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爲何不直接殺了慈禧,自己親政?

小離Olina


  我們的觀念認為,光緒是大清合法的最高統治者,是至高無上的皇帝,而慈禧只是太后,其名義上的地位是要低於光緒的,然而光緒卻始終只是一個傀儡,掌握實權的是慈禧太后。光緒為何不能殺死慈禧親政呢?光緒親政不是名正言順的麼?

  

  皇權獨尊,而非皇帝獨尊。所謂皇帝至高無上,九五之尊的說法那都是建立在皇帝擁有實權的基礎之上的,說白了,大家尊崇的是權力,而不是個人。這樣來看的話,光緒和慈禧相比,慈禧明顯更尊貴。慈禧自道光以後實際成了大清的最高統治者,掌握了最高權利,也就是皇權,只是礙於儒家思想的掣肘,未能登基稱帝而已,慈禧無皇帝之名,有皇帝之實。反觀光緒,他也是慈禧提拔上來的,將他提到了皇帝的寶座上,實際一開始他就註定是傀儡,慈禧不可能給他多少實權。一個沒有實權的人能殺死賜予他權利的人麼?這顯然不現實。

  

  雙方政治能力的不對等。慈禧歷經三朝(咸豐,同治,光緒),掌握了大清的最高領導權,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家。自1861年發動辛酉政變,掌握了實權,自1908年死亡,共執掌大清47年,可以說,慈禧絕非無能之人,若不是生在亂世,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慈禧說不定也是武則天那樣的人物。在慈禧掌權期間,培養忠於自己的政治勢力,榮祿奉慈禧之命節制北洋軍,實際上掌握了軍權,而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晚清重臣,無不是慈禧一手提拔的,本著權利來源於誰,對誰負責的道理,這些人自然是唯慈禧之命是從,斷不會聽光緒的調遣,也就有了後來袁世凱叛變光緒的事件。慈禧掌權日久,根基穩固,儼然是保守勢力既得利益者的領導,要殺死慈禧,必須先扳倒身後的利益集團,這顯然不是光緒帝能做到的。

  

  反觀光緒則表現出了政治能力的不成熟。他有親政的決心,有挽救中華的決心,表現出來的卻是能力的嚴重缺乏。舉個簡單的例子,光緒主張的戊戌變法,一開始慈禧是支持的,富國強兵也是慈禧的願望,然而光緒帝任用的維新派實在是有點不知好歹,竟然妄圖推翻慈禧的統治,動了慈禧的奶酪,自然容不下維新派。除此之外,維新派的某些主張確實有害無利,比如康有為的中日合邦,譚嗣同的變賣新疆等。這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這體現了光緒帝的用人不當。慈禧身邊不乏李鴻章,袁世凱等重臣支持,而光緒帝身邊卻沒有個像樣的人才,只有康有為這些落第士子支持,更沒有掌握實權的大臣支持,此時,想殺死慈禧無疑是痴人說夢。

  

  光緒殺死慈禧是辦不到的,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光緒掌權未必就是最好的選擇。而光緒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韜光養晦,努力培養自己的政治實力,增強自己的政治能力,靜等慈禧退位,自己親政,實現自己救國救民的政治抱負。


戰爭史


1.光緒完全沒有必要殺掉慈禧,光緒是慈禧妹妹的兒子,本來沒有機會當皇帝的,是慈禧將天下給了他,讓他能夠當皇帝。慈禧也讓光緒親政,也讓光緒變法,更重要的是慈禧已經掌握大清朝的權力幾十年了,從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歷經三朝,天下那裡不是慈禧的人。各地的封疆大吏那個不是為慈禧馬首是瞻,光緒根本沒有能力殺慈禧。

更為重要的,法理上說不通呀,慈禧本身沒有犯過大錯,對大清,她平定了太平天國,捻軍,搞起洋務運動,也給漢人官僚以權力,遠比清朝皇家貴族有眼光,有謀略。另外,慈禧還將光緒撫養長大,還給光緒皇位。

最為重要的一點,光緒遠遠比慈禧年輕,當時的大清朝形式遠遠好於太平天國時期,光緒只需要好好當皇帝,不做出過分的事情,慈禧百年之後,自己肯定能夠完全掌握權力的

2.如前文所說,光緒完全沒必要殺慈禧,為什麼最後兩個人還是鬧掰了。原因很簡單,慈禧和光緒不但是兩個人,他們各自代表的是各自的利益集團,也就是所謂的後黨和帝黨。慈禧的後黨把持朝政幾十年,慈禧百年以後,慈禧肯定不會擔心自己的,因為她是皇帝的養母,皇帝的親姑姑,對皇帝有恩,皇帝拿她是沒什麼辦法的。但是慈禧下面的後黨則不會有好結果,光緒完全掌握權力,肯定不會用慈禧的舊人,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光緒若是掌握權力,光緒底下的人肯定會將慈禧那一派的人剷除乾淨的,歷史上皆是如此,無可厚非。

3.所以說最希望慈禧和光緒鬥起來的,其實是他們手底下的人。慈禧的宮廷勢力,榮祿這些權臣,各地的封疆大吏,那個不是靠著慈禧庇護著;光緒底下的帝黨,康有為這些人,還有皇帝身邊的人,那個不希望皇帝早點掌握權力,自己能夠替代慈禧的人。其實,按照道理來說,慈禧手底下的人更急,因為慈禧年紀大了,熬到死,其實權力自然就光緒了,到時候這些人都沒什麼好下場的。光緒其實也不急,急的是康有為這些人,他們對朝廷其實沒什麼功能,能夠入朝為官,完全是皇帝賞識。這些人毫無根基,也毫無貢獻,朝廷的大臣必然不服,

所以他們肯定要弄出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

4.如前面所講,慈禧和光緒並不是維新和保守的衝突,而是帝黨和後黨的權力之爭。特別是維新派,雖然他們心繫國家,但是做的事情真的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比如他們改革的內容:

取消旗人特權裁撤冗員,

澄清吏治裁汰綠營

廢八股,興西學

基本上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八旗貴族,天下官僚,漢人軍頭,傳統士子,而且還沒有受益者。你做一件事情把大多數人得罪了,肯定會遇到所有人阻撓。但是你做的這些事情,卻沒有人收益,也就是說沒多少人支持你,關鍵皇帝權力本來就是別人給的,這肯定是成不了。

比如康有為,榮祿問他變法不是應該慢慢來麼?

康聖人大袖一甩,“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要知道,康有為只是一個書生,也沒中過科舉,對朝廷有什麼功勞,完全是憑藉皇帝寵幸,一時猖狂。

維新派還籌備著聘請伊滕博文來當顧問,甚至還有上奏讓光緒帝跟英美日本四國組成聯邦,讓伊藤博文做首相的。

要知道變法的那幫人,完全什麼政治經驗,很多想法只是美好的想法。有人會說,商鞅變法為什麼能成,商鞅變法雖然得罪人,但是能給底下的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好處呀,而且還是馬上都能給的那種。比如獎勵耕戰,種地種得好,打仗有功勞,能授予爵位,這一年之內能讓大部分人收益,當然有人支持呀。

5.最為關鍵的是康有為這些人最後採取極端措施,光緒帝意外背鍋。光

緒還沒來得及想到要不要幹掉母后,政變就發生了

八月初二,袁世凱來京謝恩,康有為遂開始計劃幹掉慈禧的細節。他計劃讓袁世凱圍頤和園,然後由畢永年帶一百人“奉詔往執西后”

當然,最後肯定是失敗了。

所以說,殺慈禧這事情,其實和光緒帝沒啥關係,都是康有為、譚嗣同這幫人“皇帝不急太監急”。

但是隻要光緒還沒有徹底失去理智,一定不敢這麼做的。因為就當時滿清統治集團來說,慈禧是絕對掌握局面的人,尤其集團中的高級人員都是慈禧的人。這種情況下,一旦慈禧死去,局面很可能迅速混亂且光緒帝沒有任何可能掌控的機會


歷史是什麼


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很多人並不瞭解兩人之間的關係,大清王朝這部積弊過深老機器,不是誰都能夠駕馭的了得,慈禧是百年不遇的管理型人才,能夠從咸豐留下的那個爛攤子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全面復甦,軍力快速回升,創造同治中興,這個難度是非常之大的。

慈禧培養光緒也是不遺餘力的,可這時候的大清國問題重重,內憂外患不斷,光緒根本就撐不起來,慈禧就算有心避開這些煩惱頤養天年也是不可能的。慈禧需要有人替他承擔這副重擔,而且知道自己早晚要交出政權的,所以他必須慎重地選擇一個有能力承擔起這副擔子的繼承人,慈禧的心理還是非常希望光緒皇帝能夠迅速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皇帝的。但事實上光緒距離慈禧的期望還差了一大截。有些東西可以通過學習得來,有些東西則完全需要智慧和天分,光緒明顯是缺乏政治敏感和權術思維,未能達到慈禧的期望,兩度試著還政都以失敗告終,這個和光緒的能力和大清王朝末期複雜的政治環境有關。慈禧對光緒,始終抱有幻想,但最後只能恨鐵不成鋼。

再說光緒,自己的皇帝位置是慈禧給他的,他對慈禧抱有感恩之心,對慈禧能力也是非常佩服,早期對慈禧感激又恭敬。但成年以後的光緒慢慢對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分析,對慈禧也不再是盲目的崇拜,年輕的光緒看到了西方的迅速崛起,從心底崇尚西方思想,想通過改革改變大清的命運,但年輕的光緒對滿清政府內部的複雜性嚴重估計不足,所謂改革基本上也是受那些維新派的慫恿,自己並沒有多深刻的認識,一次次看著慈禧化解危機,又對自己的將來缺乏信心。這使得慈禧就像光緒的一根柺杖,甩掉她隨時可能摔跟頭,握著她又礙手礙腳不方便。在保皇黨和維新派的鼓動下,光緒有了人掉柺杖闖一把的念頭,但還沒走多遠就被慈禧拽住了胳膊,在慈禧眼裡,再不扶一把,光緒就要摔跟頭了,但在光緒眼裡慈禧多慮了,自己能走好,顯示出了反抗意願,但風雨飄搖的大清朝已經禁不起任何風吹草動,不放心的慈禧只能對光緒橫加干涉,外人看到的是兩人爭權,但對大清國的走向誰更有前瞻性是很難下定論的。兩人的關係非常微妙,對大清國的未來都有自己的想法。但顯然慈禧在大清未來走向更有決定權。

你問慈禧為什麼不廢掉光緒,那是因為沒必要,她完全能夠掌控得住局勢。慈禧早晚會交出政權,只是交給誰,什麼時候交的問題,廢了光緒,除非是慈禧找到了一個真的有能力,自己也非常信任的人來接替光緒,否則沒有這個必要。至於光緒皇帝,自己的維新之路到底會有什麼結果他根本沒有十足把握,只是對此充滿了希望,再說他也沒有這樣的必要和能力殺掉慈禧,除非他可以肯定維新一定會是大清朝重現輝煌,並有足夠的力量在後邊支持他,或可能拼死一搏,否則他沒必要也不可能去冒這個險。


山野論史


光緒不該殺慈禧,也殺不了慈禧,光緒只是起心動念要殺慈禧,就直接導致了清朝最後十幾年的巨大混亂。

1,光緒不該殺慈禧。

從感情上來說,慈禧是光緒的嬸嬸,也是阿姨。最重要的是光緒從5歲開始就養在慈禧身邊,所以慈禧是又當爹又當媽,和光緒的感情,絕不是一般的母子關係,更不可能是你死我活的仇敵。

慈禧是光緒的嬸嬸、姨姨、爸爸、媽媽,感情上來說,光緒下不了這個手。有證據表明,光緒稱呼慈禧“親爸爸”可能是一種真情流露。

我們國家歷來以孝治天下,如果光緒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死慈禧,不管後來能做出多大貢獻,都始終會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從政治上來看,慈禧的光緒政治上的引路人,光緒一直在和慈禧學習處理政務。光緒也是慈禧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愛新覺羅家與慈禧關係最親密的,只有光緒一個人。在政治上,兩人結合成了“母子一體”的關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光緒是慈禧的唯一。這一點和呂雉、武則天在位時的情況大不相同,看不到這一點,還說光緒應該殺死慈禧,真是幼稚的可笑!

2,光緒殺不了慈禧。

光緒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力量,從本質來說都來自於慈禧的教誨和讓渡。如果沒有慈禧的大度,光緒什麼都不是。也正因如此,光緒的一切所作所為都在慈禧的掌控之下,光緒不可能殺死慈禧。

光緒自己不行,他的同盟更不行。

光緒的第一個同盟是翁同龢。本質來說,翁同龢是慈禧的人,慈禧重用他,讓他當光緒的老師,又讓他組織了“翁門六子”為首的後清流黨,正是看上了翁同龢的老實可靠,看上了翁同龢的膽小怕事。

另一方面,翁同龢在光緒年幼時扮演了慈父的角色,與慈禧嚴父嚴母的形象截然不同,這也是光緒信賴翁同龢的主要原因。

光緒的第二個同盟是康有為。事實上,康有為算不上光緒的親信,因為戊戌變法中最受重用的是軍機四章京——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有為只能算是戊戌變法的意見領袖、公知噴子而已。“圍園殺後”陰謀到底來自於康有為還是譚嗣同,不得而知,如果來自於康有為,那就太滑稽了。

史料表明,康有為一生只見過光緒一面,談了15分鐘。而慈禧撫養教育光緒23年。一個見過一面聊過15分鐘的老騙子,騙你殺掉養育自己23年的人,怎麼聽都像是滑稽戲。

3,光緒殺慈禧的起心動念,導致了清朝最後十幾年的大混亂。

光緒殺慈禧,錯就錯在只是起心動念,但這個起心動念,撕裂了“母子一體”的穩定執政狀態,造成了清朝最後十幾年的大混亂。

戊戌政變時,慈禧直接找光緒興師問罪,養育你20多年,給你權利讓你親政,甲午戰敗也沒追究你責任,如今你要造反殺我?光緒只能辯解自己沒有要殺人。但是有袁世凱的密詔副本作證,光緒真是黃泥巴掉褲襠——不是屎也是屎了。

事實上,袁世凱的密詔,可能也是假的。即使是真的,也不會明確說要圍園殺後。但是,康有為這個豬隊友,徹底坐實了光緒的“圍園殺後”的“真實性”。因為康有為偽造出“衣帶詔”在海外招搖撞騙,外國人沒有鑑別衣帶詔真偽的能力。於是光緒和慈禧徹底決裂了。(康有為為了當網紅ps了自己光緒的合影,呵呵)

慈禧大怒要廢掉光緒,再立新帝,她選中了端親王載漪的兒子溥雋。這也是不得已,溥雋是慈禧侄女的兒子,祖上是乾隆的弟弟。溥雋當時已經15歲了,但慈禧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人,只能瞎湊合了。這就是“乙亥建儲”,年號都擬好了。

溥雋準備登基當皇帝的當口,八國聯軍發揚雷鋒精神來給光緒看病。沒病啊?為什麼要退位?再加上榮祿、李鴻章等人都不同意,慈禧只好退而求其次,立溥雋為大阿哥(就是太子的意思)。

溥雋沒當上皇上,但是載漪為首的端王黨是成事了!榮祿、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明白人全都在端王黨成事的情況下靠邊站。端王黨比洋務派和清流黨更噁心,招撫義和團、怒懟八國聯軍,就是這幫蠢玩意幹出來的。

庚子國變,端王黨被當做戰犯全部處理掉,死的死亡的亡,一個也沒剩下。這讓清廷內部的滿漢衝突更加激烈了。慈禧一死,滿漢衝突總爆發,清廷就滅亡了。

當然,乙亥建儲的另一個副產品是讓慈禧再也不敢公然立繼承人,直到慈禧臨終幾天才匆匆選了溥儀和他爸爸載灃,這個國家那還經得起這樣亂來。但,慈禧真沒辦法!

如果沒有圍園殺後這個誅心之論,戊戌政變不會有、乙亥建儲不會有、庚子國變不會有,清朝在慈禧死後還能保持相對穩定,或許還能多存在幾年。


歷史知事


光緒帝,是清朝出了名的傀儡天子,親政與不親政也沒什麼兩樣,一個名義而已。

大清王朝的實權一直握在慈禧太后之手:垂簾聽政,軍國大事,殺伐決斷,這位“九五之尊”說了不算……那麼光緒帝為何不殺之?



“戊戌變法”的康有為等人,曾經建議光緒殺掉慈禧太后,但光緒帝拒絕了,只說軟禁起來即可。

光緒帝不敢殺慈禧太后,是沒膽量?太慫?還是於心不忍?直接說幾點主要原因:

1、帝后的感情因素

光緒帝4歲被慈禧太后“扶”為皇帝,並且一直是慈禧太后親自精心培育這個“小皇帝”。

在慈禧太后的呵護和諄諄教導下,相伴小皇帝成長長達三十多年。從光緒帝呼慈禧太后為“親爸爸”這一點,足以看出這份感情。後來的“帝后之爭”,二人在政見上相左,也是矛盾夾雜著感情的。要光緒帝對陪伴自己三十多年的老慈禧痛下殺手,恐怕是不太可能的。而光緒帝只想“軟禁”慈禧太后,拿回權力,從不想殺慈禧太后。

2、光緒帝的性格因素

光緒帝從小在強勢的慈禧太后身邊長大,慈禧的強勢對光緒帝的成長和性格形成影響很大。光緒帝甚至對慈禧“唯唯諾諾”,執禮甚恭敬。



我們知道,有個很奇怪的事兒,就是太過強勢的母親,兒子多半懦弱。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幾個兒子,也是這樣。光緒帝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在對殺慈禧這件事上,是沒種的。

3、殺慈禧的條件

先不說光緒帝敢不敢、或想不想殺慈禧太后,就算敢殺,也未必就一定能殺的了慈禧。

作為大清帝國的最高掌權者,身邊的防衛力量不會弱,且朝廷的四梁八柱多是慈禧的勢力,耳目眾多、親信遍佈,真要想幹掉慈禧,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更重要的是,還得有軍事力量願意跟著皇帝“殺後”。從當時大臣袁世凱告密慈禧,反對光緒帝,進而光緒帝被可憐巴巴的囚禁,這期間已然可以看出端倪:多數朝臣並沒有響應“帝黨”,更多的是支持慈禧太后封殺維新派、並懲罰這個“行為出格的皇帝”。所以說,能殺掉慈禧的條件也並不充足。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綜上,三點主要原因可以看出,光緒帝不是個狠角色,對慈禧始終抱有幻想,也缺乏殺身成仁的魄力和勇氣,所以就註定了難成大事。

【撰文:老朋友峰子哥,歡迎加關注及留言!】


峰子奇觀


關於光緒和慈禧之間的關係,應該分好幾個階段!

在戊戌變法之前,其實光緒對慈禧還是很客氣的,慈禧這個人也並不說大家都知道的那樣,是一個老妖婆,相反,慈禧對光緒很好。

慈禧的親兒子是同治,但是同治英年早逝,在任何朝代沒有太皇太后,慈禧想要垂簾聽政,必須當太后,於是慈禧讓他妹妹的孩子,同時也是同治的堂弟,光緒來當皇帝。

光緒進宮的時候只有四歲,所以,在承受了喪子之痛後,慈禧對光緒非常好,也並非不讓光緒親政,相反,誰都明白,熬死慈禧,一切都是光緒的,這個時候光緒是沒理由要殺慈禧的。

1887年光緒親政,但是政權還是在慈禧手裡,然而,皇上不急太監急啊,很多人都希望通過光緒這條捷徑一飛沖天,通過製造矛盾,解決矛盾然後成為光緒的心腹。

這一點從國的政權愛好者都喜歡,最典型最成功的就是戰國時期的范雎了,范雎一開始啥也不是,就是魏國的一個門客,後來到秦國去和秦昭襄王見了面,范雎就挑撥秦昭襄王和宣太后(就是羋月)還有魏冉的關係,已經當了40多年傀儡的秦昭襄王早就受夠了。

范雎挑撥秦昭襄王的結果是秦昭襄王驅逐了宣太后和魏冉獲得親政,在位56年親政15年,范雎因此成為秦國宰相。

所以,後世的很多人都在效仿范雎,希望通過捷徑來獲取政治地位,這裡面最上進的就是康有為了,本來自己就管什麼不是,但是卻希望通過變法使光緒徹底親政,以達到自己成為輔助之臣,或者成為類似外國宰相的那種實權者。

剛開始慈禧對變法是支持的,慈禧是清朝末期最開明的人,在位期間任用漢臣,主持了洋務運動等等措施,尤其是在戊戌變法後,僅僅三年,慈禧就頒佈了比戊戌變法更進一步的清末新政,所以,那些鼓吹慈禧因為沒有變法使得清朝滅亡的人,實際根本就沒看過清末的歷史。

因為康有為做的不僅僅是維新變法,他是在借用變法的名義使自己上位,培養自己的勢力範圍,打壓慈禧的後黨,實際上滿清權貴很多都認同變法,大清要是亡了,他們還哪來的特權。但是隨著戊戌變法的推進,人們越來越清楚的看到康有為的真面目,後來和袁世凱密謀刺殺慈禧(袁世凱其實也支持變法),老奸巨猾的袁世凱表面答應,實際上已經跑了,他才不會蠢到去做以下犯上並未他人做嫁衣的事,因為,袁世凱本身已經受到重用,他跟沒有受到重用的康有為是兩個態度。

到了這個地步,慈禧只能結束變法鬧劇,康有為口口聲聲說變法,結果自己最先跑了,到後來,康有為娶了六個老婆,果然是身體力行。

到戊戌變法後,光緒想殺慈禧已經不可能了,相反,慈禧還有廢光緒的意思,到1908年慈禧死的時候,光緒在慈禧死前前一天被毒死,其實劇情早就安排好了,就看你怎麼猜了,光緒死的時候才38歲。

光緒悲劇的一生,其實就是康有為這幫變法派造成的,光緒四歲當皇帝的時候,慈禧已經將近三十多歲了,怎麼熬,熬不死她,你看秦昭襄王,當了四十一年傀儡,不照樣把他們攆走了,相反,慈禧還真給光緒親政,只要光緒表現的好,天下早晚不是他的。


史論縱橫


於情於理,光緒都沒有殺慈禧的必要和理由。

於情,在戊戌變法之前,慈禧對光緒可謂是盡心盡力,用慈禧自己事後回憶看——

皇帝入承大統,本我親侄。從孃家算,又是我親妹妹之子,我豈有不愛憐之理!皇帝抱入宮時,才四歲,氣體不充實,臍間常流溼不幹,我每日親與塗拭,晝間常臥我寢榻上,看著天氣寒暖,親自為他加減衣衿,節其飲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時即膽怯,怕聽到大聲特別是雷聲,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摟在懷裡,寸步不離。皇帝三五歲後,我每日親書方紙,教皇帝識字,口授讀《四書》、《詩經》,我愛憐惟恐不至……”(瞿鴻禨《聖德記略》)

而且慈禧對光緒的教育也吸取了自己親兒子同治皇帝的教訓,是非常重視的,光緒5歲的時候就讓光緒開蒙,給他請了翁同龢這樣的大儒做老師,並且她自己“(皇帝)每日所作詩、論及對子,均繕寫清本,隨功簿一併呈覽”

在光緒才滿10歲的時候,就開始讓光緒跟在自己身旁學習處理政治事務,而且有時還讓10歲的光緒代為批示大臣奏摺,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證明,慈禧從本心上說確實是想把光緒培養成一個好皇帝的。

公正來說,慈禧對光緒的培養比明光宗對明熹宗、明世宗對明穆宗那是強多了,而論親情,在生活上慈禧對待光緒皇帝的關懷,能讓明穆宗朱載垕嫉妒的兩眼發紅(他由於自己老爹迷信,幾乎沒怎麼見過自己父親)

這樣的親情,光緒皇帝如果為了要“親政”就要殺慈禧,那隻能說光緒是天生的“雄才大略”,可惜光緒不是。

這是於情。

於理,慈禧早就歸政給了光緒,具體建議大家看社科院近代所正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勇先生的《慈禧太后歸政光緒始末》,在論文裡,馬老師用無可辯駁的史料論證了慈禧還政於光緒確實出於真心。

甚至馬勇老師還引用當時人的筆記,認為當時人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當時慈禧繼續訓政,說不定甲午之戰、戊戌變法、庚子國變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

慈禧太后希望完全歸政的決心是堅定不可動搖的,其誠意也是不必懷疑的。然而現在看來這個決定究竟是利是弊,卻很難說。清末筆記《異辭錄》就說,假如慈禧太后當時接受了屠仁守的建議,繼續訓政,那麼後來的甲午戰爭、戊戌維新肯定都會不一樣,慈禧太后也可以避免第三次垂簾聽政的尷尬,可免大阿哥入嗣之舉,可免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入都,乃至《辛丑條約》的戰爭賠款。

總而言之,於情於理,光緒都沒有殺慈禧的理由,而且他也確實親政,一直到康有為坑死他的“圍院之謀”暴露以後。


蘭臺


慈禧太后,咸豐皇帝的兩宮皇后之一,同治皇帝的生母,光緒皇帝的“親爸爸”,統治中國近五十年。

1861年,慈禧太后野心勃勃,處心積慮地發動了“辛酉政變”,之後垂簾聽政,掌握了國家的最高權力,成為國家的實際統治者。



後來同治皇帝病逝,慈禧野心膨脹,為了鞏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利,她又處心積慮,利用聰明才智,精心策劃,扶持自己妹妹年幼的兒子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是為光緒皇帝。

後來,慈禧太后病逝之際,因為光緒皇帝已經早她一步病逝(民間傳說是被毒死),光緒皇帝又無子嗣,慈禧太后又立光緒皇帝載湉的同父異母兄弟載灃的三歲的兒子溥儀,是為宣統帝。



慈禧太后,打破了滿清後宮不能幹政的祖訓,在同治、光緒兩朝成為實際最高的統治者,其手段之高明,不得不使我們佩服。

言歸正傳,那麼,作為想有一番作為、試圖通過維新變法改變中國被動挨打局面的光緒皇帝,為什麼不直接殺了慈禧太后,自己親政呢?

第一、慈禧太后經過同治一朝,垂簾聽政後,其地位牢固,也已經在宮內宮外培養自己的黨羽,勢力如日中天,玩起政治手段來,年輕的光緒皇帝壓根不是她的對手。

第二、雖然慈禧太后立自己妹妹的兒子為皇帝,不過基本上光緒是一個傀儡皇帝,只能按照慈禧太后那一套做,光緒皇帝壓根不能施展拳腳,李鴻章、翁同龢等國家重臣基本上都聽慈禧的,想殺慈禧太后,他沒有自己的力量。



第三、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在戊戌年發動的百日維新,雖然看到形勢不對,想通過袁世凱的力量,謀殺慈禧。不過,袁世凱把籌碼壓在慈禧那一邊,其結果說明,光緒皇帝力微勢弱,大臣都沒有站在他這一邊,他拿什麼和慈禧鬥。



第四、光緒皇帝被軟禁在瀛臺後,除了洋人嚷嚷要在大清的國書上見到光緒皇帝的簽名,和流亡海外的康有為等維新派為光緒皇帝鳴不平之外,其他大臣基本上都站在慈禧太后一邊。光緒皇帝被軟禁瀛臺,到死都沒有再掌權過,鬱鬱而終。

第五、慈禧痴迷權利,當初她立光緒帝,其目的是想立一個聽話的、由她控制的皇帝。光緒皇帝到了親政的年齡,必定分慈禧太后的權利,導致慈禧太后至高無上的地位受到威脅,慈禧必定防著光緒,不給光緒實權的同時,對於光緒親政的大臣,都是由她來指定。後來光緒皇帝被書生康有為等忽悠,免去慈禧給他指定的大臣,不聽慈禧的指揮,最後被軟禁瀛臺。


司馬PC


在回答光緒帝為何不直接殺了慈禧,自己親政之前。我們要先問一個問題,光緒問什麼要殺慈禧。很多人說,兩人是因為帝后之爭。光緒想獨攬大權,但是慈禧不讓,很多人認為他們的關係已經到了水火不容,兩方必須死一方的地步。但是還有個問題

慈禧為什麼要爭權?

在我國曆史上,爭奪政權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都出不了讓自己篡位,或者是讓自己後代繼承皇位。比如說西漢王莽,東漢曹氏父子。至於太后級別的,也有武則天的存在。

甚至還有的人是,根本就看不上當朝的皇上。比如說霍光直接把劉賀的位置給廢掉;也有太后,比如說是述律平。也有部分人是迫不得已,本來是手握大權,自己不造反皇帝卻要殺了自己,自己被逼造反。對此只能……

但是對於慈禧哪?她是屬於哪種?想篡位當皇帝,歷史證明沒有,要不然早就是第二個武則天了。想讓自己的兒子繼位?她唯一的活下來的兒子是先帝,已經死掉了。難道她認為光緒不配當皇帝?



要知道,光緒是她從小帶到大的。在變法之前,光緒已經開始掌權了。從何見得?變法的第一天,接連發出去上百道的命令,甚至是將變法之人直接提升官銜,有的甚至是官居3品。

但是慈禧也只是收回了幾個一品的官職,這是必要的,難道說讓之前沒有任何經驗的人,直接去做一品大元?不可能的,慈禧也不傻。

但是她倆的矛盾在哪?矛盾出現在維新派的身上。維新派主張是超前的,但是錯就錯在超前上面了。我們看下維新派的內容



幾乎能得罪的官僚 八旗子弟 士子 全部得罪一遍了。上面的主張在現在看來很正常,但是在當時太過超前了。

是不是該一步步來哪?那我們看下一接下來的幾個。斷髮易服,遷都上海, 設立新的衙門。康有為有天朝上碰到榮祿,榮祿問康有為祖宗的法制,難道全部都變嗎?不該一點點的來嗎?康有為大袖一揮,殺幾個一品大員事情就都解決了。甚至維新派還想邀請伊藤博文來當顧問,和英國美國日本組成聯邦制度。

我想說的是,維新派你們想的可以再好點嗎?假設慈禧死了,難道那些八旗子弟就放棄自己特權;慈禧死了,一品大臣在家等著你來抄家;慈禧死了,那些舊的士族子弟,全部放棄多年來的文章;軍隊首領乖乖的解散軍隊?

慈禧死的第二天,光緒還有維新派全部要死光。造反原因就是不得不反,幸虧光緒沒有殺掉慈禧,不然大清早亡了。慈禧的存在還會壓著光緒帝,慈禧沒了,那些大臣早就坐不住了。前期慈禧還是支持光緒的,不然憑藉光緒還能撐得了百日時間?


史之策


題主出的這個題不太科學,小可不才,願意在這裡澄清一下有關事實。

從四歲進宮繼位開始,光緒皇帝的一生就始終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之下。光緒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子,也是她的親外甥。這種關係在親戚關係裡面是非常近的關係,慈禧太后在自己的親兒子同治死後選擇光緒作為皇位繼承人,應該也有這層關係的考慮。光緒皇帝始終都想脫離慈禧太后的控制,但是始終沒有如願。從丈夫咸豐皇帝去世開始,慈禧太后把持朝政政數十年,羽翼眾多。光緒皇帝這邊一有風吹草動,慈禧太后那邊立刻就知道了。因此儘管光緒皇帝對慈禧把持朝政的做法恨之入骨,卻絕對不敢想出刺殺慈禧的想法。

光緒的背後,是珍妃和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黨人等一干勢力。慈禧太后的背後,是榮祿、李鴻章以及後來加入的袁世凱等人。光緒皇帝的帝黨和慈禧太后的後黨在宮中纏鬥多年,卻多數時間都是慈禧太后的後黨佔上風。百日維新的失敗是慈禧和光緒皇帝之間的最後一次爭鬥。從實力上來說,不掌握軍權的光緒皇帝是沒有能力和慈禧太后爭權的。

1889年,18歲的光緒皇帝終於開始親政了,而且親政的時間長達10年{1889——1898}。從1875年光緒皇帝繼位,到1889年光緒皇帝親政之前的14年時間裡。在左宗棠等洋務派的努力下,慈禧太后帶領的大清國先後平定了陝甘回回之亂、收回了新疆、取得了中法戰爭的勝利,並在1888年建立了戰力位居亞洲第一、世界前列的大清北洋水師。

光緒親政以後,首先面臨的就是面對日本的戰爭。然而,他不懂軍事,瞎指揮。使得大清與日本的作戰一開始就陷入不利局面。光緒親政後,長期住在頤和園的慈禧太后已經不再過問朝廷上的事情。日見老邁的她開始想著如何能夠在頤和園好好的休養生息、頤養天年。1895年2月,正在享受大壽慶典的慈禧太后在頤和園接到了來自前線的最新戰報:大清朝腹地遼東地區全部失守,海防重鎮大連旅順陷落,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水師大本營威海衛被日軍佔領,鄧世昌等海軍將領殉難,甲午海戰前敵總指揮丁汝昌自殺。大清已經失去了所有海防力量,日本隨時可以進攻北京。無心再過生日的慈禧太后緊急召集群臣商議對策。然而,面對危如累卵的時局,此時的大清國除了議和一策,已別無它途。

李鴻章在日本議和之時,急於解決危局的光緒已經決定答應日本割地賠款的無理要求,然而對於割地這一點就連慈禧太后都堅決不同意。談判中李鴻章據理力爭、力圖為大清挽回一點損失的做法也引起了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的仇恨。在李鴻章結束一天的談判坐轎子回驛館的時候,一個叫小山豐太郎的日本人拿槍擊中了李鴻章的臉部,這顆子彈一直到李鴻章死都沒取出來。也因為這次遇刺,日本政府被迫將賠款金額減少1億兩,並放棄了遼東半島。由於光緒皇帝對議和的態度事先已經被日本情報部門得知,李鴻章被迫在條約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也使慈禧太后和李鴻章背上了千古罵名。《馬關條約》規定的20000萬兩白銀的賠款和割讓臺灣、澎湖列島的結果把大清國打入了無底深淵。而日本憑藉著多次獲得的對華戰爭賠款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強國。也為後來日本為禍亞洲、侵略中國打下了經濟和軍事基礎。

從歷史結果來看,光緒皇帝親政的十年時間裡,大清國不但沒有變的強大,反而更加羸弱不堪。事實結果證明,大清國放在光緒皇帝手裡還不如在慈禧太后手裡。


趣說歷史快樂生活,我是今日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感謝您閱讀我的文章,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