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议事件”和“争国本事件”哪个对明朝的影响更大,伤害更甚?

寒山泉


有明一朝,嘉靖是最后一位运用政治手腕把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皇帝,而万历的政治智慧和决断能力与嘉靖相比,简直是不堪一提,有天壤之别。

嘉靖之大礼议,万历之争国本。实质上,争的是在明朝这个皇权制国家中,内廷与外廷,皇权与士权,君臣间的权力分配关系。也就是,谁能够执掌规则的解释和运行。

我们把这个两件事情的过程叙述一下,并逐步分析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君臣间的激烈斗争。着重说说嘉靖。以前,我从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的角度解读过嘉靖,今天从真实历史出发来做一番解读。



开始:

大礼议,议的是礼,什么礼呢?皇统帝系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实质是皇族按照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始于夏,立于商,成于周,传于千秋。

按照周法,宗族中分大宗和小宗。周王为天子,是天下大宗。天子的嫡长子为储君,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而言,诸侯是小宗,而在诸侯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嫡长子是继承人,而他其他儿子分封为卿大夫,各领采邑。同理,对诸侯而言,卿大夫是小宗,但在卿大夫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而嫡长子继承制,则是宗法制的核心,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则。

但是总有特殊情况发生,单一的嫡长子继承制就难以解决这些特殊情况,所以必须要有备用策略。   

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若无嫡子,则由庶长子继承皇位,其生母被尊加皇太后封号,而驾崩的皇帝正妻,也被尊加皇太后封号。   

二、兄终弟及

有时候皇帝的嫡长子尚幼,难以肩负起国家重任,为了避免政局不稳,所以也会有兄终弟及的情况。也是为了稳定皇家统治,避免发生内乱。

商朝时,两种制度并用,宋朝初期时也莫名其妙地采用过。

帝系世代相传,就是皇统。开国君王打下江山,开基创业,这就是“祖产”。无论用怎样的继承方式,必须要有血缘关系来维持。

嘉靖当皇帝合法吗?当然是合理合法的。

当年,明宪宗专宠万贵妃,万贵妃独掌后宫,残害有孕宫中的嫔妃宫女。后来宪宗孝宗父子相认,孝宗被立为太子。明武宗朱厚照无子,孝宗绝嗣,而三代以内皇家族谱,只有朱厚熜符合继位的法统。

因此,嘉靖继承大统虽然特殊,但兄终弟及,以伦序立,这没有问题,完全符合“皇室遗产继承法”。比老祖宗朱棣要合法得多。



朱厚熜继承皇帝位,那是有正规文件的。

一、《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这是明朝的祖训,朱元璋的。本来咱没有教育那些三无明粉的法定义务,但为了避免他们瞎扯什么“守国门、死社稷”的狗屁祖训,导致犯下矫诏的不赦重罪,连累家人陪他一齐去菜市口伏法,所以有必要说一下)  

二、《武宗遗诏》

朱厚照留有遗诏:“夫死生常理,古今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吾虽弃世,亦复奚憾焉!皇考孝宗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辞,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三、太后懿旨 

明武宗之母慈寿皇太后颁发的懿旨:“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一应事务俱待嗣君至日处分。”

既然合情合理又合法,“大礼议”又是怎么回事呢?

即使有这么硬的文件,嘉靖上位也依然一波三折。

入门之争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安陆,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受太后诏,接受诸臣行礼,前往北京。

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双方发生了冲突。根据当时的首辅杨廷和的安排,要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

分析:如果没有认真分析,就着了大臣们的道了。从东华门入,是按照迎接太子的礼仪,那你就不是皇帝,是太子。是太子,就要认爹,等于是过继给了孝宗皇帝。就必须要有认爹的这套礼仪过程,就要办过继手续。办这些手续干嘛?就是让你的继承合法化。

但是问题来了,需要用办手续的方式来证明合法,那你原本是合法还是不合法呢?

朱厚熜虽然年少,但政治思想十分敏锐。当即拒绝,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办手续的。

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这是嘉靖的第一次胜利。嘉靖是有底气的,这事爱办不办,不办我回家去。大不过,我继续当我的藩王,你朝廷试一试让我回家?政局马上就是一片混乱。

为什么皇太后和群臣会屈服?太后肯定会让步,嘉靖上位,她仍然是太后。群臣也不能不让步,因为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这个责任是很恐怖的。



大礼议之争

正德十六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

但是,皇帝没那么好当。孝武旧臣给了嘉靖一个下马威:

当是时,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

即位不久,嘉靖帝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

嘉靖很不乐意认爹,开始采取的是想逐步分化对方的方式,但毫无收效。

毛澄,弘治六年进士第一,与杨廷和等人都是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皇帝派太监给毛澄磕头,给他金子。但毛澄不予理会,反而要求辞职“抗疏引疾至五六上”。

嘉靖皇帝不同意他辞职,“

帝辄慰留不允”。

但嘉靖可不是善茬,他另有办法。满朝大臣,难道都穿一条裤子?先帝驾崩,新君初立,这是变局,而想通过这个变局改变自己政治地位的必然大有人在。

张璁就是这样的人。

张璁上疏站在嘉靖这一边,后面跟着支持嘉靖议礼观的官员也逐渐多了起来,虽然其中多中下层官僚,嘉靖却发现了其中巨大的机会,坚定了议礼的信心。因为他发现,自己手中有个大杀器――只有明朝皇帝才能拥有对《皇明祖训》的条文最终阐释权。

他既是运动员,还是个裁判员,能立于不败之地!

争论到底谁是爹?

就这事吗?没那么简单。咱们看看参与大礼议之争的各路神仙真正的的政治诉求和利益。 

杨廷和为首的旧臣们:

观点:孝宗是爹。

利益:维护孝武两朝旧臣们的原有利益,保持旧臣们原有的政治地位。

追求:君弱臣强   

以张璁为代表的新贵们:

观点:兴献王是爹

利益:维护嘉靖,处理好君臣关系,改变个人政治地位。

追求:打破旧有政治格局,革故鼎新。

张太后:

观点:孝宗是爹

利益:维护孝武两朝原有利益,保持原有政治地位。

追求:自己在后宫的地位稳固。   

嘉靖帝:

观点:我亲爹是爹

利益: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及合法性。改变旧有的政治格局。

追求:打造“君强臣弱”格局。



原来,谁是爹有这么重要啊!何止是重要,简直太重要了。按照前文说的那个宗法制度里得大宗小宗的问题来看:

嘉靖是宪宗庶子朱祐杬的嫡长子,他家这一系他是大宗,但相对于明孝宗和明武宗一系来说,他是小宗,是外藩。

但是,只要大家公认,孝宗武宗这一系的“绝嗣”了,那么,这个“大宗”就没有了。嘉靖登基,他所在的“小宗”就成为了“大宗”,天下大宗。嘉靖就由藩变帝、由臣变君了!

大家明白了吗?

杨廷和这群老臣们为什么千方百计地让嘉靖认爹,办过继手续,就是继续维持原有的“大宗”的血脉。   

杨廷和、张太后为首的“继嗣派”对《皇明祖训》这样解释:

张太后是大宗嫡母,嫡母的儿子可立,外藩是庶出。不办这个过继手续,就不合祖训,若登基,就等同于大明亡了。  

嘉靖、张璁为首的“继统派”是这样解释《皇明祖训》的:

原孝武一系大宗已绝,兴献王一系已经成为大宗了,嘉靖为嫡母蒋氏所生,是兴献王的嫡子,兄终弟及,完全合乎皇统,不需要办过继手续。

嘉靖登基,皇统未更,帝系已变。“继嗣派”的观点是:父死子继合法,亲终弟及为合法,藩王入统为非礼。 也就是“帝系变更”是非礼的。

嘉靖要论的就是这个“礼”。因为杨廷和“继嗣派”的理论从逻辑上有巨大的漏洞。

1、《武宗遗诏》已经承认了武宗无子绝嗣的事实,但

没有提及继嗣,只说“兄终弟及”

如果再讨论“继嗣”,那就等于是给明孝宗指定皇位合法继承人,那刚死去的明武宗朱厚照算怎么回事?这就麻烦了。

2、汉哀帝和宋英宗情况不同。汉哀帝和宋英宗在做皇帝之前就完成了过继手续,当过太子。他们继位是来自于父皇的圣旨。而嘉靖是通过“伦序当立”而继承大统的,与汉宋的情况不同。(明白嘉靖入门之争有多重要了吧)

3、认爹不合天道理法。 

明孝宗去世以后,嘉靖才出生,若为父子,难道是明孝宗于阴间得子?这不是悖逆天道吗?

若认爹,嘉靖为君,亲生父母为臣,母见子须行臣礼,这不是有违孝道吗?

嘉靖是兴献王的独子,“长子不得为人后”,若认爹,岂不有违人伦吗?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部提出继嗣时,嘉靖已是君主,以臣胁君, 岂不是有违礼法吗?  

“帝系变更”如果非礼,那燕王朱棣造反当然是非礼,既然燕王帝系皆不合礼,那么大家去寻访建文帝的后人“嗣皇帝位”去吧?


所以,嘉靖正是靠着自己继位独一无二的种种特殊性,击败了诸臣,取得“大礼议”最终胜利!   

嘉靖三年春夏之交,经筵讲官杨慎等率国子监生二百余人在左顺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

大学士杨一清奏:“大明社稷危矣!”

上大怒,命逮五品以下员外郎马理等一百三十四人悉下诏狱,拷讯四品以上及司务等官姑令待罪。”――《明世宗实录》

即然已占上风,嘉靖也不怕你这些大臣们耍赖皮。

就这样,大礼议从动口开始,而以动手结束。

大礼议之争获胜,嘉靖已树立皇权威严,乘胜追击。而一些大臣见风使舵,转向嘉靖,又有了“祔庙”、“移陵”之议。

以张璁、桂萼、席书为首的议礼新贵,又反对“袝庙移陵”,但大势已去,先前做了嘉靖击败杨廷和等人的马前卒,现在势力大减,哪能翻了天?收拾杨廷和有办法,收拾你个张璁更不在话下。严嵩就冒出来了。

嘉靖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 ‘大礼’之议,杨廷和为之倡,举朝翕然同声,大抵本宋司马光、程颐《濮园议》 。然英宗长育宫中,名称素定,而世宗奉诏嗣位,承武宗后,事势各殊。诸臣徒见先贤大儒成说可据,求无得罪天下后世,而未暇为世宗熟计审处,准酌情理,以求至当。争之愈力,失之愈深,惜夫。 ”――《明史·张璁传》



总结:

通过“大礼议”之争,嘉靖帝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收回了皇权,悟出了“驭臣之术”。从此他长袖善舞,施展手段,玩弄诸臣于股掌之间。

而万历皇帝的“国本之争”却远远达不到嘉靖的谋略和水平,被动应付,左支右绌,终落了下风,他的心机和手段实在差得太远。


馋嘴肥猫1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即对明武宗遗诏如何诠释的问题。同时也是嘉靖皇帝新登基,皇帝的权力与异杨廷为代表的臣子的权力之争。

大礼议事件持续了三年。嘉靖以藩王继承皇位,登记之初并未掌握全部皇权。所以不是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皇权与文官集团斗争、以及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在大礼议中,张璁等人与杨廷和集团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使得他们赢得了皇帝的信任。

嘉靖皇帝和张璁在大礼议中一步步的胜利和杨廷和集团一步步的失败,其实就是嘉靖一点点地获得皇权和明代政治秩序一步步地恢复。大礼议拉开了明代改革的序幕,杨廷和集团的彻底垮台和张璁等“大礼新贵”的崛起使清除弊政成为可能,嘉靖政治也因此进入全方位的变革创新时代。

然而另一方面,杨廷等人的失败,被削官为民,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皇权的加强,也使得朝廷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风日益败坏。明世宗嘉靖日益腐化世宗日渐腐化,大肆兴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长生不老之术,嘉靖十七年后,内阁十四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九人是通过撰写道教的青词起家的。

争国本,是明朝明神宗万历册立太子的问题,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国本之争长达15年之久。因为众臣一致反对册立朱常洵为太子,万历皇帝因此倦怠朝政,常年不理朝政,但是最后还是妥协了,册立了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

国本之争对万历政局乃至明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造成皇权事实上的下降。明神宗不理朝政,以至于最后对内阁、地方官员的缺官现象视而不见,给晚明政治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他又大兴敛财之道,派用的矿监、税监为害百姓,以致激起民变。其次,国本之争是使得明末形成了党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神宗对于储位的模糊态度,使得官场乃至地方的人,妄加揣测,政局混乱,出现宣、昆、齐、楚、浙五党和东林党两大派明争暗斗。之后的东林党与阉党党争,使得晚明政治混乱不堪,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毛剑杰


根据题主所问,我开宗明义:"争国本"事件影响更大。为何?


"大礼仪"事件影响是从正德年间到嘉靖年间,即是明武宗到明世宗。记得历史书上有写,这事件是一场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 ,标志着明代皇权从武宗完全流向世宗,明武宗时代结束,嘉靖改革时代带来。

而大礼仪拉开了明代改革的序幕,杨延和集团的彻底垮台和张璁等"大礼新贵"的崛起使嘉靖政治进入全方位的变革创新时代。

而"争国本"事件的影响是最大的,他影响的是整个明朝。其一:直接导致了"妖书案"和"明末三大案",使大明进一步衰落。其二:这事件中,和万历皇帝抗争的一批儒士大夫,后来成了东林党,间接引发了明末几十年的党争。

其三:这事件中导致明神宗不理朝政,以至于对内阁,地方官员管理不至,给明末政治的正常运行造成破坏。这三件,件件动摇着明朝的根基,大大削弱明朝的力量,是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萧谈历史


国本之争影响更为巨大,对明朝的危害也更大,可以说是致命的。

其实,嘉靖和万历两位皇帝,本来前期都是很有作为的君主,也很有潜质。就是大礼仪之争和国本之争,让他们开始厌倦朝臣、厌倦朝政。但相比之下,国本之争所产生的影响,更为严重,危害也更大。



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之争,表面上是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的嘉靖,为了给自己的生父追封皇帝,而不惜与群臣反目。但其实质却是皇帝想借此打压文官集团势力,争夺首辅权利的一次政治行动。

最终,嘉靖皇帝利用中下级官员,成功绊倒杨廷和等旧臣。大礼仪之争虽然造成了明朝政局的动荡,导致明朝政治出现断层,使君臣关系进一步恶化。但并没有对明朝后续的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危害。



相反,嘉靖后期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名臣悍将,比如张居正、徐阶、高拱、戚继光、俞大猷等。他们共同将明朝带进辉煌的名臣时代,开启了王朝最后的辉煌!

而国本之争,对大明的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古往今来,“太子储君,为国之根本”,关系到国家未来。



国本之争历时十五年之久,最终以万历皇帝做出让步而告终,之后围绕太子和福王之间,还断断续续有斗争,还引发了明末三大案。

其实,此次争端没有赢家,只有输家,输的就是大明。因为,争端不仅激化了万历皇帝与群臣的矛盾,造成皇权极大的被削弱,最终导致万历无心理政,消极怠工。



此后,万历对内阁、各地机构缺官、买官卖官等现象视而不见,听任自如;对百姓疾苦和各地天灾不闻不问,不加安抚。万历皇帝反而大兴敛财之道。导致明朝万历中兴的太平局面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就是朝政混乱、各地官府无所作为,大量的矿监、税监激起民变……

大明国内的混乱,最终让关外的建州女真有机可乘,最终在萨尔浒之战中消灭明朝边军主力,关外局势从此崩溃……



更可怕的是,国本之争让明朝后续的储君得不到该有的培养和保护,导致明光宗和明熹宗都成了毫无作为的君王,执政能力太差。为日后的东林党和阉党斗争的失控埋下了伏笔。可以说,是国本之争最终葬送了明朝的国运!


这些历史要读


大礼议之争,发生在明武宗崩前指定的兴献王世子继承皇位后,如何按礼法对待其生身父母和武宗的问题之争。这场争议以皇帝的胜利以告终,但它带来的伤害却不小。最大的伤害是:多数臣子们受到伤害和打击后,开始明哲保身、见风使舵、逢迎君主,不再以国事为根本,而开始私下结党,党同伐异。朝政越发庸暗;争国本发生在万历时期,为谁为太子而争论。结果是臣子胜利。但造成的结果是:君臣离心离德,臣下结党更甚!甚至不以国事为重,而只尚空谈,少务实际。此时的明朝己日趋未落,后金兴起,东北不宁。此时内斗加剧,无异于自绝;如果一定要分哪件事对明朝国运伤害大,还真不好讲:从朝纲风气大大败坏于嘉靖的大礼议争议的表现看,这是明的“内伤”!并日益加剧;从党争激增,内斗加剧,进而使外敌崛起,内部各阶层矛盾加大。并在几十年后的崇祯时天灾人祸一齐迸发使明朝灭亡来看争国本遗害无穷。总之,在没有新的血液注入衰老的大明的肌体情况下,君臣失和、朝纲不振、党同伐异、不思进取……会加速其崩溃。而上述两件事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每日求进步


自然是争国本,直接导致了南明的灭亡。所谓的南明内斗,就是残于阉党势力扶持了当时争国本失败的小福王登基。东南东林党因为小福王的身份,害怕遭到清算和反清算斗争,搞得南明朝堂乌烟瘴气,最后被满清屠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