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在百度收索欄中搜索“抑鬱症”,越會有27,200,000個相關結果。

再輸入“焦慮”,得到的數字是約52,700,000個。

而在“知網”中,輸入關鍵詞“焦慮”,得到108883篇文章;

輸入關鍵詞“學生焦慮症”,得到154篇文章。


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焦慮是自古以來均存在的問題,它是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的臨界點,其本身已在削弱人自身的身心健康。所有的焦慮都來自某種持續的心理矛盾。《紐約客》的專欄作家Surowiecki(2014)曾指出,大部分人的持續忙碌,其實都是自己主動選擇的。而在這種自主選擇的忙碌背後,可能是一種潛在的深深的焦慮感。但當這種持續的努力得不到相應的回答時,焦慮感就會在某一刻爆發。


高考結束填志願的時候,身邊的人會給你提意見:什麼大學最有名?什麼專業最有前途?什麼專業吃得香?什麼專業用錢少?你被一堆的“為你好”而砸的頭暈,你越努力的想找到自我選擇,就越感到焦慮:為什麼我喜歡的大學不在一二線城市?為什麼我喜歡的專業和前途不掛鉤……你覺得時間還長,一個決定代表不了什麼。

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大一的時候,你感到了恐懼感,茫茫人海,你好像不再是那個特別的人。加社團、找兼職、拿獎學金、談戀愛……你越努力成為特別的那個人,就越感到焦慮:那個特別的人不是那個真正的獨特的你自己。

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大二的時候,你感到了緊迫感,明明專業知識還沒學透,明明有很多理論還沒明白,卻硬生生的被推出去,面對社會,學會實習。你越努力的學習成人的做法,越感到焦慮:

你怎麼都學不會如何微笑又直接的拒絕,你不知道敷衍了事,也學不會禮貌性的花言巧語;那時候你覺得看山不是山,看海不是海。

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大三的時候,說年輕不年輕,身體依舊健康,心理卻選擇早衰,你放棄了掙扎,擺手說“罷了罷了”。你越努力“佛系”,越容易焦慮:為什麼室友已經可以保研了,為什麼別人已經找到了好的工作(實習)單位。你問自己越多的為什麼,就越感到焦慮,毫無意義的堅持,讓你陷入了迷茫,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

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大四的時候,你追求“穩定”的腳步,選擇面對“現實”,只是內心還像個孩子,時常崩潰大喊,時常覺得失望。你越努力面對“現實”,就越感到焦慮:你看到了明亮背後的陰影,也看到了外表與靈魂的差別

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曾有一段時間在思索,也許80後是被等著長大,00後是選擇長大,而90後卻是被推著長大。

然後不斷髮問,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因為知道,努力不一定有結果。而焦慮往往與結果掛鉤,當努力的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焦慮感就會爆發。


最根本的原因是對“意義”的焦慮


對努力的焦慮,是對存在的疑問。無法肯定自己的存在和自身的意義,無法肯定是否應該努力,努力的意義又是什麼。這種質疑很可能是無意識的,卻是潛移默化的自我否定。


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感到迷茫


你感到了迷茫,你不知道這麼努力是為了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不知道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只知道要成功,只知道要和大多數人一樣在這條流水線上全速奔跑著;你知道應該努力,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努力,你只知道,停止忙碌就越發感到焦慮,你希望被認同、被需要;停止忙碌會讓你懷疑自己在工作以外的世界裡,不會被需要、失去價值,被他人和世界所遺忘。


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最根本的原因是對“意義”的焦慮


每次的失敗對你來說都是一大傷害,小的時候只要按照教科書上的內容去答題就不會有錯;可漸漸你發現社會這本書沒有答案,太大太開放讓你太迷惑,於是你不停的失敗,別人看到你成功後的光芒,卻沒有發覺每次失敗後你內心產生的那種羞恥感。

這種羞恥感讓你對自我開始懷疑,除此之外,為了降低他人的期望,也使自己不顯得“無能”,而在他人面前刻意表現出一副“其實我也沒期望這件事情能做多好”的樣子。成功的定義每人都不同,但是脫離了社會這條“流水線”就會被定義成失敗。


怎麼辦

其實焦慮是人之常情,是你對一件事執著的反應,可是太執著了。你可以和別人說:“這件事我在意,我一定會做好”,但是你不能和自己說“不成功便成仁”,

哪有什麼事情是非黑即白的,也沒有什麼事情是不成功便失敗。放輕鬆,彆著急

《奇葩大會》上有這麼一幕,演講人講述其以前患病的經歷,她逢人便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沒人能給她滿意的答覆,直至一個心理醫生回答她:“那麼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意義本身就是一個虛無的概念,胡適曾說,“生命本身不過是一件生物學的事實,有什麼意義可說?”人生這場戲,本來就是一個人上場,一個人落幕。當燈光落下,不論多少人影交織,最後只有你一人獨立於交織外。


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與其糾結“意義”,不如“你若發憤振作起來,……,那麼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了。”

曾以為不努力就是碌碌無為,卻發現努力了同樣撐不起你對自由的渴望。對失敗的恐懼,對努力的迷茫,也是對平庸的逃避。這個社會變成了一條流水線,你發覺你只是這條線上一個齒輪,和千千萬萬流水線上的工具、產品一樣,再也不是獨特的那一個。


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接受自己是個庸人的過程是異常痛苦的,梁曉聲在《忐忑的中國人》一書中說到:“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農村和城市,不分貧富,不分官民,總而言之集體陷入了一個焦慮、忐忑年代。人心介於有盼頭與放棄了盼頭的無為的焦慮與忐忑之中。”過度的重視努力而忽視世事變遷的力量,你要知道任何的努力都有一個緩衝期,沒有立竿見影的成功,只有破繭而出的重生,在平淡中也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大學生,你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如何解決“越努力,越焦慮”的狀態

沒有統一的答案

“你可以追求風花雪月的詩意生活,也可以以天下為己任”

“既能面對現實,又能對現實保持敏感和活力”

願你我都能早日實現“越努力,越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