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單身狗,我們在行動️️️️

關愛單身狗,我們在行動️️️️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代秦觀的《鵲橋仙》,是七夕詩詞中的最有名的一首。

距離七夕節已經不到一週了,couple狀態的人士認真計劃著如何與另一半同享這番良辰美景,而廣大單身朋友估計也和“同道中人”約好了發洩不平衡情緒的一通狂歡。

關愛單身狗,我們在行動️️️️

七夕,除了天上牛女的鵲橋相會以及人間夜市的逛吃逛吃,其實,在我國農業社會時期,它還包含了一些別的習俗。

記錄東漢鄉村歲時生活與風俗的《四民月令》記載,每到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習俗然也。”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道,當時的人認為在七月初七這天,陽光好,黴菌能很快被太陽曬死,書頁也很容易被曬透,因此人們往往選擇在這一天曝書(懷舊小公主小編準備試一試)。

《世說新語》中也記載了與曬衣曝書有關的逸事,《排調篇》寫道:七月七日的時候,名士郝隆在自家庭院裡四仰八叉地躺著曬太陽,別人問他在幹什麼,郝隆回答,“我在曬書”——別人都是酒囊飯袋,只有自己肚子裡都是學問,魏晉名士的傲氣由此可見一斑。

有“曬”的地方就有比較。另一則有關曬衣的趣事:“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瞧不起趁曬衣炫富的作風,到了七月七日,鄰居的衣架上多的是綾羅綢緞,阮咸卻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別人不解地問:“你在幹啥?”他回答:“未能免俗,聊復爾耳!”老子也俗人一個,又沒有華服可以曬,只能如此咯。

魏晉名士的作風,放在今天叫做“行為藝術”了吧。

因為根據定義,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

行為藝術必須包含:時間、地點、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行為藝術挑戰了傳統觀念上的藝術,打破了“藝術與非藝術”、“藝術與生活”的傳統界線。就像這樣:

關愛單身狗,我們在行動️️️️

愛樂之城

關愛單身狗,我們在行動️️️️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因此,魏晉“非主流”們拿個人的身體作 “材料”,進行挑戰傳統、對抗虛浮風氣的“行為過程展示”,讓我們看到,行為藝術家(performance artists)這一群體已經在它的定義在歐洲產生一千多年,出現在華夏大地上了。

關愛單身狗,我們在行動️️️️

小編既然是ITC採購與供應鏈培訓課程的小編,七夕,這個人間佳期,我也能借來講一個供應鏈的概念式神話故事。

織女準備了滿滿的供應鏈需求計劃給牛郎,牛郎欣然接受,並承諾七月初七見面交付物料。

織女:“我這裡有一張需求表。”

牛郎:“親愛的,你是我的專屬客戶,我肯定能滿足你的需求。”

織女:“好!那我們約定七月初七見面吧!”

苦就苦了牛郎,從拿到了織女的需求計劃起,就開始策劃、準備,購置材料,買牛(供應鏈材料採購計劃和生產能力計劃), 精心編制如何耕種和造房(供應鏈生產製造計劃),為的是給織女一個好的家(供應鏈交付計劃)。

大家想想在整個等待的過程中,誰最辛苦?當然是牛郎(供應鏈需求的執行者

)。牛郎必須忍受寂寞和孤獨,看著身邊的老牛,他時不時抹眼淚,但為了能和織女(供應鏈需求者)見一面,任何苦難他都能忍受,所有的期待化為七月初七交付的那一天。

關愛單身狗,我們在行動️️️️

七夕,牛郎和織女終於會面了,牛郎完美履行了交付計劃,獲得了織女的好評!(完)

文中故事均整理自網絡

關愛單身狗,我們在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