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祖祖辈辈生活在门头沟山间的人们,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行业,习俗风尚多姿多彩:煤矿和琉璃窑吸引了远近各地的工人;守备长城边墙的军户多来自南方;穿梭于关城内外的行商则带来了山陕塞北的风物……门头沟地区逐渐成为五方杂处之地和百业汇聚之所。四海谣俗与百业习风形成了门头沟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在民间文化中,除了前面讲过的妙峰山庙会、琉璃工艺之外,京西太平鼓、古幡会以及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龙泉务大鼓会、琉璃渠五虎少林会,都是门头沟颇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珍品。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北京市门头沟区民俗文化遗产分布示意图

京西太平鼓

太平鼓是一项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表演艺术。它是一种以单面鼓为道具,以《太平年》为演唱曲调,以祈求太平为理念,以欢乐为目的的民间舞蹈艺术,广泛流行于北京、河北、东北等地区。

太平鼓最早源于古代巫术的祭祀仪式。在汉族居住地区,以单面鼓为道具的舞蹈形式最早就应用于驱鬼或祭祀的仪式之中。考古工作者曾在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种鼓,其样式就很类似于今天的太平鼓。这说明在唐代时已经出现了太平鼓这种艺术形式的雏形。

这种以单面鼓为道具的舞蹈在宋代被称为“打断”。打断是当时巫师驱鬼的一种方式。到了明代,这种鼓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巫术的驱鬼跳神仪式,而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舞蹈,并在北京地区广泛流传。明代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这种日夜玩鼓的情形反映了明代太平鼓艺术的成熟与普及。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打太平鼓的琉璃渠老太太

清代时,太平鼓吸收了满族萨满教“跳神”的一些舞蹈因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渐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太平鼓艺术。

清朝康熙年间,太平鼓开始普遍流行于门头沟的煤矿工人和脚夫阶层之中。门头沟区玩鼓的人越来越多,流传地区也越来越广泛,从东部的永定河边到西部的长城沿线,从平原到山区,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打太平鼓的习俗,流传至今,鼓声不息。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2012年,门头沟太平鼓表演获华北五区省市太平鼓大赛金奖

清末,太平鼓已成为妇女专有的娱乐形式,男子极少打鼓。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女人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因而她们只在自家的庭院里结伴玩耍太平鼓。在日伪时期,太平鼓更是销声匿迹。

1949年新中国成立,获得了翻身解放的门头沟人民欢欣鼓舞。太平鼓艺人们走出了庭院,来到大街上,加入到游行的队伍之中,使得游行队伍也更加壮观。据老人们讲,当时的门头沟圈门以东的大街上,游行队伍排满了整条大街。在太平鼓表演的队伍中,多见五六十岁的大妈。在改天换地的时刻,数十年的阴霾一扫而光,妇女们身着新装,兴高采烈,翩翩起舞,尽情欢乐。这是自清末以来太平鼓走出庭院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太平鼓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节点。

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以及广大民间艺人的艰苦工作和不懈努力,门头沟太平鼓这一民间艺术被发掘、整理,使其得以新生,并且发扬光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门头沟太平鼓先后参加了国庆35周年庆典、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众多大型演出,并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表演琉璃渠太平鼓的年轻演员

千军台、庄户古幡会

千军台和庄户两村相邻,两村的古幡会原名为“天人吉祥圣会”,约成立于明嘉靖年间,是为了到妙峰山进香而成立的“武香会”。天人吉祥会由多个会档组成,计有幡会、小车会、地秧歌会、狮子会、大鼓会、音乐班、吹乐、打乐、跑驴、旱船等。

参加古幡会的村民队伍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穿着盛装、画着脸谱的幡会演员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幡会在千军台村举办,次日在庄户村举办。一般活动进行时间为下午4时。旧时幡会由千军台、庄户、板桥三村共同举办。因三村处于同一条山峡间,之间各相距1.5千米整,故有最西部千军台村称龙头,庄户称龙身,板桥村称龙尾的说法,后板桥村因故退出。

下午4时前,主方的旗幡及各种行当早早来到村口,旗幡一字排列,静静恭候客方的到来。两村旗幡均以背面相向,立定放置于地,当客村会头与主村会头相见后,互致问候。二位会头命令“响锣”,于是两面大锣一齐击响。锣声是幡旗擎起的信号,也是各会档活动全部开始的命令。顿时鼓乐齐奏,如春雷动地。全部幡旗高高擎起,按照早已规定好的编排顺序组合为一个整体。擎幡者跳动着豪迈的步伐,循着鼓乐歌吹的节拍,载歌载舞。幡旗表演队列长达数百米,全部活动需500人担当各种职事,喧嚣热闹,气势磅礴。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庄户幡会幡旗图解

龙泉务大鼓会

龙泉务大鼓会全称为“龙泉务童子大鼓老会”,成立于1934年,是龙泉务村民自演自乐、自行筹办的民间艺术团体。当时大家凑钱,请造鼓匠做了8面大鼓、30副花钹,邀请下苇甸村大鼓会老艺人张清传授技艺。从1934年成立到现在,童子大鼓会共有8代传承,龙泉务村的这一会档基本上保存了下来。

童子大鼓会的表演是由打大鼓和打锅子(钹)两部分人员完成,有详细的走会队伍排列顺序、表演套路、大鼓鼓点传承。正常表演为8个小伙敲打8面大鼓,12个儿童身穿彩衣击打12副铜钹,表演各种武术动作。表演时鼓声咚咚,震耳欲聋,声传数里之外。场面壮观激昂,让人精神振奋。锅子鼓点气势磅礴,节奏紧密,表演生动自然;童子摆出各种造型,生机勃勃。

新中国成立前,大鼓会一般在春节、庙会期间表演,农民为酬神、祈雨、庆丰收,也组织表演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大鼓会曾多次参加区里组织的活动。龙泉务村童子大鼓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琉璃渠五虎少林会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东虎少林寺所演练的部分兵器

琉璃渠五虎少林会不仅是京西著名的会档,还是琉璃渠村的民间体育组织。

琉璃渠村盛产琉璃。琉璃窑厂的工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不少人能够使拳弄棒。在工余时间,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进行锻炼切磋,拳来脚去,引来大批村中少年进行围观。时间长了,少年们就和窑厂的工人们相熟,耳濡目染,逐渐在琉璃渠村形成了一个自发的群众习武团体。每逢年节,他们就到村里以及邻村进行表演,不仅参加当地的妙峰山庙会、九龙山庙会的走会活动,而且还去涿州药王庙进香。这些活动为日后村里成立五虎少林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0年,琉璃渠村五虎少林会成立。五虎少林会表演项目以“五虎棍”为主,有“文场”进行伴奏。在武术表演方面,他们所演练的器械有单刀、枪、剑、棍、春秋刀、双手带、月牙铲、单戟、双戟、方天画戟、斧、双斧、矛、四镜、月牙剑、护手双钩、匕首、拐子、三方杖、牛心拐、三尖两刃刀、七节鞭等。

五虎棍表演的是赵匡胤大战“董家五虎”的故事。一般由7个人表演,因“董家五虎”都使齐眉棍,故而称为“五虎棍”。五虎少林会组织的成立,为琉璃渠村爱好武术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民国年间,宛平县给了他们一个官方的名分,叫作“商团保甲”,让他们担负起维护本村治安的职责,后来他们又被称为“北平国术馆琉璃渠村第三分社”,五虎少林会成为了正式的民间体育组织。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北京门头沟】

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

北京最高峰·东灵山

京师第一寺·潭柘寺

京西古村落群

北京道路的活化石·京西古道

北京民俗文化圣地·金顶妙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圣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