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中国现代教育的体系和制度

没有他,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中国现代教育的体系和制度

先生蔡元培

教育,乃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谈近代教育,不谈蔡元培,就如同谈古代教育不谈孔子,就如同谈近代革命不谈孙中山。

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是他在民国纷乱动荡的岁月里,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为中国近代教育拨云见月,高屋建瓴引导同时代的经营知识分子们,完成了教育从古向今的转变。

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新文化运动,更没有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和制度。

没有他,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中国现代教育的体系和制度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出任北大校长。上任之日,校工们分立北大门口两侧向新校长鞠躬致敬,蔡元培则脱帽回礼,深深一躬。众人愣住,这在当时"官僚气息记重"的北大前所未有。

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一开口,就对大学的性质做了精准定位。从那一刻起,"为全国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计"成了北大的发展方向。

没有他,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中国现代教育的体系和制度

教不严师之惰,学风不好老师定难辞其咎。为革新北大旧思想,他三顾茅庐请来《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做文科学长,甚至连《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搬到背景里啊,为北大的思想自由埋下了一颗迅速茁壮的种子。后有陆续请来了朱希祖、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梁漱溟等,这些闪耀着光芒的二十世纪学着精英们齐聚北大,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没有他,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中国现代教育的体系和制度

蔡元培、鲁迅、萧伯纳、宋庆龄等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墨守成规,抱残守阙,持一孔之见,守一 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

可以说中国当时有多少学派,北大师生就有多少学派。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并坐讨论。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同席笑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出现在北大校园。

没有他,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中国现代教育的体系和制度

除了请名师,蔡元培还让北大进行"课堂公开","不管有没有学籍,都可以来听课"。甚至旁听生反而比正式在校生还要多,诸如沈从文、矛盾、瞿秋白、丁玲等,都做过北大的旁听生。而最有名的旁听生,后来建立了新中国,他叫毛泽东。

没有他,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中国现代教育的体系和制度

毛泽东在北大期间,与邓中夏等人在陶然亭公园合影

囊括大典,网络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蓄。就是在这样的办学思想中,北大有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辉煌的师生阵容。不到一年时间,从暮气沉沉的"官僚养成所",摇身一变,成了"为学问而学问"蔚然成风的现代大学。

没有他,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中国现代教育的体系和制度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没有他,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中国现代教育的体系和制度

蔡元培设计的北大校旗

他委托鲁迅设计了北大校徽,自己则为北大设计了校旗。校徽以传统瓦当形式,将"北大"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是两个背对背相靠的人像,下部的"大"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和其意即"三人成众",肩负开启民智之重任。

校旗以红色代表物理、化学等"现象的科学",以黄色代表植物、动物等"系统的科学",白色为诸色之和,代表"自然哲学",黑色为无色之色,代表玄学。

其报复之宏大,尽显于校旗校徽中。就此,他将彻底改变北大,以一人之力,拉开中国现代大学的帷幕。

没有他,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中国现代教育的体系和制度

1940年3月3日,蔡元培溘然长逝,享年72岁,他一生为中国教育学术自由鞠躬尽瘁,逝后无一间屋、一寸土,就连当时入殓的衣衾棺木都是朋友代付,真真是一贫如洗、两袖清风。临走前还念念不忘中国教育,弥留中留下"科学就过、美育救国"的遗言。

他的志向在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崭新的中国,"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周恩来总理的挽联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

没有他,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中国现代教育的体系和制度

浙江绍兴蔡元培故居

1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他本可以在官场中平步青云前途无量,却在最得意时急流勇退,兴办教育、成立光复会、游学欧洲,把在欧洲所学所得与中国现实结合。

他来自于封建王朝,却是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于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在四十多年中,他建立了一个新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北大。而受他影响、继承他理想的那一代人,也为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华丽的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