真正的出處是1957年那次出訪,毛澤東在莫斯科大學訪問時的演講,當時閻明覆就在現場,那句同樣著名的“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人最講‘認真’”,也出自那天的演講。閻明覆記得在會後,毛澤東對不肯離開的中國留學生說,“我只給你們講三句。第一,祝你們身體好、學習好、將來工作好;第二,青年人既要勇敢又要謙虛;第三,和蘇聯朋友要親密團結。”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1957年11月,毛澤東在俄羅斯克裡姆林宮與代表團工作人員合影。毛澤東身後左側為閻明覆

總結

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三個重要內容,閻明覆在中南海擔任領導人的翻譯,見證的一段中蘇“蜜月期”的經歷。簡單回顧一下,給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是一件外人看起來充滿光環,但實際非常艱苦的工作。閻明覆和他的同事們為此付出了很多辛勞的汗水,在剛到中辦翻譯組第三所學校的日子裡,他真正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翻譯工作者,成為許多歷史重大事件的見證者。

04

好了,說到這兒,《閻明覆回憶錄》上半部分的內容就講得差不多了。

下面,我們來簡單回顧下: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這部珍貴的信息量頗大的回憶錄,我們把內容分成上下兩部分,今天為你解讀的上半部分,按照“閻明覆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的思路,將閻明覆從出生到中辦翻譯組工作第一年的這段人生分成了三所重要學校來解讀,閻明覆的前半生可以說是相對順利,一步一個腳印的在這三所學校成熟成才,但在《閻明覆回憶錄》下半部分,他的人生和國家命運一樣,就如同坐過山車,經歷了重大坎坷和重生,下半部分我們將帶你解開歷史的黑匣子的神秘面紗。敬請期待。

今天的解讀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聆聽。更多精彩內容可以購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閻明覆回憶錄》原書閱讀。我們下期再見。

【以上圖片若無特殊標註則來自《閻明覆回憶錄(一)》】

閻明覆:中南海紅牆內的翻譯工作者

《閻明覆回憶錄(一)》

閻明覆 著

人民出版社

2015年06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