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調《三傳令》的兩段珍貴老唱腔,聽聽怎麼樣?

大平調唱《三傳令》是比較早的,至少可以追溯到六十多年前,並且三個地域流派的紅臉都唱。其中以東路平的翟德貴(藝名喜兒),西路平的陳光照(藝名旺妮),河東平的郭盛高(藝名黑牛)三位名家演唱為最好。若要進一步追問,哪位名家的《三傳令》影響最大,當然要數翟德貴了,因為他憑著這出戏在省首屆戲曲會演中榮獲演員一等獎,並且帶著《三傳令》進京為毛主席、周總理演出過。

大平調有近500年的發展歷程,在山東紮根,成為獨立劇種也有二百來年了。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大平調、高調(山東梆子)、越調都曾流行於河南。當時的大平調分東路和西路,大約1820年前後,東路大平調經東明縣傳到了菏澤、曹縣一帶,吸收山東民間武術,汲取當地山東梆子等地方戲曲表演程式,使平調逐漸山東化,形成大平調這一獨立劇種。到了1870年以後,一些原來唱高調梆子的演員也改唱大平調,有的高調、大平調合班演出。

大平調流行的地區是比較廣的,歷史上有“平調的‘揚腔’和‘謳嗓’,流行地域西至鄭州、陳州;東抵濟寧、兗州;南至徐州、亳州;北達磁州。特別在魯西南,大平調和山東梆子一樣,都是觀眾熟知的大戲,本文開頭說的“四大扇、兩杆號,一聽就是大平調”,就是觀眾流傳的農諺。原來大平調的樂器中有兩對大鐃和大鈸,直徑有一尺多長,群眾叫它“四大扇”,“兩杆號”就是兩根五尺多長的“尖子號”。觀眾對大平調的主演、名角也頗熟悉。比如早年藝名傳斗的花旦演員陳貴欣、藝名金豆子的小生演員沈金貴、藝名麻年兒的紅臉演員姬天榮等,觀眾提起來都伸大拇指。

在近代的演員中,人稱“花臉五”的張全臣,演活了《滾鼓山》中的張飛。曾受戲劇家田漢推崇的“花臉虎”申德高,享有“活敬德”的美譽,1959年曾向毛澤東、周恩來、賀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專場演出。新中國誕生的幾十年中,培養了不少有成就的演員。第二代來說有著名的大平調錶演藝術家郭盛高,濮陽市南樂縣人,著名大平調演員翟德貴得意門生,一九四九年平原省成立後,調入東明縣大平調劇團任主演,一九五二年平原省撤銷,菏澤、聊城、湖西三行政專區劃給山東,一九六三年三月東明劃給山東,郭盛高任東明大平調劇團團長,專攻紅臉這一行。他的得意門生何西良當屬第三代優秀演員了。

大平調《三傳令》的兩段珍貴老唱腔,聽聽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