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1] ),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明朝名將。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李如松驍勇善戰,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曾指揮過萬曆二十年(1592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遼東總兵。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年五十。死後,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賜諡“忠烈”,併為其立祠。

高陽之戰

日本太閣(前關白即宰相)豐臣秀吉在1588年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於1591年5月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

他在萬曆19年(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義智通告朝鮮國王宣祖李昖,表示他有意於次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朝,並請多多包涵與協助,秀吉致書朝鮮國王雲:“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而直入於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日本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朝鮮因久事明朝而拒絕。當時朝鮮八道武備廢弛,李昖重文輕武(朝鮮朝廷黨派內鬥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三百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了軍隊306250人,以158700人之陸軍部隊區分為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內,朝鮮全境幾乎全部落入日軍手中。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日本對朝鮮的大舉入侵,震動了大明朝野。明朝君臣早已習慣了自己的天朝地位,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萬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政府派遣了兩支前鋒部隊前往朝鮮偵察敵情。遼東遊擊史儒率騎兵2000在平壤附近遭遇日軍埋伏,全軍覆沒。副總兵祖承訓率領3000騎兵攻入平壤,隨即陷入巷戰,被七百名日軍火繩槍手連番伏擊,騎兵和火統的威力無法發揮,結果只有祖承訓等幾人逃回。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消息傳來,明政府立即炸開了鍋一樣,群臣激昂。這種時候,不管是保守派還是主戰派,紛紛要求朝廷出兵朝鮮。

萬曆帝還在猶豫不決,不久又傳來日本要求琉球、菲律賓臣服朝貢的消息,豐臣秀吉的狂妄野心徹底激怒了他。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明神宗朱翊鈞頒旨下令東征御倭援朝,任命宋應昌為經略,總領抗倭事宜;調陝西總兵李如松(名將李成梁之子)入遼,為東征提督,總領軍事。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明朝致豐臣秀吉的詔書。圖片來源於網絡)

又從全國範圍調集了四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鐵騎一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八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五千;江浙步兵三千;四川副總兵劉鋌率川軍五千,做為後續部隊。

大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12月23日,援朝大軍在東征提督李如松、副將李如柏、李如梅的率領下跨過了鴨綠江,奔赴朝鮮。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遼東總兵李如松--李成梁長子,血戰碧蹄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元1593 年1月7日,東征大軍兵臨平壤城下。駐守平壤的是小西行長指揮的侵朝日軍第一軍團18000餘人。

平壤城易守難攻,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臺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十分險要。

次日明軍發起總攻,為了鼓舞士氣,李如松親自上陣督戰。日軍憑藉有利地形,用火槍不斷射擊,明軍勁弩、火炮齊發,火焰蔽空,震天動地,戰鬥非常激烈。李如松的坐騎被敵火繩槍手擊斃,其弟副將李如柏的頭盔中彈,兄弟二人皆毫無懼色,指揮若定。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明軍主力主要從平壤的南、西、北三個方向進攻,東面給日軍留出退軍路線。祖承訓率領的明軍率先突破城南的蘆門,接著含談門、普通門、七星門、牡丹峰也相繼被明軍攻佔,日軍黑田長政曾派黑田二十四將之一的久野重勝(久野四兵衛)前往偵查,也被明軍毒刀砍傷於翌日毒發身亡。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激戰至中午,中朝軍隊從三面攻入平壤城內,小西行長一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退守城北一隅風月樓。入夜,日軍自東南方向突破,渡過大同江向漢城退卻。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李寧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陣掩殺,擊斃數百日軍。明軍炮轟冰封的大同江面,騎兵分路包抄截殺潰敵,日軍火燒、炮擊、溺水而死者不計其數。據《日本戰史》記載,平壤之役後,小西行長部減員11300餘名,僅餘6600人,減員近三分之二,完全喪失了戰鬥力。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平壤大捷,李如松威名大振,名氣超過其父李成梁。

明軍稍作休整,李如松乘勝揮軍南下,繼而收復舊都開城和多座城池。明軍入朝僅僅一個多月,便收復失地五百餘里,朝鮮三都十八道,已收復平壤、開城二都及黃海、平安、京畿、江源、鹹境等五道。大軍繼續向南推進,劍指王京——漢城。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日軍防守重要的運輸港口釜山。圖片來源於網絡)

或許是因為前期軍事行動過於順利,此時的李如松驕傲切輕敵。因輕信“漢城無兵”等不實情報,以為日軍士氣已經崩潰,故拋棄重型武器及南兵(戚家軍),只率幾千遼東鐵騎輕裝急襲漢城。

他沒有料到日軍第六軍團長小早川隆景則在軍議中力排眾議,主張利用碧蹄館的有利地形與明軍進行一場決戰。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碧蹄館是位於漢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個驛館,1593 年1月24日——25日在這裡所爆發的一系列激戰,將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小驛館載入了亞洲戰爭歷史的史冊。

公元1593 年1月24日,明軍的一支先鋒部隊在漢城郊區迎曙驛與日軍北上搜索部隊加藤光泰部遭遇並爆發激戰,明軍大勝斬首600餘級。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明軍——架火戰車。圖片來源於網絡)

加藤光泰敗退後,立刻報告了漢城日本軍總部。隨後,日軍第六軍團主力、第三、第九軍團各一部共36000餘人先後趕到戰場,將這支明軍包圍在碧蹄館,

被包圍是由明軍副總兵查大受指揮的3000遼東鐵騎,曾經在關外與沙漠蠻族較量過的百戰雄師,明軍精銳中的精銳,配備了佛郎機火炮戰車(最大射程 1000米,後填裝彈,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銃、集束火箭(明軍常備武器中的一種,手動點火,射程 300米,一次發20枝的稱為“火龍箭”,32枝的稱為“一窩蜂”,49枝稱為“飛廉箭”,100枝的稱為“百虎齊奔”)。

明軍在戰場上沒吃虧,可情況卻越來越不妙。從漢城趕到的日本援軍越來越多,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的兩大軍團正陸續抵達,和黑田長政所部、立花殘部彙集在一起,在小丸山和望客峴一帶聚成黑壓壓的一片,漢城守軍幾乎是傾巢出動。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雖然面對十倍於己的敵人,明軍毫不畏懼,跟韃子們在遼闊原野上拼殺出來的血性與殺氣,不會因為區區數萬日軍而消退。日本人此時心裡也在打鼓,他們沒想到李如松幾千人就敢往前衝,以為背後一定隱藏著明軍主力。因此他們把大部分兵力都用來警戒並不存在的明軍,只把小部分兵力用來進攻李如松。

小早川隆景先派了粟屋景雄3000人和井上景貞3000人形成鉗形攻勢,左右夾擊明軍。結果兩軍生生被明軍鐵騎衝散,小早川隆景不得不帶著第六軍團全線壓上。接下來,是一場場極其混亂的惡戰。面臨絕境的明軍瞬間爆發出了不可思議的戰鬥力,小早川秀包本陣被鑿穿,他本人差點被明軍砍死。可日軍的兵力優勢太明顯了,打到中午,明軍終於開始支撐不住,緩緩向西方邊打邊撤,意圖進入高陽城堅守。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朝鮮人在記載中說,戰鬥到要緊處,李如松親率數十騎突馳陣前,反覆騎射,十分驍勇。之後李如松又親率諸將,為撤退的明軍士兵殿後。而日方記錄如《黑田家記》則說,此次戰鬥到秀包軍下山直衝李如松中軍,隆景縱橫兩翼奮擊時,“如松兵有節制,進退自在。兩雄相會,戰甚苦,自巳至午。”

戰鬥進行到最慘烈的階段,明軍僅餘900餘騎,彈丸、火藥全部耗盡,但大明軍旗始終屹立不倒,高高飄揚在碧蹄館上空。

殘酷的戰鬥持續到25日,李如松和明將楊元各率領1千明軍精騎連夜前來救援,從日軍側翼發起猛攻。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不過,仗著壓倒性的優勢兵力,在智將小早川隆景的指揮下,日軍諸將一面輪番上陣,死死咬住明軍不鬆口,以阻止明軍西移。另外分出的兩部兵力,則繼續從兩側山上快速迂迴,企圖徹底封死明軍後退的通道。

高陽城是一個極小的城砦,其實並不適宜防守。拼殺到了現在,李如松也終於有些絕望了。幸虧此時另外一名大將楊元及時趕到,不僅帶了5000生力軍,還有一個炮營。李如松立刻發起了反攻。

日軍諸部以為明軍主力終於趕到,一時駭然,紛紛後撤。明軍騎兵壓上了一段距離,見日軍退後到足夠的安全距離後,才開始停了下來。這時,李如松才吩咐由楊元的5000生力軍分幾路交替掩護斷後,讓全軍退入惠陰山中。日軍這才如夢初醒,趕緊追擊。卻不料李如松又發動了一次反攻,追在最前頭的小野成幸、小川成重、安東常久、安東幸貞等日將戰死。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此刻,擔負斷後的楊元部隊已接應住了李如松等人。日軍突前諸將還想繼續追擊,但這個舉動被老成持重的隆景所阻攔,生怕中了埋伏,只允許他們最多追到惠陰山的山口大路,便不得前進。等明軍徹底消失在視野裡後,小早川隆景才下令收攏部隊,和秀家等部一起退回漢城。

此戰,明軍傷亡2500餘人,日軍傷亡超過8000人,可見當日戰況之慘烈。

碧蹄館大戰是中日萬曆年間朝鮮戰爭中明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明軍強大的戰鬥力極大震懾了日軍,使其徹底喪失了與明軍野戰的信心。12萬日軍面對僅僅3萬多明軍竟然不敢出戰,而明軍兵力有限,無法展開強攻,於是雙方在漢城一線展開對峙,陷入了僵局。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但是,這種對峙局面很快就被打破。龍山大倉本為朝鮮國倉,積貯了朝鮮數十年的糧食,漢城被日軍佔領後,龍山大倉就成為漢城日軍的軍糧庫,後來日軍運來的糧食都存於此地。李如松得到這一情報後,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隊深夜奇襲龍山大倉。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一夜間被燒的乾乾淨淨。

夜襲龍山之戰,精彩處堪與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夜襲烏巢相比!

軍糧一失,朝鮮半島的日軍陷入混亂。不久,便被迫與中朝達成停戰協議。4月18日,日軍撤出京城,李如松於19日率軍進入京城,5月15日推進至慶州。至此,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日軍所佔領外,其餘各地全部收復,並留下一萬人駐守朝鮮。

一代戰神,明朝抗倭名將——李如松

明政府入朝抗日,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裡,掠地千里,橫掃半島,收復平壤、開城、王京(首爾)三都,打出了中華天朝的赫赫聲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