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江都新式學堂概覽(揚州江都)

晚清時,隨看維新運動的興起,開始了我國由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過渡。特別是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義和團戰爭失敗後,迫使清廷不得不實行新政,並把廢科舉,興學堂作為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變革措施。

1901年9月14日,清廷頒佈“興學詔書”,命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並多設蒙學堂。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又頒佈了“癸卯學制”,同年設立了學務大臣及下屬機構。與此同時,各地出現了辦學高潮,新式學堂普遍興起。

光緒年間江都新式學堂概覽(揚州江都)

乾隆皇帝

在江都,各地新式學堂亦相繼創辦設立。

邵伯鎮首開風氣之先。在甘泉知縣謝元洪的直接參與下,邵伯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辦了邵伯兩等小學堂。校舍設在普濟堂內,計有高等一級,初等一級二個班。其中,高等一級三十人,初等一級五十人。堂長為晚清著名翻譯家薛一諤先生,繼任丁策先生。邵伯民眾為感激知縣“嘉惠黎元,振興教育”之舉,特將小學堂以謝大人的字“苞亭”命名為“苞亭學堂”。學堂經費在邵伯地方雜捐及善堂鹽捐中解決。

宜陵鎮公學,於光緒三十年(1904)7月在鎮董趙春霖的倡議下正式創辦。校址設在宜陵山陽河北的投子寺內,校名為“東陵兩等小學堂”,設高等一級,初等二級計三個班。堂長為趙春霖。辦學經費在宜陵慈善機構得善堂的義田田租和義房房租項下撥充。

光緒年間江都新式學堂概覽(揚州江都)

仙女廟鎮公學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由江都縣署飭令仙女廟鎮紳就地籌設。計辦公學二所:第一公學設在鹽運河北同文堂內,堂長為冶春後社成員,《揚州覽勝錄》作者王振世。第二公學設在鹽運河南旋家汪,堂長由江都風雅人士,後任仙女商會會長的關樸以及錢慕棠,凌鴻芾擔任。二所公學各設有高等一級與初等一級二個班。辦學經費在仙女廟鎮米業,木業從厘金項下提取,不足部份則在兩淮鹽捐項下撥充,同時,向學生收取一定學費以補不足。

光緒年間江都新式學堂概覽(揚州江都)

大橋鎮公學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7月由鎮董莫子奇牽頭有識之士袁錫仙,袁澤山等人籌建。校名為“競化兩等小學堂”,校址設大橋鎮中大街三聖庵內。學堂開設高等一級,初等二級三個班,堂長為致仕在家的原常州府教授袁濟川。辦學經費由鎮上釐局出資。同時,法源寺方丈亦慷慨解囊給予常年撥付,也向學生收取部份學費。

而在一年前的光緒三十二年(1906)5月,鎮紳徐循卿就已在大橋鎮東街龍華寺內創辦了私立循序小學堂,有高等一級,初等一級二個班。辦學經費則由徐氏油蔴店按月撥付50元大洋。

嘶馬鎮公學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7月由王姓鎮董籌設。校名為“作新兩等小學堂”,校址設在嘶馬梓潼廟內,堂長為王汝許,分為高等三級,初等二級五個班。

真武廟公學。由本鎮邑人毛昌緒稟請創設,並就地籌款。

光緒年間江都新式學堂概覽(揚州江都)

同時,曾擬設永安甘高小學堂,以潤德堂為校址,其田租充作辦學經費。

為了辦好這些新式學堂,在縣一級還設立了相應的行政機構和業務指導機構。

光緒三十一年設立了勸學所,作為學務綜理,負責宣傳,指導地方辦學。

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設立了學會,後又改為教育會所,負責研究地方辦學得失,對地方辦學進行業務指導。

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又設立了私塾改良會,下設總理一名,協理二名,調查員二名,對鄉村面廣量大的私塾教學進行教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的調查與推行。

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又在縣一級設立了視學,兼充學務總監,為七品虛銜,作為學務方面統管,負責巡察學堂,指導辦學。(朱毓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