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平均7個月離職 第一份往往不是理想工作

95後平均7個月離職 第一份往往不是理想工作

研究報告>>

首份工作在職時間縮短 95後平均7個月離職

根據領英發布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第一份工作在職時間顯著縮短,95後平均7個月就離職。

這份報告針對15萬份領英用戶的公開檔案展開統計分析,第一份工作往往不是職場人的理想工作,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呈現出隨代際顯著遞減的趨勢。

其中,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後則是3年半,而90後驟減到19個月,95後更是僅僅在職7個月就選擇了辭職。

95後平均7個月離職 第一份往往不是理想工作

報告認為,90/95後們頻繁且短暫地更換第一份工作,一方面在於他們更加追求獨立自主,關注自身感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一旦發現工作與期待不符則會更快做出其他選擇;加之如今獲取職業信息和機會的渠道越來越快捷和便利,更換工作變得更加簡單和頻繁。

但另一方面,報告同時指出,這樣的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學校教育與就業市場之間的落差。由於缺乏對於行業、職業和具體企業的實際瞭解,學生對於第一份工作往往期待過高,入職後對於工作內容和工作節奏都無法適應,從而出現失落和迷茫的情緒。

95後平均7個月離職 第一份往往不是理想工作

報告認為,90/95後們頻繁且短暫地更換第一份工作,一方面在於他們更加追求獨立自主,關注自身感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一旦發現工作與期待不符則會更快做出其他選擇;加之如今獲取職業信息和機會的渠道越來越快捷和便利,更換工作變得更加簡單和頻繁。

但另一方面,報告同時指出,這樣的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學校教育與就業市場之間的落差。由於缺乏對於行業、職業和具體企業的實際瞭解,學生對於第一份工作往往期待過高,入職後對於工作內容和工作節奏都無法適應,從而出現失落和迷茫的情緒。

專業不對口>>

第一份工作專業對口率下降,1/3的95後躋身互聯網、金融兩大行業

第一份工作的專業對口比例呈現出隨代際遞減的趨勢,70後當年的專業對口比例超過40%,而95後則銳減到28.8%,超過7成的95後畢業生第一份工作與所學專業無關。

95後平均7個月離職 第一份往往不是理想工作

與此同時,第一份工作的行業選擇卻呈現出顯著的集中化趨勢,學生畢業後越來越熱衷於進入時下最熱門的行業。領英數據顯示,對於90/95後來說,最熱門的行業分別是互聯網和金融,這前兩大熱門行業共吸納了超過1/3的95後畢業生;而在五年前的90後畢業時,這一數字還只是1/4;再倒推十年,80後畢業時最熱門的行業為互聯網和工業自動化,集中吸納的畢業生還不足1/5;70後這一數字則更低,熱門的前兩大行業也更為不同,分別是工業自動化和電子芯片。

95後平均7個月離職 第一份往往不是理想工作

對於如何解讀專業不對口、行業選擇變窄的趨勢,領英中國人力資源負責人張競義表示:“隨著越來越多需要大量專業技術的工作可以由自動化完成,就業市場開始更加需要複合型人才,企業也往往更看重人才的‘軟性技能’,如溝通、跨部門協作和創新等,而並非專業技能。專業不再成為擇業的限制,畢業生在就業時選擇空間也更大。同時,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90/95後,對於職業規劃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樂於嘗試新鮮事物而不被專業所限。但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認,在學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下,部分年輕人容易忽視對於自身規劃的獨立思考,在並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麼的情況下,不論是專業選擇還是第一份工作的行業選擇,都會有盲目跟隨市場導向的現象出現。”

轉行率高>>

超四成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內轉行 離職是為高薪

95後平均7個月離職 第一份往往不是理想工作

據麥可思研究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在北京發佈的《就業藍皮書》顯示,超四成中國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內轉行,2015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34%,離職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和薪資福利偏低。

從大學生畢業三年後的“跳槽”狀況來看,這份調查報告顯示,2012屆大學畢業生畢業三年內平均為2.2個僱主工作過。其中本科畢業生的平均僱主數為1.9個,低於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平均僱主數(2.5個)。

從畢業生的“轉行”情況來觀察,調查顯示,有46%的2012屆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內轉換了行業(本科為39%,高職高專為54%)。不少畢業生離職是為了取得高薪,然而,跳槽真的可以換來高薪嗎?根據上述調查,在2012屆大學畢業生中,畢業三年內一直為1個僱主工作的畢業生月收入最高(本科6487元,高職高專5293元)。

擇業迷茫>>

職業規劃不明確 “慢就業”現象普遍

近些年,一些大學生畢業後不急著找工作,而是四處遊歷或去支教,成為“慢就業”一族。為什麼大學生會選擇“慢就業”?

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9%的受訪者周圍有“慢就業”的大學生。62.4%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選擇“慢就業”是因為對未來還沒規劃好。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73.9%的受訪者建議大學生儘早樹立職業理想,明確職業規劃,57.8%的受訪者期待學校為在校學生實習提供更多渠道。

95後平均7個月離職 第一份往往不是理想工作

調查顯示,沒提前規劃好未來(62.4%)被受訪者認為是大學生選擇“慢就業”的最常見原因,受訪者指出大學生“慢就業”的其他主觀原因還有:不知道什麼工作適合自己(42.7%),想“錯峰”就業(36.7%),自己水平不夠,得先彌補短板(34.3%),計劃創業,先了解市場環境(28.0%),“喘口氣”,適應角色轉變(27.8%),沉澱自己,選擇繼續深造或參加社會活動(25.7%),打算進入自媒體、網店等新業態(11.3%)等。

中國政法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商學院教授、中國政法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表示,“慢就業”是90後新生代高校畢業生逐漸展現出來的一個新的就業特點。他認為,學生上學期間很難對自我有充分的認知,很多學生對於自己以後的生活方式和職業道路都比較迷惘。而當下社會的寬容程度越來越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改善,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父母對孩子的自我意願也更加尊重。

95後平均7個月離職 第一份往往不是理想工作

調查中,41.3%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慢就業”是因為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73.9%的受訪者建議大學生儘早樹立職業理想,形成明確職業規劃,57.8%的受訪者期待學校為在校學生實習提供更多渠道,53.7%的受訪者建議學院安排專業相關的就業講座,答疑解惑,33.4%的受訪者希望相關部門針對不同情況的“慢就業”開展就業指導。

就業選擇>>

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如何選擇?找對老闆很重要

涉世未深的孩子,都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眼光不夠長遠,格局不夠寬廣。

95後平均7個月離職 第一份往往不是理想工作

其實,35歲之前,是人生最應該用來學習和積累沉澱的階段,因此,第一份工作最應該看重的應該是:是否能從中學到東西,從而使自己能在行業裡獲得快速成長。我建議,還在大學裡的同學們應該提早開始瞭解就業行業裡相關公司的情況,在大三大四若能爭取到心儀的公司實習,那麼畢業後能拿到正式offer的幾率就加大了很多。若能有幸進入這所理想的公司實習,期間千萬別隻顧著是謹小慎微的端茶送水打印資料(通常實習生都是被指派去做一些沒啥技術含量的打雜活路),也應該趁此機會好好了解公司文化、公司各個部門的運作情況,公司領導的管理作風,是不是可以學習到行業內最專業的工作方法?有沒有厲害的合作伙伴?是不是業內最高標準作業?等等。

95後平均7個月離職 第一份往往不是理想工作

你可以假設,倘若你加入這家公司,帶你的直接上司是不是一位好老闆?會不會給你機會接觸到最一流的技術?能不能參與到好項目?願不願意提攜後輩?對於第一份工作,一個好老闆可比一個好公司重要得多。一個好老闆的管理手段應該是目標導向的,他不會像幼兒園老師一樣事事管著你,而是鼓勵你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來完成工作任務。一個害怕你犯錯而想要事事規範你行為的老闆不會是一個好的領導。

如果有幸遇到一位好老闆,你不僅可以從他身上學到過硬的專業水準、做事方法,你還可以潛移默化提升自己的眼界格局、審美品味。他會在你犯錯時提點你,迷茫時點醒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