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入了多少卡路里,記錄熱量的APP永遠不會告訴你真相

“只要記錄自己攝入的卡路里小於你消耗的卡路里,就會瘦下來。”

多少健身磚家,代餐代購,減肥APP都喜歡拿卡路里平衡理論來忽悠你?但卡路里真實值,真的這麼簡單就能被掌握嗎?

攝入了多少卡路里,記錄熱量的APP永遠不會告訴你真相

上一篇我們說到了食物吃進去之前的卡路里問題,那麼這一篇我們也來繼續毀常識!就算我們算準了食物本身的真實卡路里,那麼食物吃進去之後,它的卡路里又是怎樣的?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卡路里”的定義是什麼。

卡路里(簡稱卡,縮寫為cal),由英文Calorie音譯而來,其定義為在1個大氣壓下,將1克水提升1攝氏度所需要的熱量,1卡路里=1 千卡 =1大卡= 4.184 千焦耳。

我們往往將卡路里與食品聯繫在一起,但實際上它們適用於含有能量的任何東西

例如,4升汽油含有約3.1千萬卡路里的能量。或者說利用217個"巨無霸"漢堡中的卡路里,你就能飆車35公里。

對於水和汽車,可能的確卡路里就是給多少它們就用多少,但對於人體,可就不是吃多少就吸收多少了。


食物熱效應的差異

食物熱效應可能大家都熟悉,它是指由於進食而引起能量消耗增加的現象。

人體在攝食過程中,除了夾菜、咀嚼等動作消耗的熱量外,還要對食物中的營養素進行消化吸收及代謝轉化,升高人體體溫等,這些都需要額外消耗能量。

於是就有了這種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攝入了多少卡路里,記錄熱量的APP永遠不會告訴你真相

當然,這話沒毛病,喝水都是能消耗熱量的呢(不過微不足道)。但是消耗的量夠不夠抵消你吃進去的,這個說起來就傷心了,大家意會一下就好。

那麼相同卡路里不同成分的食物,食物熱效應會有不同嗎?

當然會。脂肪的食物熱效應約佔其熱能的4%-5%,碳水化合物為5%-6%,而蛋白質最高,能達到30%-40%。同時高蛋白食物所產生的熱效應時間也更長,最長可達到12小時之久,這是因為氨基酸合成人體蛋白質的過程比較複雜。

攝入了多少卡路里,記錄熱量的APP永遠不會告訴你真相

另外,食物熱效應與進食量也有關,吃得越多,熱能的消耗就越多。吃得快也比吃得慢消耗的熱量高。(但是消耗再多也抵不上你吃得多)

混合性食物的熱效應一般為其總熱量的10%左右。也就是說,如果一頓飯能提供3200千焦的能量,那麼消化它的過程就要用去320千焦。

看看,光是一個食物熱效應就這麼多文章了,你還能說你記錄的熱量就是你最後的真實攝入熱量嗎?

如果記錄熱量時不減去食物熱效應的消耗,那你一定會餓的懷疑人生。但是,每個人的體質和飲食習慣都不一樣,你是無法準確估算你的食物熱效應的。

食物本身的複雜性

攝入了多少卡路里,記錄熱量的APP永遠不會告訴你真相

每種食物都獨一無二,每種食物都有獨特的消化方式。就拿蔬菜來說,即使一樣是芹菜,根、莖、葉三種不同部位的細胞壁堅固程度也不同,細胞壁越堅固就越難被降解,能夠從中獲取的能量就越少。為什麼說芹菜莖有利於減肥,因為它很難嚼,富含不易被消化的膳食纖維。

同時幾乎所有的堅果類,比如杏仁,花生等都難以被完全消化吸收。可能是因為它們作為種子類,要使自己向難以被消化的方向進化,才能從蝙蝠,鳥類的腸道中生存下來並傳播下去。

美國農業部的珍妮特·諾沃特尼(Janet Novotny)和同事新發表的一份研究結果表明,一份杏仁產品的標籤上標出熱量為170大卡,但進食後僅獲得了129大卡的卡路里。

烹飪方式的不同

攝入了多少卡路里,記錄熱量的APP永遠不會告訴你真相

這也是記錄熱量的一個大盲點,首先食材的乾重和熟重不一樣(一小把乾麵條能煮出來一海碗),其次烹飪方式對食材結構影響不一樣(油炸和水煮後的營養差得多了),然後加熱時長也會改變食物的消化率(全熟和七分熟當然全熟好消化了),最後你加了多少調味料也會影響食材的最終熱量(吃火鍋蘸醋碟和油碟熱量能一樣麼)....

而這些,都是無法綜合來精確估算的。

攝入了多少卡路里,記錄熱量的APP永遠不會告訴你真相

個人體質的差異

這個就比較扎心了,因為這就是傳說中的“為什麼她天天吃夜宵都不胖而我喝水都胖”的差異。

我們提出一個概念——“體重定點”,這個概念是指每個人的大腦都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個合適的體重,大腦會千方百計的讓你維持在這個設定值。

攝入了多少卡路里,記錄熱量的APP永遠不會告訴你真相

“體重定點”有多強大呢?來假設你每天多吃一塊80大卡的餅乾,連續吃個兩年。

如果按單純的卡路里平衡理論計算,你這兩年就一共多攝入了80x365x2=58400大卡的熱量,一斤脂肪的熱量是3585大卡,也就是你會胖58400÷3585=16斤。但是你用常識的腦子想想這可能嗎?一天多吃塊餅乾而已,實際上,這兩年下來你可能兩斤都胖不了。

這就是“體重定點”,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的體重,雖然不易察覺,但作用巨大。你吃多了,它幫你多消耗一點熱量。你吃少了,它幫你多吸收一點熱量(貼心)....不注意到它,你一定會被卡路里平衡理論耍的團團轉。

每個人的體重定點都不一樣,受體質,基因,環境,飲食習慣,年齡,性別的影響。至於那種吃不胖星人,就是大腦給他們設置的體重定點比較低了...這是天賦,基因,運氣,比不了的///

環境的差異

人體的體溫一直保持恆定在37℃左右,但環境可不是一成不變的。就拿夏天冬天來說,夏天我們出汗散熱,冬天我們發抖產熱以保持體溫恆定。但實際上寒冷更耗能,人體在寒冷情況下會開足馬力燃燒產生熱量保持體溫。就像宇航員在太空中消耗的卡路里也比在地球上消耗的多得多,研究發現,有宇航員甚至攝入10000卡的熱量。

所以在南極減肥和在夏威夷減肥,就算按一樣的方式記錄熱量效果可能也是差很多的。


綜上,影響食物卡路里的因素還有很多——腸道長短(如一些俄羅斯人的大腸會比波蘭人的長約57釐米),體內酶種類和活性差異(如日本人的腸道就額外含一種消化海藻的獨特酶),免疫系統的激發,腸道菌群等......

總的來說,如果想靠單純記錄卡路里來減肥,那你可能早就被憋屈死了。

那記錄卡路里就沒有意義了嗎?當然不會。

攝入了多少卡路里,記錄熱量的APP永遠不會告訴你真相

如果某個食物在卡路里較低的同時又富含多種營養元素,那它一定是健康又有益的,只是我們不應該只死磕食物的卡路里不放,而應該關注食物本身的營養密度。

在剛開始減肥時,也許你對食物一無所知,但通過記錄卡路里,你可以慢慢了解什麼類型的食物熱量低又好處多多,在對食物本身,對自己的身體有了一定的瞭解後,就可以自由的選擇更好的食物。何必還要再去和那片面的數字較勁呢?

無論如何,自己吃的開心,減肥才可持續,才能享受美好生活。

攝入了多少卡路里,記錄熱量的APP永遠不會告訴你真相


歡迎關注我的健康頭條專欄【營養智商論】,一起養生一起瘦~

本人系keep簽約作者,文章首發於kee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