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企業還喊著招不到人是爲什麼?

昊小欠


誰說大學生就一定是企業要招的人?這才是這個問題的本質!


首先,問題把受眾定為了大學生,其實現如今大學本科這個學歷已經不算什麼了。進入新世紀以來,大學擴招的人數增多,進入大學的門檻越來越低,有很多大學可以選擇,大學本科這個學歷變得不再金貴,甚至在街上一抓一大把,因此企業自然有了更多的選擇,去追求更高學歷、更高層次的人才,因此現如今大學本科這個學歷,相比大企業已經算是低的了。


而如果非要糾結為何大學生就業難,我覺得無非有以下更深層次的原因:

01、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但是有能力的畢業生還是那麼一小部分

總體而言,國內大學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而大多以理論教育為主,缺乏實踐性教育,很多大學生甚至大學四年什麼都沒學到,只是混了個畢業證,這對將來就業絕對是缺乏競爭力的。


如果說大學生在課上沒學到什麼,但完全可以在平常多積累點技能,這對將來求職也是有很大幫助,可惜,現在大學生的能力水平有很多都達不到要求,甚至在性格方面,為人處事倒不如更低學歷的人,因此求職難,想招人才的企業也難!


02、高等教育讓很多人的就業選擇變窄了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理應學歷越高,能力會越強,可塑性也越大,但是很多畢業生會陷入思維怪圈,認為只能從事本專業相關的行業,掌握的知識面較窄,從而導致與社會所需的能力不匹配。


03、現實發展與當前環境所趨

當前每到畢業季,就會有大量的畢業生出來找工作,現實發展中,市場的競爭力往往很大,而且針對大學生這種的職業缺口也不是很多,加之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這就導致一些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基本他們的工作都是很普通低層次的,工資也不會很高,而且有些大學生意志力還不如普通學歷員工,這就導致很多老闆寧願找低學歷有經驗肯吃苦的員工,也不願找大學生,這樣一方面為自己節省了培訓成本,也能帶來更多的效益!


總體對於企業招不到人這個觀點,我覺得應該兩面去看:大企業自然是會吸引人才的,所以大企業不怕招不到人;反而是一些二三線城市的小企業,因為工資低,沒有大城市對這些年輕人的吸引力大,所以招不到人。

而這樣的招不到人的小企業,即使工資不低,也很難招到人,例如最近南方工廠爆出的新聞,工廠底薪五千卻仍舊招不到人,為何底薪五千加提成也招不到人呢?原因就是工作條件讓人受不了,簡單操作但卻很辛苦,而且還有加班,這樣的工作估計對這些大學生來說即使高薪,也不會去的吧!



總之大學生找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能力問題,提高自己的能力,多掌握點技能,讓自己更有競爭力,才是找到好工作的制勝法寶!


「精進Excel」系頭條簽約作者,關注我,如果任意點開三篇文章,沒有你想要的知識,算我耍流氓!

精進Excel


有一句說得特別好:企業想找拼命幹活的牛,大學生都是天之驕子的馬!

這句話深刻的反映出幾個問題來:

【1】學校教育與職場需求脫節

畢業後,大概你會聽到很多聲音就是,當年我的微積分有多麼多麼牛,但是畢業後我竟然一個都沒有用到。學校的教育畢竟還是側重於理論教育,我們學了很多知識,這些知識詳細的告訴我方法,以及原理,但是實際上,我們會看見,有很多同學在學校成績很好,但是在職場發展不順利。

職場畢竟是在考驗智商和情商複雜環境。你能做事不代表能升職加薪。你在學校成績很好也不代表在職場上能夠有所創造。這裡就引發一個問題,很多在校成績厲害的學生,在企業很難適應,一方面放不下身段去協調職場關係,另一方面,自認為成績很好就應該拿高工資。

【2】找不到工作以及找不到心儀的工作

其實學歷還是一個很好的敲門磚。很多時候,並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畢業生心儀的工作。為此我調查了周圍幾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是這麼說的:

學生一:工資才4000元,除去租房子所要花費的2500元,只剩下1500元,我幾乎所剩無幾。要說可以搬到偏遠的郊區住,但是每天一個多小時的上班路程,我真是受不了了!

學生二:我不明白,為什麼這家企業總是要加班?難道沒有員工自由嗎?難道沒有勞動法嗎?

學生三:我大學學的是生物科技,但是實際上,我可以做的事情很少。除了去一些私企美容工作做一些護膚品的檢驗工作,實際上我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3】環境發展與現實的衝突

根據一份數據調查顯示,2018年預計我國畢業大學生將高達820萬。就業形勢確實嚴峻。一方面,企業缺口不多,有經驗的員工大把且拼命。另一方面,大學生培養的成本高,不如從同行業且工作一兩年有經驗的員工招聘,儘快上手。

再者,目前各行各業確實都不容易。中國老年化日劇嚴峻,預計到2025年,老年人人數3億人口,老年人的消費是緊縮的,企業規模也日漸緊縮,意味著崗位減少。就業將更困難。

大學生想要在畢業大潮中獲得優勢,需要在校期間打造更核心的競爭力,參與更多的項目,不僅學歷夠硬,項目經驗也夠硬,那麼畢業後才不至於陷入困境。

職場上的你,覺得有道理嗎?


我是職場達人“萍行職場”,感謝你的關注,升職加薪有套路

萍行職場


確認過眼神,你不是對的人;你驀然轉身,前程暗似黃昏。

借用《醉赤壁》一句歌詞,感謝方文山、感謝林俊杰,哈哈哈。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無數,招不到人的企業也是太多,為什麼出現這種狀況呢?人崗不匹配!

五個字說起來簡單,解釋起來的成本還挺高,如果你感興趣,那就跟著繆老師接著往下看吧。

先不管企業,咱來聊聊大學生。經過幾輪擴招,現在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多如牛毛,“天之驕子”這四個字,似乎距離大學生越來越遠了。目前大學的職業教育尚處於初步階段,絕大多數的大學都有職業規劃課,常常都是學校老師來授課,本身老師的職業之路相對比較單一,拿本職業規劃的教材,講出來的東西經常與職場脫節,學生們自然也很難獲得準確的職業指引。

大學開設的專業,絕大多數都已經開設了很多年,很多授課內容沒有緊跟社會的發展,講述的內容陳舊

,走上社會之後,學生們經常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似乎什麼都能幹,又似乎什麼都幹不了,學校教育與職場社會在這個層面上是脫節的,希望未來能有所改善。

比起之前幾十年的情況,現在的時代是一個更加註重自我的年代,更加追求個性,現在提起“鐵飯碗”,得有一票一票的學生嗤之以鼻吧?但如果說起“GAP YEAR”得有一堆一堆孩子眼放綠光吧?現在的學生們對於職業的渴望,也沒有那麼迫切,更何況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也客觀上支撐了學生的延遲選擇和頻繁更換工作崗位。

再撇開學生,咱聊聊用人單位。用人單位甄選人才有什麼根據呢?當然是根據自己的要求,梳理好用人標準,再用標準來卡人嘛。可是問題在於用人單位的標準是相對固話的,而學生們的訴求是多元的,所以以前大家各退一步,領證結婚,現在大家不想將就,只好拜拜分手。

太多用人單位的思路還留存在之前體系驅動的年代,相信體系是框架,人是附著在框架上面的零件,這其實依然沒有擺脫工業化的思維嘛,依然把人當做是零件,忽略了靈魂,當然如果把人作為主體,單位會出現更多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恰恰是人類本能最討厭的東西。

所以,你看,用人單位很難先知先覺去改變公司治理架構,學校的授課方式和內容很難一朝一夕去改變,學生的個人訴求與企業很難達到高度一致,最後導致的結果一定是人崗不匹配,失業的人多,招不到人的單位也多。

其實也沒什麼可擔憂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未知行業、崗位都會湧現出來,行業壁壘漸漸被打破,人的個體價值越來越凸顯,組織的模式會進化,人作為流動資產去產生價值填補企業所需,而不被崗位所固化都有可能實現

一起憧憬未來吧?很美好的吆~


關注繆登峰老師,你的高考已經成功了一半!

本文由“大學活地圖”、高考規劃師、職業規劃師繆登峰老師原創,謝絕一切未經許可的轉載,仿冒必究!


繆老師妙筆生花


大學生畢業喊著找工作難,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同時企業也天天苦惱招不到人。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在畢業生中流傳著畢業就是失業的說法。其實如果深入瞭解一下就會知道,很多大學生畢業後用不了幾個月還是能夠找到工作的。不同的是,有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有的人找的工作不喜歡,只是湊合做,心猿意馬,騎驢找馬,頻繁的跳槽。這就造成企總是招不夠人的原因。

我國現在的大學主要還是理論學習大於實踐。看看現在的大學生考證熱就知道了,沒有三四個證書更甚者有五六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大學畢業了。但是擁有大量證書的同時,也預示著所掌握的技能不夠深入。但是企業需要的是專業深入的人才,每一個崗位需要的是對相關知識深入,精準的掌握的人才。這樣就造成了崗位有,但很多沒有實戰經驗的剛畢業的學生勝任難的局面。這就要求我們的大學生們,在學習期間,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也要多實習,找到自己的方向,深入的涉足,為以後的就業打好基礎。

大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都是已經成熟的理論,經過比較成熟的考證後,才編寫成教材。但是現在科技發展迅速,導致很多理論,技術飛速的更新換代,導致學到的知識已經跟不上企業的發展,有的可能已被淘汰。這就要求學生要多實踐,瞭解掌握更多的相關領域的信息,保持自己的領先狀態。

這些都需要自己主動去學習,去了解的。早做打算,找好方向,利用假期多去實踐學習,積累實踐經驗,做生活的主導者。


決勝網


社會發展加速,員工對企業要求高,企業對員工要求更高。所謂800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從何做起?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了社會現實,但成為現實的誘因是什麼?為什麼企業又說招不到人?

不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想要的工作。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希望自己的年薪百萬加,如果公司能配一臺車或者送我一套房就更好了。我就想問問您還需要點什麼?公司要不要再幫你娶個媳婦?雖然這個言論會刺激到很大一部分人的內心。但這確是實情,剛畢業沒經驗、沒人際關係、更是不懂人情世故,非專業人才誰又會花高薪聘請一個沒有任何經驗與能力的人?

不是企業招不到人,是招不到他們想要的人。有些企業抱怨每年的各種招聘會都參加,可就是找不到我們需要的人才。於是誕生了一個學科,等你學業有成畢業後發現這個行業已經爆冷,大學四年學的東西也只能搬磚。而企業是逐利的,是會根據市場需求做出改變的,人才的需求方向也是結合公司發展方向的。大學生學的東西是固定的,也就說大學生就像一張上好的宣紙,在紙上留下的東西取決於社會和行業,而不是自己身。企業招聘人才的時候,往往希望有經驗,有能力,有責任心等等一系列高級人才都具備的品質。但薪資待遇卻很摳門兒,甚至希望你不要錢。這事兒各位都有體會我就不說了。

總結:800萬大學生裡有沒有出類拔萃的?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他們也找不到工作?放下面子,掃大街能不能掃?管廁所能不能管?回家當少莊主能不能當?去工地搬磚能不能搬?給自己一個定位,自己的能力有多強,人脈有多廣。正視自己後找工作不難。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找一份工作真的不難。只不過這個工作不是你喜歡的罷了。

而作為一個企業,在招聘的時候都希望自己招聘上來的員工綜合能力強悍,甚至沒有磨合期,甚至能獨立自主的為公司創造效益,而且薪資要求還低。但這現實麼?我記得前段時間看到一家公司抱怨招聘保安召不到人,他開出的薪資條件是2500-3000,要求年齡22-35週歲,試問這個年齡段的人只要稍微有點智商的工資都能拿到5K以上。你這個2500+薪資是不是有點太高了?不是所有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更不是所有企業召不到人,只是個別現象而已。


龍江生活資訊


我覺得是供需錯配。比喻一下:企業想找拼命幹活的牛,大學生都是天之驕子的馬!

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難呵!難的讓人鬱鬱寡歡,難的家長愁呀。我有個朋友,她女兒是南京一所一本大學校畢業的,兩年了呆在家裡沒工作,也可能是看不上,現在考研兩年。還有一位朋友是東南大學畢業的,學的英語專業,也還在家裡呢。還有一位朋友,小孩子從英國留學回來,找不到工作,現在也在家裡呢!

近日,網易雲課堂聯合前程無憂、微博職場共同發佈了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人群畫像報告》。報告顯示,被調查人群中有超過21%的大學生找工作比較困難,平均求職過程接近5個月,其中21.8%的人求職時間超過6個月,7%的人一年以上都沒有找到工作;雖然超過35%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求職比較順利,但平均求職時間也有2個月。

在求職期間投遞簡歷的數量方面,55%的學生投遞簡歷數量在10—30份之間,23%的學生投遞了30—50份簡歷才找到工作;在面試次數上,47%的應屆生求職期間共參加了5—10次面試,24%的學生參加的面試次數在10次以上。

再看看這組數字,估計你心裡涼了半節。

自2014年國內大學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700萬之後,畢業生人數年年遞增,從2015年的749萬到2016年的765萬再到今年的795萬,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求職中,哪類大學生找工作尤為困難?求職順利與否與求職人群的哪些因素有關?


“參加了四五場宣講會了,都投了簡歷,但現在都還沒有收到回覆。”前幾天在高鐵上,我遇見了一位大四學生,說起自己的求職經歷,她有點洩氣。她告訴筆者,新學期一開學,她就投入到了求職大軍中,但投出的簡歷就如石沉大海,沒有了迴音。而來來回回面試的車馬費已經過了六千元。有時要從哈爾濱來到徐州來面試。

下面重點談談原因:

做為一名喜歡研究經濟宏觀形勢、沒事亂琢磨的小人物,我覺得這和中國整體人口紅利消失有關係,這幾年來中國成年人口在下降,代表著消費主力軍的下降,進而帶動各行各業的緊縮。更精深的可以參看《人口硝壁》這本書。這是最深層的主因。大家不要小看人口這個問題,經過過去十年的計劃生育,中國的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老人的消費支出是緊縮的。此外,還有國際產業鏈分工的關係,一些白領的工作,基本上在歐美國家,這些能讓大學生求到職的工種越來越少。

求職過程中,有沒有最佳的時間窗口?從秋招季開始的2-3個月為最佳時期。這與大多數用人單位的校招集中在這個時間段有著很大的關係,秋招期間,是高校宣講會和招聘會的高峰期,而春招,相對秋招來說較少,有時只有秋招的三分之一,建議大學生應盡力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多做一些嘗試。


採訪本上的人生


毫無疑問,企業需要的是拿來即可用的人才,而不是大學畢業生的那一紙文憑,而大學生嚮往的又是學有所用,還希望有朝九晚五,衣著光鮮亮麗的體面工作,雙方的期望值根本不在一個頻道,所以造就了“眾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企業卻喊著招不到人”的尷尬現狀。



作為企業方,利潤越來越微薄,能生存下來已不易,誰又願意花那麼大的成本、花那麼長的時間去培養一個短期不能為企業所用的大學生?說句實話,培養一個能用、好用的人才並不是一兩年就可以的,特別對於技術類人員,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花費大量金錢,通過無數次實踐而來的,而實踐就會出錯,出錯就會產生成本,是需要花費大量的試錯成本的,說直白點就是要用錢燒出來的。之所以有經驗的人才會吃香,那是因為人家已經在別的地方試過無數次錯了,已經用錢燒成合格的人才了,用人方企業不用再燒錢了,一拿過來就可以用了,那當然搶手啊,所以造成了有經驗的人很搶手,沒經驗的大學生卻無人問津這種尷尬現狀!

作為應屆畢業生方,寒窗苦讀了十幾年,畢業後當然想有出頭之日啊,找工作當然要找專業對口的、體面一點的,最好還是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啊,可現實就是殘忍的,由於缺乏實際可操作的、缺乏貼合企業實況的一線工作經驗,應屆畢業大學生往往在求職過程中被碰得頭破血流,不是公司對你有偏見,也不是社會不認可你的文憑,那是因為雙方的期望值完全不在同一水平啊!

企業有企業的難,畢業生有畢業生的苦,要解決這麼操蛋的問題,或者只有下兩劑猛藥,方能解決這個難題。第一,國家出臺扶持政策,設立專項資金補貼錄用應屆畢業生的公司,連續補貼兩年,以減輕錄用應屆畢業生所面臨的經濟壓力。第二,改革大學教育方式,以更貼合企業實際運作的方式進行教育,同時,加大學校與公司之間的互動,增加實踐機會,打造出貼近一線企業的有用人才,讓企業拿來即可快速使用的人才。

或者,只有通過以上兩種方式,方能破解當下“眾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企業卻喊著招不到人”的尷尬現狀!


設計製造迷


原因有幾方面:


第一,從大的經濟和產業結構分析


客觀來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進步,但是,我們的產業結構中,低端製造業仍然佔據了重大比例和份額。

你看看珠三角地帶,佛山、汕頭、東莞等地,仍然是以相對低端的加工製造業為主。

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其實他們需要的並不是滿大街的大學生,而是能夠充當他們勞動力的熟練工人,你來這裡就是幹活的、打工的,別講那麼條件和待遇,更不用說什麼發展前途或者職業規劃了。對不起,我們沒法提供給你。我們也沒有那麼多高端崗位提供給你,學會計、金融、設計,跑這裡去有需求嗎?

可是,另一方面,對於大學生來說,寒窗苦讀十餘年,肯定是想著有良好的發展平臺、高大上的辦公環境,以及廣闊的發展空間啊。

這樣一來,人才供給和市場需求存在天然的矛盾,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不可能所有人的需求都得到滿足。


第二,從學校教育機制和培養來分析


現在大學的很多培養體制和機制確實存在不少問題。

老師都不搞教學了,天天整些亂七八糟的項目和論文,考核基本都是以論文為指標。

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教學質量每況日下?
因為一個老師的職稱只與他的科研成果有關。
所有高校領導都在說,我們必須重視教學。他們一邊說著,一邊看著論文發表的數量。
學生的數量比學生的質量更重要,因為高校經費的劃撥與招生數量有關,與畢業質量無關。

高校本來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可現在有多少高校真正全新全意培養人才的,有多少老師又真正關心學生成長、成才與發展的。

最近不是爆出一則新聞嘛:

網友各種爆料,導師就在拼命壓榨自己的學生。

還有之前西安交大博士自殺事件:

楊寶德生前所在學校西安交通大學回應稱,楊寶德的博士生導師周筠確實存在讓學生到家裡打掃衛生、陪同超市購物、洗車等行為。

現在高校都沒有真正以人才培養為本了。


第三,從學生自身來看


當然,學生自身因素肯定也是逃脫不了干係的。

就像前段時間人民日報和團中央痛批大學生所說的:

上課睡覺發呆、靠前突擊、考試抄襲,課後從來不學習,求職前沒有任何規劃與準備;

什麼能力沒有,連踏實上進的品質都不具備……

起碼的office辦公軟件都不會……

下面這段話說的特別好:


綜上,為什麼800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企業還喊著招不到人?


原因有三:

  1. 產業結構偏低端導致對白領人才需求有限;

  2. 高校教育體制和培養有問題;

  3. 自身能力素質不過硬。


三個原因共同導致的,單純說其中哪一個都有失偏頗。


我是馮老師,頭條簽約答主,專注於青年人才培養與職業發展,


馮起升


在感慨800萬大學生就業難之前,不妨讓我們先回憶下此前的一則《關於中國光棍群體數量》的新聞:截止到2018年,我國的光棍數量達到了驚人的3000萬。這條來自據某個不靠譜網站的報道,最後被官方闢謠,純屬謠言!

雖然3000萬光棍的數據不可信,不過,而今老爺們找不著媳婦這事的困境,似乎和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有些雷同,這其中的供需關係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聽馬菠蘿給大家扒一扒其中的虛實吧~

(1)別瞧不上藍翔,論掙錢養家餬口,大學生們真準備好了嗎?

藍翔技校,作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傳奇機構,不僅為大量相聲段子提供了素材,而且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就業模式的某種象徵。別談什麼大學生天之驕子的身份,也別說讀書人放不下身段的那股酸勁兒,面對“畢業就失業”這個梗,面對畢業就要掙錢養活自己這個現實問題,能否自力更生開始謀生,這才是硬道理。

從家人花錢養你,變成自己掙錢養自己,這個轉變確實需要身體力行的做好技能的準備,以及心理的建設。你是否在大三大四就開始瞭解社會用工需求和就業趨勢?是否開始針對性的鍛鍊對應技能?是否更多的參加社會實踐與實習?

藍翔的小夥伴們,可是在進校的第一天就在專修這些生存技能,而你呢?

(2)一個願賣,一個不願買;一個願打,一個不願挨!

最近,我們應該聽到過很多大型知名企業的搬家故事。如福耀玻璃將工廠搬到了海外,華為從深圳搬遷到了廣州東莞的一個小鄉村,這些企業的無奈之舉,都源於用人綜合成本的不斷高漲。

站在企業用人成本投入的角度來分析,每個老闆都希望花錢請來的是立馬能幹活的幫手。面對既無工作經驗,又無社會閱歷的畢業生,倘若命好挑到個好苗子,就算是低價買進,未來升值價值可觀的投資。可現實是,絕大多數的畢業生,距離好苗子的標準相去甚遠。

面對用人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不敢冒險的企業,往往會多花點錢招聘那些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拒絕職場價值還不確定的應屆畢業生。你若是企業老總,估計也會這麼想吧~

(3)而今已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沒工作時,你真的著急嗎?

在馬菠蘿接觸的很多70、80後的眼中,而今年輕人的工作態度與狀態,時常刺激這些中年人吐槽幾句。其實回想起來,一二十年前,80後還是年輕人時,工作上的種種表現也被60後們各種吐槽。

這一代代傳承的吐槽,一來是源自時代的代溝,二來是如今的生活條件確實沒那麼苦了。即使沒工作混一段日子,也不至於四處要飯。特別是家庭環境還不賴,父母手頭也寬裕的情況下,很多畢業生並沒有著急選擇四處求職就業,反而繼續待在家裡,宅著玩遊戲度日。

【馬菠蘿扎心總結】

企業一直嚷嚷著缺人,這是不爭的事實。可在這些老闆眼裡,到底願意為畢業生支付多少用人成本,這份投資到底是升值的,還是賠錢?核心答案其實都在大學生自己手裡。大學生是否能早早的提升自我,修煉職場技能,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成績與業績,啪啪擊碎老闆們的質疑吧,您說是吧?

歡迎大家與職場大咖“馬菠蘿”一起扒開職場真相,探究職場攻略,同修進階秘技!任何平臺搜索【馬菠蘿扒職場】都能找到馬菠蘿哦~期盼您的關注與評論交流,快來加入吧~

馬菠蘿扒職場


如今的畢業大學生大多都是95後,如果你不瞭解他們的需求和理念就很難招到員工,我們常常說到新員工招聘,新員工的主力,已經是95後了。在很多公司90後已經當官了,有的是主管甚至經理。

所以在招聘的時候要了解一下,95後、90後、80後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重點說95後特別重要的特點:我們把它叫做95後的中國“獨生子女1.0”和“獨生子女2.0”。

什麼是“獨生子女1.0”?

2005年、2006年阿里有一個特別牛的團隊,叫中供鐵軍,因為他們賣中國供應商的產品,這個團隊非常牛,後來做遞推的有句話說--無中供,不成軍。

這個優秀的團隊在招聘的時候特別要招“苦大仇深”的人。

什麼是“苦大仇深”?就是小時候餓過肚子,小時候很窮,跟哥哥、姐姐穿一條褲子的人。因為這個崗位特別的辛苦,需要通過工作努力,來改變自己。但是現在招聘的“95後”的年輕人還能招到“苦大仇深”的嗎?現在的人苦大沒了,仇深的挺多。

1992、1993年以後才有比較好的生活。所以在這之前,改革開放的成果沒有出來,85後、甚至一些90後,小時候的日子並不好過,都是窮過的,而95後沒有吃過苦的歷史,對未來又很憧憬,信息又特別足。

像我們青島的快遞小哥們努力工作,一個月掙6000-8000不是問題。所以他對未來有信心,沒有那種危機感,他們的工作安全感沒有那麼強烈。

大部分的家庭來自於城市。還可以靠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6套房子總有1套甚至3套房子是他的,一套房子上百萬,何必對一個月幾千塊錢那麼計較,他們對未來有財富繼承的可能性導致壓力不是很大。

這一代人在中國叫做小康1.0.他們的特點在工作上不是特別的緊迫,這是敢借錢消費的一代人。這是我們在公司招聘中以前沒有見過的。

獨生子女2.0

什麼是獨生子女2.0呢?就是說父母也是獨生子女,從95後開始,你去公司問,你們父母是不是獨生子女?很多人得回答是。

獨生子女2.0有什麼不一樣呢?如果做互聯網、IT的,我們都知道,什麼東西是2.0,一定是更猛的,這個版本是高級的。所以獨生子女2.0,相對於獨生子女1.0,一定是把獨生子女的特點放大了很多倍。

結合小康1.0和獨生子女2.0,我們在人員招聘上最大的挑戰就是這批95後,你再用很勵志的心靈雞湯去告訴他,怎麼去奮鬥改變自己,也不會有人搭理你,因為從小這麼多人寵愛,現在突然來了一個人去管他,他根本不適應。

我們幾年前就發現有一些95後的孩子是這樣的:我們要晉升一些人當主管、當班長,他們會說:我不想當,我當年領導說要讓我當主管,我可是幾天幾夜睡不著覺,我切身經歷過的我想規劃提拔一個比較親信的95後做技術、做主管,但這個95後員工當面把你怒回去,說我為什麼要考慮那麼遠?那麼長時間後為什麼還要在公司做?我為什麼不出去做些別的?再說這些崗位都不操心、不辛苦?當初我很懵懂,現在想想也不為奇,或許他們有他們的人生規劃,是我們80後無法理解的。

以前有升職、能加工資,創業公司給股權,給期權。今天你突然發現這一套對95後基本沒有什麼用,他們根本不吃這一套。

所以和大家分享對95後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你把公司變得好用是不夠的,你要讓公司變得更好玩,他們是在遊戲中長大的一群人。人生對於他麼你來說是一個更大、更多的升級打怪遊戲,你的公司不再只是他的一份工作

如何讓公司變得好玩?

對一個95後,他加不加入、留不留在公司,最有吸引力的不是因為多幾百塊錢的工資,而是你的那頓午飯能不能打動他,你還包他住,很多公司還是提供這個福利的,但是你只是幫他找個民居,讓他在三室兩廳裡擠近期10個人湊合一下,還是給他一個像家一樣,有年輕人得社區,很溫馨、很好玩的地方.....這個對95後變得越來越重要。

好吃、好玩、好住,這個將會是以後公司的賣點,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