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上個世紀一代人的特殊記憶

糧票,上個世紀一代人的特殊記憶

——天下糧倉非遺文化體驗區“糧票博物館”印象

糧票,上個世紀一代人的特殊記憶

早就聽說國盛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在池州市青陽縣陵陽古鎮,建成一座中國首個“糧票博物館”。近日,我們一行3人帶著新奇的心情,在姚昌滿先生的引領下,走進“天下糧倉非遺文化體驗區”,耳聞目睹票證年代那個特殊的記憶。

據姚昌滿先生介紹,國盛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國正先生,是銅陵市義安區西聯鎮人,也是銅陵著名的民間收藏家。在外打拼多年的朱國正先生事業有成後回到家鄉發展,致力於文化項目投資,創辦了包括民間文化遺產的收藏、傳承、保護的投資;文化旅遊資源的投資;旅遊地產開發,以及建築、礦山、餐飲、農業、林業投資等大型多元化企業集團。尤其是在2013年,國盛集團旗下的安徽富貴陵陽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在青陽縣陵陽古鎮承建的天下糧倉非遺文化體驗區項目格外引人注目。天下糧倉非遺文化體驗區是上個世紀國家糧食儲備庫,現佔地17.39畝,建築面積為5000平方米,包括6棟糧倉和1座寧氏宗祠,共有12項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10項,現已逐漸對遊人開放。

糧票,上個世紀一代人的特殊記憶

我們迫不及待來到 “糧票博物館”,作為我國目前唯一的、藏品最齊全的糧票博物館,著實讓我驚喜、興奮,並一下子將我帶入那票證年代的歷史記憶。糧票,對於我國人民來說,是在那個特定年代的特殊產物。據有關資料記載,從1955年到1993年,這38年時間裡,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及縣所發行的各種糧票有5000多種,約7000個版本。新中國的第一枚糧票是1950年安徽皖南公署發行的,第一套暗記防偽糧票是安徽省1955年發行的,世界上最小的糧票也是安徽發行的。可以這麼說,安徽在我國糧票發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

作為那個時代的重要票證,糧票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全國糧票、軍用糧票、地方糧票和劃撥糧票四種。糧票獲取的主要途經,由城鎮居民憑糧食戶口,居民糧食供應本等,到指定國有糧店兌換。糧食關係與戶口緊密掛鉤,公安部在人口統計中,就把由政府計劃供糧的城鎮居民劃為“非農業戶口”。最初的糧票採用的每市斤是16兩制計量,1959年改為10兩制計量,從1985年起又改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並存、混用。面額有半兩,很少;有壹兩、貳兩、伍兩、壹斤、貳斤、伍斤、拾斤,甚至百斤、千斤。我們這一代人永遠不會忘記,在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初,糧票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票證,尤其是外出買吃的,一律憑糧票購買,當時我們稱糧票為“吃飯的護照”。我至今還留存有“居民糧油供應證”和十多張面額為伍市斤的“全國通用糧票”。這些糧票是我1981年10月從部隊轉業時,部隊發給我3個月口糧的憑證。曾記得,我在大通鎮工作初期,下村在村幹部家中用餐時,不忘付給伍兩糧票和兩毛錢的就餐費。

糧票,上個世紀一代人的特殊記憶

筆者從天下糧倉非遺文化體驗區項目負責人口中瞭解到,“糧票博物館”現已珍藏全國各類糧票20餘萬枚,完整收藏了我國發行的全部種類、系列糧票,部分珍稀品種糧票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館內現展出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的糧票有10萬餘枚……

顯然,我國糧票的出現、存在以及消失,這是新中國發展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頗具代表性的票證年代的一個特殊記憶。完全可以這麼說,糧票走入老百姓的家庭,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而今,使用38年的糧票又走出老百姓的家庭,卻走進了收藏家的家中,這又是另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糧票,上個世紀一代人的特殊記憶

我漫步在“糧票博物館”展廳裡,一邊欣賞著各地區琳琅滿目的糧票,一邊品讀著那個刻骨銘心年代的歷史檔案,更讓我敬佩民間收藏家朱國正先生的眼光、堅守與膽識。因為,糧票走進了歷史,而天下糧倉非遺文化體驗區的“糧票博物館”,將會忠實地告訴我們下一代:上輩人曾經走過“票證”那段不平凡的歲月。

這就是我們這代人所經歷的糧票檔案與歷史的特殊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