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考上二本在現在是什麼水平?

我心方清1


我是1987年在河北省參加的高考,那個時候沒有一本和二本的說法。分類方法是:重點大學、普通本科、大專和中專四類。

那時候大專生也算大學生,大學錄取率非常低,大約不到10%,大學生顯得非常金貴,那是大學生有個說法叫“天之驕子”。

大學畢業後國家包分配工作,上大學就是鯉魚跳龍門,可保後半生衣食無憂。

我當時的高考分數沒有達到重點線,但過了普通本科線,報了個提前批的軍校被錄取了。

我查詢了一下,1987年全國大學生(含大專)錄取人數大概在60萬左右,而現在211以上大學的錄取數都超過了60萬。

也就是說,80年代的普通本科相當於現在的211以上大學,80年代的重點大學相當於現在的985,80年代的大專生相當於現在的普通一本,80年代的中專生相當於現在的二本。

一本和二本是大學擴召後的新說法,現在大學擴召的規模太大了,大學錄取率90%以上,比當年的不到10%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二三本合併,二本更加不值錢的,省控線也就300來分,現在的學生只要不傻不呆,不挑學校檔次,都能上個二本,比80年代考中專容易多了。


奧卡姆剃刀


八十年代的二本是什麼概念?是不是就是除重點大學外的本科呢?我記得當時從低到高的錄取線是中專、大專、本科、重點本科。

一、八十年代錄取率低。八十年代前期都是在高考前有預考的,根據學生成績淘汰一部分學生,不讓參加高考。有的農村高中僅有三分之一畢業生參加高考,當然城裡重點中學比例高些。看上錄取比例在20%至30%之間,這還包括了中專、大專和本科之和。而高中生只佔適齡人口的10%多點。而本科又只佔高考參考生8%左右,也就是隻佔同齡人口1%不到能上本科。是不是比現在上985高校還難。



、本科和重點本科界限沒那麼嚴。記得90年那年,湖南本科錄取線512分,重點線524分。而湖南省內的湘潭大學是重點本科,但有很多重點線下5分的同學也錄取進了重點大學。今年升一本的湖南商學院,當時叫湖南商業專科學校,那時的杭州電子科技學院才升本科。


、當時的錄取分差沒現在大。中專、大專與本科線兩兩僅有十多分差距。稍不注意就可能差一個等級。記得有一同學平時成績一般,高考開掛531分錄取中國農大,僅高重點線7分。同樣成績的,高考發揮差點就連中專都上不了啦。

、八十年代復讀生特多。在重點中學,應屆生要麼特拔尖,考一流大學,而復讀生往往居中,但考取的人數眾多,幾乎佔了部分學校一半以上。如果是應屆考上本科的,現在考985是肯定的,如果是復讀考上的現在考個211沒問題。


論:凡在80年代能應屆考上一般本科的,現在能考985高校。而通過復讀考上一般本科的,現在考個211大學應該沒問題。


良心老師


本人是90年考上的大學,大致可以回答一下。

我是從山西考出來的,我高考那年,山西的分數線只有專科線和本科線,本科線上沒有再細分,只有各學校不同。高我一屆的有個女生,只比本科線高十分就上了北師大。而我們這屆的第一名以能上北大的分上的北師大。所以沒準。

因為那時候是提前報志願,6月份就填寫高考志願。大家都是根據自己的平時成績和各個學校往年的錄取分作參考來報名。所以,偶然性因素還是挺大的。

上大學後,發現有的省本科以上還分了一層重點線。每個省不完全一樣。那時候廣東省的計分方式跟其他省都不一樣,我們都是絕對分,就是考多少是多少,廣東是相對分。反正廣東來的都比我們高一百多分,都是狀元級別的。嚇一跳。後來才搞明白。

我高考那年,我記得山西招收一萬八千學生。總考生是十幾萬。總算下來,包括專科,理科好象是六個上一個,文科是9個上一個。

我們那時候初中升高中比例不高,大約是十比一這樣子。我初中三個班,每個班50個學生,上高中的大約有20多人。但是我們是成績很好的學校。一般的農村,一個村每年有一個兩個高中生就算不錯。PS,那時候村裡有個大學生,全村放幾天電影唱戲都有。挺當個事兒。

那時候還有個有意思的事情是,初中畢業,農村孩子們最熱衷上中專。最高分都上了中專了,反而略微低點的才上高中。

這是因為那時候是包分配的,上了中專就等於有了幹部身份。而上高中,考不上大學反而是大概率事件。最後還是要回農村種地。

那時候上大學的佔同齡的百分之一。反正按照比例來說,考大學還是挺難的。從這個角度,那時候考上個大學,跟現在考上個985差不多。

不過實話實說,依照我自己的個人體會而言,那時候主要是教學質量不行。我自己有兒子了,從我的角度看,他們上學比我們辛苦多了。我們那時候中學,玩的時間還是很多的。

而且,上了大學以後,因為包分配,很多人一下就鬆弛下來。所以,大學的教育質量,也不見得多高。

另外給個參考,我上的學校,90年9個系總共招收650本科生,四屆學生一共有2000多。據說現在在校生有好幾萬了。


食節


我是1985年參加高考,那時候信息不發達,我們也不知道什麼一本二本,只知道大學,大專和中專。 那個年代,高中非常難考,比大學的錄取率都低,我們中考那年,全區有十多所初中,一百多個班。高中只有兩所,一共十個班。 那時候大學錄取率是大學,大專和高中起點中專加一起的錄取率。 現在考不上大學,比考上大學難。高考結束就會有好多學校給畢業生打電話,推薦學校,不論多少分,只要想上,都能上大學。 那時候,一個學校裡能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多,大多數學生都落榜了。不過落榜生也是光榮的,在遼寧,他們有一個名字叫大學漏。工商局,稅務局,銀行招聘,大學漏非常有優勢。我的很多落榜同學都考到以上單位,並且後來成為部門領導。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我真不好界定,當年的二本屬於什麼水平。您能下定論嗎?歡迎留言。 潤楊閬苑


潤楊閬苑


八十年代考上二本應該來說是非常厲害、非常聰明的人。現在和八十年代的教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制度等層面做了很多改善,因此兩者之間很難有可比性。

自恢復高考以來,可以說為很多人提供了一個上升的途徑和空間。一般來說,能通過高考上大學都是家庭條件較好和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一些偏遠地區或家庭條件不好的,很多還是沒有這個機會。



而且那時候大學都挺別少,更不存在什麼985,211之類的劃分。

相應地,那時候高考是非常難考的,能上大學的非常之少。不像現在,上大學相對已經很容易。一個縣城,國家統一招生本科應屆上線幾率百分之零點六,加上覆讀的,百分之五。而且大學也不是能混出來的。


大學畢業就分配工作,那時候的大學文憑非常有含金量,工作國家統一分配。

再者當時由於大學數量少,師資力量和質量比較高,教育水平也相應地比較高。

高校擴招以前,高校人數增長率一直維持在8.5%左右。也從另一個方面說,那時候能考上大學的人,大多是非常聰明的,能力超強的。

1999年高校擴招後,增長速度達到史無前例的47.4%,之後2000年的擴招幅度為38.16%,到2003年,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在校人數超過1000萬。

總之,那個時候能考上大學的人,都是非常聰明,非常厲害的人。而且受當時國家分配的影響,很多上大學和現在的目的也不同。環境變了,也很難進行比較。當然,如果還有哪些問題,歡迎和我交流,聯繫方式見下。

學有方法,考有技巧,優學優考策略致力於將學與考的最優結合。更多原創學法類文章,歡迎在公眾號 優學優考策略 中閱讀。如有其他問題,微信找到 “優學優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為好友,有問必回。


優學優考策略


我是真正的八十年代從廣東省考上全國重點大學的本科畢業生,我來聊一聊我那同一年級同學的情況吧。

我是一九七三年開始讀小學的。我記得我讀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學雜費是1.76元,下學期的學雜費是1.75元。小學一年級至小學三年級,學校的教學都比較正常,但會經常有勞動課到農田裡幫農民幹活的情況。

剛上小學四年級,毛主席逝世,沒有多久打倒“四人幫”,再後來鄧小平復出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主管國家大政方針。一九七七年10月恢復高考。一九七七年的高考時間是11月28日至12月25日,為各省獨立命題。1978年7月20日至22日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次全國統一命題。那時,我就讀小學的最高年級——五年級(那時候還不設小學六年級)。

到我讀完初中二年級,第一次設立了初中三年級。到我讀高中二年級時(1983年),第一次設立了高中三年級。

我是1984年參加高考的。

高考分為預考和正式高考。預考的通過率約為30%,也就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只有30%的學生可以參加高考,其餘70%的學生只好走入社會,或者工作、或者待業、或者自謀職業、或者回家務農。

1984年參加高考正考的總人數為164萬人,最終錄取到大學本科、大學專科、中等專業學校的總人數為47.5萬人。

當時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分為四個等級:

1.重點大學本科分數線。這個等級的比例各省市不同,是按當時全國重點大學在各省市的招生人數的1.05倍左右劃分出來的。

這個比例大概是佔參加高考正考(預考沒通過的不算在內)的所有學生總數的1.5%。

2.普通大學本科分數線。這個等級的比例大概是佔參加高考正考的所有學生總數的6%。

3.大學專科分數線。這個等級的比例大概是佔參加高考正考的所有學生總數的9%。

4.中等專業學校分數線。這個等級的比例大概是佔參加高考正考的所有學生總數的12.5%。

反正我那一屆高中畢業的,全國錄取的大學本科(包括全國重點大學本科)、大學專科、中等專業學校的總人數是47.5萬人。

這樣你就可以大概知道當時考上大學本科相當於現在什麼水平了。


感動時代


首先應該糾正的是,八十年代,沒有什麼一本二本的區分。以我當年參加湖南高考為例,理科分數線是這樣的:重點本科524,一般本科513,省屬大專510,地屬專科504,省屬中專498,地屬中專493。

從上述分數線看,能被高考錄取,到被重點本科錄取,也就相差二十分左右。但當年要被清華北大錄取的話,沒有五百九十分以上,也是不敢隨便填報的。更重要的是,那時候填志願,是在高考後三天,分數沒有出來的情況下,考生自己估分後填報的。

要從考試難道來說,當年的考試遠遠不及今天的難度,當年的考生水平,也遠遠不及今天的考生。所以今天的考生,普遍比當年的考生厲害。

但如果從錄取人數和錄取比例來看,今天上大學比當年可是容易多了。我參加高考那年,全國錄取人數大約是83,6萬人,湖南錄取人數大約3,5萬人。當年被重本錄取的人數,我沒有記憶了,我估計應該全國不好超過十萬人,畢竟那時候中專和專科生佔了絕大多數。

所以全國的前十萬名,今天大概能上什麼學校,我想只要參加過高考的人,心裡應該都有個數吧?


盆栽黃楊2


這個問題,時代不同,沒可比性,如果硬要比較,那就只能從個人素質,能力,知識水平上比較。那時的大學等級沒現在這樣嚴格,重點,普本,專科分差不大(一般只有20多分)。參加高考不是人人都去的,好中學有50%左右,絕大多數中學就20-30%的名額參考,預選線一般以縣劃定,一多半的人參加不了考試。那時能考上重點的,放現在至少是考985中的C9高校,個人能力及知識水平超出現在boss,能考上普本的,強於現在的985及研究生,能上專科的,強於現在的211,能上中專線的,強於現在的一本。所以,現在的大學生可以掂量掂量自己的水平,這也是好企業為啥只要985,211學生的原因。


木棉的根


我是64年的,70年上學,79年高中畢業,當時小學五年,初高中各二年,因此大多數是15週歲高中畢業(也有少數5週歲小學,14週歲高中畢業,且當時沒有現在這麼嚴格,只要人長的高點,5歲也可上學),我們高中畢業時,全校畢業生參加高考300人左右(包括高中專,省命題),只有5人考上,本人是其中之一,錄取在杭州大學(5門課總分321分,我們省錄取線本科300,專科295,據說北方一些省份本科線不到200分),我們79級屬於新三屆,入學後發現班裡年齡參差不齊,大多數25歲以上,是在66年高中畢業,48年49年出生的佔好多,我們應屆的很少,我們應屆的是他們的小弟妹,現在開同學會,年長的將近70歲,最年輕的應屆高中生考入的也53虛歲。記得79年全國錄取高校新生27萬,你說難不難?


zh185263347


首先,八十年代最好的學生都去上了中專了,特別是鄉村學生,當時的中專生和中師生都是鐵飯碗,是廣大貧窮孩子一躍出農門的唯一機會!如果按錄取的規模計算,現在的二本,當年連高中都考不上!

其次,看看當年經歷過的考生帶來的深刻體會:

1 我是1986年參加高考的,首先參加高考的要通過預考,百分之十的人才能參加高考,然後大中專錄取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一個鄉鎮考取人數大中專就那麼三,五個而已,難考哦!

2 八十年代沒有一本二本,只要重點大學和非重點大學。78年88所重點大學,以後又追加一部分;

3 80年代的本科大學生要比現在的985名校牛逼,吃香,當時沒有擴招,同時大學生是真正的人才,就好比物以稀為貴的道理。今天的大學生氾濫,都是擴招惹的禍,導致人人可以上大學,沒有含金量

4 現在的二本,三本,專科都叫大學生,用以前的衡量標準,211以上的大學才配稱得上真正的大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