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版「拼多多」,樣樣只需3美元,同樣是低價卻爲何大受好評?

中國拼多多PK美國拼多多——

靠著低價和微信,短短三年內拼多多圈住了3億用戶,納斯達克敲鐘上市,風光沒多久卻收穫了10億吐槽,社交媒體全面diss。

而美版拼多多「Brandless」也玩低價,全場只需3美元,卻大受主流媒體好評,甚至有媒體評價「Brandless」展示出了成為亞馬遜的潛力,還獲得了軟銀集團領投的2.4 億美元 C 輪融資。

同樣是低價,美版“拼多多”卻為何大受好評?

美國版“拼多多”,樣樣只需3美元,同樣是低價卻為何大受好評?

「Brandless」理念:更好的無需更貴

拼多多如今飽受媒體詬病,3億用戶也被網友發展出段子“3億人在用,10億人在吐槽”。媒體把它的低價歸因於是低質山寨,藍日亮、vivi、康帥傅等品牌橫行。

而「Brandless」正是在保證了每件商品3美元的售價下,還同時保證了商品的質量,所以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Brandless」的商品品類豐富,從家居用品(盤子,刀具,開瓶器等)到美容和個人護理產品(例如,潤膚露和手工香皂)食物。所有食品都是非轉基因和全天然的,超過一半是有機食品。目前 「Brandless」售賣的種類已經超過300種。

美國版“拼多多”,樣樣只需3美元,同樣是低價卻為何大受好評?

「Brandless」同款的鉗夾在亞馬遜售價為4.7美元。

美國版“拼多多”,樣樣只需3美元,同樣是低價卻為何大受好評?

「Brandless」提供的花生醬有12盎司,相比15-16盎司的花生醬小一點,不過「Brandless」的花生醬是有機的並且經過最低限度的加工。

美國版“拼多多”,樣樣只需3美元,同樣是低價卻為何大受好評?

「Brandless」聯合創始人Tina Sharkey 和Ido Leffler表示這一切建立在“better shouldn't cost more(更好的無需更貴)”的理念之上。

「Brandless」低價的秘密:砍掉品牌稅

「Brandless」為何有能力讓商品保持3美元的售價?團隊介紹說因為他們砍掉他們自稱為“品牌稅”的費用,即商品到零售之間的倉儲、分銷、零售空間(房租)、品牌營銷等費用。

說白了就是沒有中間商,消費者賺差價,去除中間環節降低商品價格可不是什麼新鮮的玩法。

美國版“拼多多”,樣樣只需3美元,同樣是低價卻為何大受好評?

不過狠就狠在「Brandless」連品牌都砍了,「Brandless」網站上出售的商品都是沒有牌子的。消費者買的是「Brandless」的花生醬,「Brandless」的鏟子,看不到類似奧利奧的品牌。產品包裝也奉行極簡主義。

美國版“拼多多”,樣樣只需3美元,同樣是低價卻為何大受好評?

而如何做到沒有品牌?「Brandless」深入原產地,與加工商直接合作,高品質成品直接到「Brandless」的零售端。這個模式是不是有點眼熟?對,就是類似網易嚴選,不過嚴選上的商品還是帶著品牌標識。而「Brandless」的商品全部打上了他們自己的烙印,品牌溢價完全省了。

所以嚴選說好的生活沒那麼貴,實際有點小貴,「Brandless」上的商品是真便宜。

「Brandless」的消費體驗:不用考慮太多

在「Brandless」的網站上,消費者會注意到任何品類的商品都只有一種選擇。意味著在「Brandless」上購物,消費者的考慮就到我需要一個什麼東西就好。這裡不會有第二個口味的薯片等待挑選。

美國版“拼多多”,樣樣只需3美元,同樣是低價卻為何大受好評?

當消費者完成購物後,網站提供的小票會提醒消費者「Brandless」幫他們省了多少“品牌稅”,即購買同等品質的品牌商品需額外付出的金額。

郵費為9美元,不過39美元可以享受包郵,所以消費者要購買13件「Brandless」上面的商品才可以享受包郵。也可以選擇成為「Brandless」的會員,繳納一年36美元的會費享受包郵服務。新用戶第一次消費可以獲得3美元的運費優惠。

可以簡明扼要的說,在「Brandless」上購物,需要考慮的因素極少,價格低廉不波動,品類唯一無選擇,品質ok過得去,非常符合忙碌、收入不高、追求品質的新新一代。

「Brandless」引發的思考:無品牌其實是渠道品牌取代產品品牌

雖然「Brandless」號稱無品牌,但它自己本身是一個品牌。類似網易嚴選,大家只記得網易嚴選,裡面商品的品牌有誰記得住呢?就像每日每家董事長陳龍曾經分享過的一個觀點:很多消費者可能不記得自己買的水果是什麼牌子的,但是會知道是從哪裡買的。

如果費者對於無品牌沒有需求,就不會有「Brandless」。消費者有各自的理由認可一個品牌,但對於品牌的忠誠度可能沒有那麼高。例如,很難想象消費者對於牙籤會有很大的忠誠度。

如果「Brandless」推出高端產品,會動搖大品牌嗎?從3美元可以到30美元,300美元,當更昂貴的產品出現,消費者會轉向購買商品化商品還是繼續品牌商品呢?

美國版“拼多多”,樣樣只需3美元,同樣是低價卻為何大受好評?

大品牌花費大量費用用於營銷和品牌推廣,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意識的一部分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應該注意「Brandless」、網易嚴選和其他類似的公司在利用的東西了。

評價:

Brandless不是美版“拼多多”,而是線上版Costo,多品類但少SKU,砍掉品牌廣告成本,工廠貼牌生產,產品不賺錢,靠會員費盈利。

而拼多多則是線上版“中國大賣場”,這正好對應中美消費者不同的消費習慣,拼多多有其存在的廣闊土壤。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就是渠道品牌取代產品品牌,盒馬就是典型,大家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