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實力禍害中國大學生

獨立學院,實力禍害中國大學生

知乎上有個寶寶,問了一個可愛的問題,“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新華學院、嶺南學院哪一個更好?”結果,很多中大校友跑出來哭道,這是嶺院在知乎上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中大嶺院是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商學院,專業平均錄取分數名列省內前十。但中大南方學院、新華學院都是民辦的本科院校,跟嶺院實在沒有可比性。

這些民辦的“XX大學XX學院”,還有一個更加普遍的身份,就是獨立學院。

獨立學院,實力禍害中國大學生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sohu)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學院為何能冠以”中山大學”的名號呢?這還得從這些學院的設立之初說起。

獨立學院:“本三養本一”?

1999年7月,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正式成立。這所由浙江大學、杭州市政府合作辦學的本科院校,背後的大金主其實是浙江省電信實業集團。

沒錯,與一些公辦院校相比,這些“XX大學XX學院”一般都有民間投資的背景,被列入民辦高校的行列。

90年代末,為了緩解高校擴招導致資源緊張的局面,國家鼓勵公辦院校尋找社會資本,創辦獨立的二級學院。這些二級學院,後來又被定性為“獨立學院”。

獨立學院之“獨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日常經費開支上不佔用財政撥款,而是仰賴於民間資本。但合作高校對學院的冠名和扶持,又讓獨立學院看起來沒有那麼“獨立”。

獨立學院,實力禍害中國大學生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163)

在實際操作上,獨立學院按照民營方式運行,有的建立了自己的校園,有的依附於原來的母校,成了所謂的“校中校”。背靠大樹好乘涼,有了母校響噹噹的招牌,獨立學院在招徠生源上,要強於一般的民辦高校。

但是,在二、三本招生的獨立學院,收費卻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兩到三倍。這對於一些成績不好,但家境富裕的學生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獨立學院多扎堆在江浙、廣東這些經濟發達地區。

在草創階段,獨立學院往往打著母校的招牌,頒發母校的文憑,發展速度非常快。母校的“冠名”也不是白給的,獨立學院每年收取的高昂學費,20%-30%都要上交給母校,支援母校建設。這樣的做法又被稱為以“本三養本一”,緩解公辦本科高校因為擴招債臺高築的局面。

乍一看,這可是高校創收的好辦法。於是,在早期缺乏頂層設計的環境下,獨立學院經歷了一段野蠻生長的時期。從99年第一所獨立學院成立開始,到2003年,全國25個省市創辦獨立學院的數量就多達300多所,在校生達到40多萬人。

獨立學院,實力禍害中國大學生

但這樣“多快好省”的發展速度,是很容易撲街的。獨立學院數量膨脹過快,在教學質量、硬件設施上,都對不起學生上交的高學費。一些高校為了收取高額學費,競相開辦“校中校”,有的甚至直接將下屬的專科院校掛牌為獨立學院。

這種做法自然引起了本校學生的不滿,他們認為母校是在販賣文憑,不顧本校學生的利益。只要肯多花錢進獨立學院,就能拿一本的證書,這叫辛辛苦苦考上一本的學生情何以堪?原來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學生,畢業了卻拿一樣的文憑到就業市場上競爭,無疑會引起極大的爭議。

2003年4月,教育部發文,給快速增長的獨立學院來了一個急剎車。指導意見要求這些掛名學院要做到七個“獨立”,譬如要有獨立的校園、獨立頒發學歷證書等等,獨立學院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2008年教育部頒發了《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明令要求獨立學院自授學位和畢業證書。至此,以三本分數入校,拿一本文憑畢業的“好事”,才算真正了結。

披著“有教無類”的外衣

從某種程度上講,獨立學院完成了自身的歷史使命——吸收公辦高校容納不了的生源、緩解高等教育資源緊張的狀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但獨立學院氾濫造成的負面影響,只怕不能功過相抵。

獨立學院,實力禍害中國大學生

獨立學院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緩解高考壓力

在獨立學院創辦之初,母體高校以“冠名”的方式,和企業合辦獨立學院,但又按民辦高校的標準實行高收費,頒發母體高校文憑,這實際是向經濟利益看齊。有學者甚至稱這是“學店”模式,純粹就是花錢買文憑,既敗壞了教育風氣、損害了母體高校品牌,同時也助長了“學歷情結”。

此外,獨立學院操之過急的擴張,也讓其缺乏長期發展的必要根基。據報道,不少獨立學院在教學和管理上高度依賴母體高校,名雖獨立,實則未必。而母校每年對學費的“抽水”,也讓獨立學院在自身建設上難以投入更多——這既不利於獨立學院自身的發展,對花了大本錢來求學的學子也很不公平。

由於母體高校的名牌效應,獨立學院在招徠生源上,要比普通民辦高校更有競爭力,這對苦苦經營、努力升本的民辦高校來說,就是當頭一棒。而獨立學院在命名上與母校雷同,也造成了不少誤解。尤其是一些被“坑入”獨立學院的學生,更是叫苦不迭。

前幾年,江浙一帶的一本考生,就曾誤報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因此後悔不已。報考時不擦亮眼睛,弄清校情,弄出個大烏龍,你真的承受不起。

獨立學院,實力禍害中國大學生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長期以來,獨立學院在輿論層面得不到太多認可,諸如“野雞大學”“民辦三本”這樣的評價,經常都能聽到。它們還常常被稱為“二代”學校,像某傳媒大學的獨立學院,學生中就有不少“媒二代”,早早就開始拼爹混社會。

在該校學生口中,這座校園很美很寬敞,宿舍區還有歐洲小鎮的美稱。學校周邊各項配套設施無比齊全,還有一個類似於羅馬鬥獸場的露天劇臺。但是,在這豪華的外表之下,大學的靈魂卻是空洞的。

獨立學院的野蠻發展和粗放經營,把大學變成大型工廠,把學生當作收入來源,受害的不僅僅是我國的高等教育,還有那些因為偏科或填錯志願而讀了三本的學生。

學院、校區、分校……

你真的知道自己讀的是什麼嗎?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知道獨立學院壺裡裝的是什麼小九九了。其實,很多高校還設有多個校區、有分校、還有二級學院,叫法太多,不稍瞭解真的會眼花繚亂。

首先是“校區”。很多高校其實都設多個校區,和校本部分庭抗禮。像中山大學就設有南校區(本部)、北校區等5個校區。

這些校區雖然所處區位不同,但都受校本部統一管理,生源也是統招進來的,質量有保證。校區之間專業設置互不衝突,也不存在獨立運營的情況。

獨立學院,實力禍害中國大學生

“分校”雖然聽起來和校區很像,可是兩者還是有區別的。比如昔日的山東大學的威海分校(現已改名為山東大學威海校區),就和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不同,前者早期是山大與威海市共建的分校,教學和招生都相對獨立,投檔線一般比本部低,後者則是上面說的“分部不分校”。

“二級學院”也有兩種,一種是指普通高等學校的二級教學單位,其不具備獨立招生資格和學歷文憑頒發資格,典型代表有北京大學醫學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等,還有一種,就是本文所講的“獨立學院”,它們也被叫做“獨立二級學院”。

獨立學院,實力禍害中國大學生

北師大“珠海校區”

簡單來說,辨別獨立學院,最關鍵就是看辦學主體。獨立學院一般是“大學+企業+政府”、“大學+企業”的模式,也有少部分“大學+大學”的模式。因為民間出資的緣故,獨立學院屬於民辦本科高校,認準這一點就行了。

至於辦學主體怎麼查,在某度的學校主頁裡,或者學校官網的簡介裡,都會有較為詳細的說明。

希望大家填報志願的時候,真的要擦亮眼,別用嶺南學院的分數報了南方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