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仁宗皇帝的绯闻与献陵前遮羞山的传说!

皇帝也有绯闻,笑话!笑话多为传说,而传说则嚼之有味。献陵为十三陵之一,在长陵西一里的黄泉寺前,里面埋葬着成祖长子朱高炽,庙号仁宗。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继位,次年五月亡,寿四十八岁,继位七月建献陵。皇后张氏正统七年崩,合葬于献陵内。

明朝仁宗皇帝的绯闻与献陵前遮羞山的传说!

仁宗是个比较开明、能文善武而又有些放荡不羁的皇帝。他曾对辅佐他的大臣杨溥说:“我叫你辅佐我,不是为了你的学识,主要是为了多知道些民情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他经常召集臣公议事,十分耐心听取诸臣的奏报与建议,并一同商讨治国之略。洪熙元年四月的一天,仁宗正要外出,走到宫中的西角门时,听来人禀报说:山东、淮徐地区老百姓缺吃的,可地方官吏却逼交夏税。

听到这仁宗当即命大学士杨士奇在西角门写诏书,免去山东、徐淮地区的夏税和秋税的一半。杨士奇说:“这是你对百姓的恩德,但也应告诉户、工二部一下。”仁宗说:“救民之穷,如同救火,不能迟疑。”立即命太监拿来笔墨,让杨士奇在门楼里代写诏书,仁宗亲自加盖玉玺立即发出。

明朝仁宗皇帝的绯闻与献陵前遮羞山的传说!

仁宗掌政时,比较注意节俭,采取了精简采买,减除南方专为宫廷的特种织造、停宝船出游等一系列开支的措施。在衣着与饮食上也因式就简,这在明代君王中是少见的。他死前留下遗诏说:“我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不忍烦劳他们,我的陵寝修建要从简。”

献陵修的确实简朴,地而建筑无重门,第一道门就是棱恩门,东西开仅三间。门内左右“神厨”、“神库”各五间,神道两侧也有“神帛炉”各一座。迎面是五开间的棱恩殿,棱恩门至棱恩殿之间有一周垣,垣后有门,与诸陵不同的是门后有一座小山,形如几案,名曰玉案山。实际上献陵的棱恩殿是建在小山之上,与宝城分开两处。

山后300米处有单孔石桥三座,过了桥是内红门,门有三洞,内有龙凤门、五供和明楼。明楼由左上,道窄且陡。楼上有一碑,上刻“大明仁宗昭皇帝之陵”楼后有宝城,中央为墓家宝顶,下面是地宫。献陵现存有后半部的三座门,门前的石桥,完整的围墙以及经修饰的明楼。玉案山亦因修路而被砍掉了一半,山上的棱恩殿遗迹以及山前的无字碑尚存。

献陵与长陵相比,不仅规模小得多,修建时间也短,仅用三个月就建成了。但是,为修此陵,仍花了不少人力物力。据记载,洪熙元年六月曾调南京北府卫十一万八千军匠赴天寿山修陵,并命成山侯王通、工部尚书黄福总管建陵之事。

明朝仁宗皇帝的绯闻与献陵前遮羞山的传说!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献陵要保留一座小山呢?传说仁宗当太子时,暗恋自己的姨娘,他买通宫中的太监,于晚间混入宫中,二人发生不清白之事,直到做了皇帝,藕丝不断,此后被人察觉,与长辈联姻行暗房之事为大逆不道,必遭天之报应,传说一日早朝,晴空霹雳,一条金龙由空而降,直扑仁宗,仁宗绕柱而遁,终究躲闪不及,被龙吞下,仓惶中掉了一只朝靴,金龙腾云而去。众臣惶然救主不及。而今中只葬有仁宗朝靴一只,众臣商议将他的陵建在一座小山的后面,是为了给他遮羞。所以,玉案山又称遮羞山,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明朝仁宗皇帝的绯闻与献陵前遮羞山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翰林院侍读李时勉曾上疏仁宗,劝他在为父居丧期间不可接近嫔妃。这一下可把仁宗气坏了,立即命人将李时勉叫来斥问。李时勉据理力争,仁宗暴跳如雷,命武士用金爪(卫士的兵仗)责打他,当即打断了三根肋骨,并把他关进了大牢。幸亏李时勉有个朋友在锦衣卫当官,及时请医生给他治疗,才保住了性命。不久,年仅四十八岁的仁宗因贪色过度一命呜呼。这一来,李时勉就落得个气死皇帝的弥天大罪。

仁宗死后,他的长子宣宗继位,听说此事心中愤愤不平,他命人将李时勉带上殿来,要亲自审问并杀死他。一会儿又派了一个人出去,李时勉不必上殿拉倒西市杀了算了。谁知两个传旨人走差了道,第一个人仍将李时勉带上殿来。宣宗一见就大骂:“你这小小臣子,胆敢触犯先帝,你那疏中都说了些什么”?李时勉回答道:“我说居丧期间不可亲近嫔妃,太子不可远离皇帝身边。”听了这些话宣宗气消了些。

李时勉又往下说了六件事,每一件都是臣子劝阻仁宗节欲安康之事,诸事体现了臣子忠君关爱之心;然后说:“下面的事我因为害怕记不清楚了。”此时宣宗明白了,以下的事是难于出口的,于是问他:“你的奏章还在吗?”李时勉说:“已经烧了。”宣宗知道李时勉说的都对,因此称赞他忠心为国当场释放,官复原职。

明朝仁宗皇帝的绯闻与献陵前遮羞山的传说!

一个封建王朝的帝王,能够做到不避前嫌,更正错误实数难能可贵,由此看出宣宗不愧于一代贤君。

客观地说,献陵简亦不简,首先说埋葬仁宗的坟家宝城与棱恩殿分为两处,殿前修桥造路并不省工,殿与宝城分开而置,这在十三陵诸陵中独数一处,别具一格。陵圈与棱恩殿均需分别围以宫墙,建陵用军匠11万8千余人,加之地方劳役不下15万人,布局、建制、用料亦不减于诸陵;只是规模略小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