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國志》譯文 翻譯:魏書·陳群傳


《三國志》譯文 翻譯:魏書·陳群傳


陳群傳,(附陳泰傳)陳群,字長文,潁川郡許昌縣人。祖父陳萛,父親陳紀,叔父陳諶,都久負盛名。當陳群還是小孩的時候,陳萛就覺得他很奇特,經常對族人父老說:“這孩子必定會振興我們陳氏宗族。”魯國的孔融才氣很高,並且抱負很大,生性居傲,年紀在陳紀、陳群之間,他先和陳紀是好朋友,以後又和陳群交往密切,於是便把陳紀視為長輩,由此陳群聲名顯揚。劉備任豫州刺史的時候,徵聘陳群做輔佐自己的別駕從事。當時陶謙剛病死,徐州的輔佐官便準備迎接劉備主持徐州的政務,劉備自己也很想去,陳群便勸劉備說:“眼下袁術的力量還很強大,如果現在就東取徐州,一定會與袁術發生爭鬥。要是呂布乘機襲擊我軍的後方,那時即使將軍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會有圓滿的結局。”劉備不聽他的勸告,就帶著人馬東進,和袁術殺得難解難分,呂布果然乘亂襲取了下邳,然後又派兵支援袁術,把劉備打得落花流水,劉備這時候才悔恨當初沒聽陳群的勸告。陳群后又被舉薦為茂才,被授予柘縣縣令,他沒有去就職便跟隨陳紀一起到徐州避難。


《三國志》譯文 翻譯:魏書·陳群傳


時值曹兵大破呂布,曹操就徵聘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當時,有人推薦樂安的王模、下邳的周逵,曹操便徵召他倆作官。陳群把徵召的教令原封不動退還曹操,認為這兩個人品德不好,早晚會出亂子。曹操不聽。以後王模、周逵果然都因為犯法作亂而被殺,曹操為此向陳群道了歉。後來,陳群也曾推薦過廣陵的陳矯和丹陽的戴乾,都被曹操所起用。以後吳人叛亂,戴乾忠義赴死,陳矯也成了名臣,世人因此都稱讚陳群是慧眼識人。陳群后來又先後被任命為蕭縣、贊縣、長平縣的縣令。父親去世後,他辭官回鄉,奔喪守孝。後來以司徒掾的身份在官吏考試中被列為優等,被舉薦擔任了執掌律令的治書侍御史,後又轉任參與相府軍事謀議的參丞相軍事。魏國建立後,升任主管起奏彈劾不法官員的御史中丞。當時曹操正和大臣們一起商議是否有必要恢復肉刑(對罪犯斬斷肢體或割裂肌膚的刑罰),就下令說:“從哪兒才能找到一位明曉事理、通達古今的君子,讓他來評論評論這件事呢?從前陳鴻臚(即陳群的父親陳紀,獻帝時曾任大鴻臚)認為死刑可以有助於樹立起君王的仁德恩惠,說的就是要對他們施以肉刑。


《三國志》譯文 翻譯:魏書·陳群傳


御史中丞你能陳述一下你父親的觀點主張嗎?”陳群回答說:“臣下的父親認為漢朝廢除肉刑而增加鞭打、杖擊,本意是出於仁惻之心,想減輕對犯人刑罰,但沒有想到死去的人卻越來越多。正所謂名義上減輕而實際上加重了。因為名義上減輕了刑罰,老百姓容易忽略而犯罪,這樣實質上卻加重了刑罰,老百姓也更容易受到傷害。《尚書》說: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只有敬畏、慎用墨、劓、..、宮、大辟五種刑罰,才能養成剛、柔、正直這三種德行)。《周易》上也記載著割鼻、斷足、砍腳趾的刑法,這些都是用來輔助政教、懲治邪惡的。況且殺人償命,也合乎古代的制度;對於把人打傷或毀壞別人的身體的罪犯,只是剃去頭髮圈住脖頸幹活服役,就不合道理了。如果沿用古刑,使姦淫者受宮刑(殘割男子的生殖器或破壞女子的生殖機能),然後再把犯人關入蠶室(溫暖密閉的屋子),使偷盜者受刖刑(斷足),那麼就永遠不會發生淫亂盜竊一類的壞事了。據說古代適用五刑的犯罪行為有三千多種,雖然不能全部恢復,但是像姦淫者下蠶室、偷盜者刖其足這樣的刑罰,由於姦淫、偷盜正是時下常有的禍患,因此應該首先施行。按照漢朝法律,對於罪大惡極的犯人應當斬首,這是不能顧及所謂仁義的。但是對於其他剛夠死刑、可殺可不殺的犯人,就可以施以肉刑。


《三國志》譯文 翻譯:魏書·陳群傳


這樣,所受之刑與所犯之罪就可以相抵了。如今以鞭打、杖擊處死的刑法代替肉刑,實在是隻重視人的肢體而輕視人的性命啊!”當時鍾繇和陳群的意見相同,王朗及其他一些參與討論的大臣卻大都認為此法不可施行。曹操對鍾、陳二人的看法深為贊同,只是因為戰事連綿,又顧及眾人的議論,故暫且將此事擱置一旁。以後陳群又轉任侍從天子左右的侍中,兼主管選拔舉薦的丞相東西曹掾。他在朝廷裡對人對事從不抱個人成見,而是一向看重名分,從不以不正之道施加人。曹丕在東宮當太子的時候,就對他深為敬重,待他像朋友一樣,還常常借孔子的話讚歎陳群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和我的關係便更加親密了。”等到曹丕做了魏王,就封陳群為昌武亭侯,並提升他為尚書。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就是他在任職期間制定的。曹丕即天子位後,陳群又被調任尚書僕射,加侍中,後又晉升為尚書令,晉爵為潁鄉侯。曹丕征伐孫權到了廣陵後,便讓陳群兼任中領軍,掌管京師禁衛軍。曹丕返回,授權陳群督率水軍。曹丕回到了許昌,再拜陳群為鎮軍大將軍,兼任中護軍、錄尚書事,總攬朝政,其地位僅次於三公。曹丕病重,陳群與曹真、司馬懿等一起接受遺詔輔佐朝政。明帝曹睿即位後,晉封陳群為潁陰侯,增加食邑五百戶,加上以前所封的一千三百戶,並特許他和徵東大將軍曹休、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一起開建府署,自己徵召屬官。沒過多久,又提升他做司空,仍錄尚事,總攬朝政。那時,明帝曹睿剛開始執政,陳群便上書說:“《詩經》上說‘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又說‘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都要講效法先賢,以身作則的重要。道德的施實和教化的普及,一定要從身邊開始由近及遠,才能最終廣佈於天下。

從靈帝去世、董卓進京開始,天下大亂,攻戰不止,老百姓不懂得先王之教的本意,我怕王教已衰敗得很厲害了。陛下如今應該承繼魏國的興盛,肩負起太、高二祖開創的基業。現在天下人都向往著美好的政治局面,只要能夠崇尚德治,佈施仁化,體恤黎民,那百姓可就幸福了。此外,當臣子的人云亦云,隨聲附和,是非混淆,互相包庇,乃是國家的大患。如果大臣們彼此不和睦,就會產生對立的派別;如果有對立的派別,對文武官員的好壞評價就會失去標準和根據;如果評價好壞沒有根本標準和客觀根據,就會良莠不分,真假難辨。對這種現象,陛下不能不深加防備,及時採取措施,以斷絕後患。”明帝太和年間,中軍大將軍曹真上表曹睿,打算分兵幾路從斜谷入西蜀,攻打蜀國。陳群認為:“太祖當年到陽平關攻打張魯,事先曾收割了大量的豆麥以充實軍糧,可尚未打敗張魯,因為糧食還是不夠吃。如今出兵伐蜀根本沒有什麼原因,而且斜谷地勢險峻,難以進退,運輸糧草肯定會受到抄掠堵截,如果多留人馬看守重要路線,又可能損失不少士兵,這些都不能深思熟慮啊。”曹睿聽從了他的意見。可是曹真又接著上表請求從子午道進兵伐蜀,陳群再次陳述了出兵的種種不利因素,並且談了如果真的出兵,自己對軍事調度等方面的看法。曹睿下詔把陳群的建議批轉給曹真,本意是與曹真商議是否出兵,曹真卻把詔書做了根據,緊接著就點兵出發了。


《三國志》譯文 翻譯:魏書·陳群傳


當時正趕上連月的大雨,陳群又提出應該詔令曹真返回,曹睿接受了他的建議。曹睿的女兒早年夭折,追諡為平原懿公主。陳群上疏說:“人的壽命長短是由命運決定的,生死存亡自有定分。因此聖人們制定禮儀時,或有所限度或充分顯現,以求得公允,合乎天道。孔子父母的合葬墳墓不整治,不裝飾,很儉樸;延陵季子的長子死在從齊國返回的途中,就安葬於嬴縣、博城之間,有不歸之魂。所以說,聖人的一舉一動都合乎天地之道,因此能夠流傳千古;大德之人的一舉一動都不能超越法則,因此成為萬世師表。公主死時年僅八歲,因此按照禮的規定,還不具備大辦喪事的資格,況且又不是週年滿月,如果用成年人的禮儀給她送葬,再多做些喪服,讓滿朝文武都穿上,一天到晚守靈痛哭,自古以來,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呀。而且聽說陛下還要親自視察陵寢,親自路祭於庭、升柩於車。希望陛下能抑止割捨這些有損無益的事情,一切送葬事宜但憑大臣們的安排,不必御駕親臨,這是國家最大的希望了。聽說陛下的車駕要到摩陂,實際上要到許昌,您和太后宮中的上下人等,全都跟著一起東行,朝裡的大小官員,沒有不感到驚訝的。有的說你是想要東行避災,有的說您打算找個合適的地方遷建宮殿,還有的不知道你到底想幹什麼。臣下認為,吉凶有命,禍福有人,即使遷徙求安,也不會有什麼益處。倘若一定要遷移躲避,那麼好好修繕一下京城西北的金墉城,或孟津的別宮,都可以暫時留住,這樣也可以免除西宮上下露宿原野,耽誤春耕農忙的弊病。再說,如果東吳、蜀兩國的敵人聽到你要東行的消息,就會認為您是自取敗勢,因而加強對魏國的襲擊干擾,那時咱們的麻煩可就多得數都數不過來了。況且,善士賢人應該能夠承擔盛衰,直面安危,秉執道義,篤信天命,並非搬遷其家以求安寧,周圍的人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和感化,消除恐懼心理,何況陛下乃是萬國之主,您平靜天下就安定,您躁動天下就會紛亂,您的一舉一動,怎麼能夠稍有不慎呢?”曹睿沒有聽從他的勸告。


《三國志》譯文 翻譯:魏書·陳群傳


明帝青龍年間(233~237),朝廷大興土木,營建宮室,以致百姓們耽誤了農時。陳群上疏說:“大禹繼承了唐、虞的盛世,卻仍然不看重修建宮室,厭惡豪華的衣服,何況當今自靈帝死後,天下大亂,老百姓所剩不多,比起漢文帝、漢景帝時,現在戶口超不過那時的一個大郡。再加上邊境戰事頻繁,將士勞苦,如果再遇到旱澇災害,國家的憂患可就深重了。況且吳國、蜀國尚未消失,國家還很不安定,應該乘他們還沒有興師進攻,加緊訓練軍隊,鼓勵農耕,做好準備,嚴陣以待。現在陛下捨棄這些當務之急,反而先建宮室,臣下恐怕老百姓會日漸睏乏,將來拿什麼來抵抗敵兵呢?當初劉備從成都來到白水,驛站內建造了許多接待來往過客的房舍,徵用耗費了不少勞役,太祖就認為他在勞民。如今,中原地區像這樣耗費勞力,正是吳國和蜀國所希望的,這可是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大事,希望陛下能好好考慮這件事。”明帝曹睿回答說:“滅吳、與建宮室,也可以一起進行,一起完成。滅吳、蜀後,罷兵守城,怎麼可以再徵用勞役呢?你是司空,和當年建未央宮的蕭何一樣,自然有建造宮室的職責呀。”陳群又說:“從前漢高祖劉邦最後只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滅亡後,宮室都被大火燒燬了,因此蕭何才修建了武庫和穀倉,這些都是急切需要的設施,可漢高祖看到這些建築造得很壯麗,仍然氣沖沖地責備蕭何不該把它們造得過分豪華。如今吳、蜀尚未平定,實在不應該大興土木。人想要做件事或者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沒有找不到藉口和辯解之詞的。何況您是天子,沒有誰敢違抗您的旨意。如果以前您打算拆毀武庫,就可以說不能不拆毀它;如果以後您打算再修復它,又可以說不能不修復它。如果您一定要做的事,固然(您打算)不會屈從於臣下的言辭,但是如果您能斷然回心轉意,也並非是臣下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當初漢明帝想修築德陽殿,鍾離意極力勸阻,漢明帝就聽從了他的意見,可後來還是動工修建了,宮殿建成後,明帝對大臣們說了這樣一句話:‘要是鍾離尚書還在,這座德陽殿也蓋不成了。’所以說,當帝王的怎麼會懼怕一個臣子,其實都是為了老百姓啊。現在臣下不能讓陛下留意傾聽我的意見,比起鍾離意來,我可差得太遠了!”曹睿於是在修建宮室時有所節減。

當初太祖在世時,劉訥因為受到弟弟劉偉參與魏諷謀反一事的誅連,本應受到誅殺。陳群把這件事報告給太祖,太祖說:“劉訥是一代名臣,我也正想要赦免他。”於是詔令將劉訥官復原職。劉訥由衷地感謝陳群,可陳群說:“議論如何量刑乃是為了國家,並非為了私人,況且赦免你的決定本是出自英明之主,我又怎麼能知道呢?”陳群心胸博大,從不驕矜自傲,始終都是如此。明帝青龍四年(236),陳群去世,被諡封為靖侯,他的兒子陳泰繼承了爵位。明帝追思陳群的功德,將他的食邑分開一部分,又封了他的一個兒子為列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