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政策下,国内公摊面积计价的坑人模式还能存活多久?

这两天,关于公摊该不该取消的话题,在网上的讨论甚嚣尘上。起因,是有人在网上发表的一篇讨论公摊面积的文章。文章指出,一套100㎡的房子,只得70㎡,公摊面积一下占去了30㎡。老百姓动辄百万的钱砸进去,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钱是给开发商买单,不但大把的钱花出去了,连个影在哪都看不到。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老话题,引起了新华社的注意,后联合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共同发文质疑公摊面积缺少标准、管理混乱,不仅会让消费者在购房时需支付更多房款,更使之在未来要支出物业费、取暖费等更多成本。

何为公摊面积?

对于还没有开始购房的小伙伴,有几个概念可一定要弄懂:

使用面积=各个房间的面积总和,一般是不计算窗台、露台和开放式阳台;套内面积(实用面积)=使用面积+墙体厚度+阳台;而建筑面积,也就是现在大家买房时房屋产权证明上所标明的面积,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二者合二为一的总和。

在公摊面积这件事上,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根据2000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可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即公摊面积,主要有以下内容:1. 大堂、公共门厅、走廊、过道、电(楼)梯前厅、楼梯间、电梯井、电梯机房、垃圾道、管道井、水泵房、消防通道、变(配)电室、值班警卫室等,以及为整幢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物业管理用房以及其他功能上为该建筑服务的专用设备用房;2. 每套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及外墙(包括山墙),为墙体面积水面投影面积的一半。

通常情况下,一般多层住宅的公摊比例为8%—15%,而高层的公摊比例为15%-30%。实际上,绝大部分高层楼房的公摊比例都接近或超过30%。

“房住不炒”政策下,国内公摊面积计价的坑人模式还能存活多久?

公摊面积是谁发明的?

有知乎网友“庄家熊”撰写了下面的好文:据说是著名的英国商人嘉诚·李在香港率先发明的(当然,本着中立的态度,此人究竟是谁小编也不得而知)。但是,就算是在公摊的发源地香港,也已经于2013年取消了公摊。据了解,2013年起,香港政府在房产交易时已彻底废除了建筑面积的概念,从此在香港卖房,只准报实用面积,不准报建筑面积。现在如果要在香港置业,当地的年轻购房群体已经完全适应了,只有老一辈还在习惯性地问起“公摊是多少”,而置业顾问们大多哑口无言,根本不知道每户的建筑面积了。

公摊面积合理吗?

很显然,这个放在老百姓身上,都觉得很不合理。

广大购房者不仅仅要向开发商购买标明的套内面积,还要对所有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公共区域买单。假使按照100㎡的房子20%的公摊率来说,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到的实际使用面积只有80㎡。这多出来的看不到在哪里的20㎡按照莆田市区目前16000/㎡的均价来售,折合下来可就是有32万之多。这对我们任何一个老百姓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而且,假使是精装房销售的房子,这算入建筑面积的公摊,还要把多出来精装修的价格一并算入,可是公摊面积的精装修又谈何说起呢?

“房住不炒”政策下,国内公摊面积计价的坑人模式还能存活多久?

公摊面积坑人何时休?

国家目前并未对公摊面积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住宅必须按照“建筑面积”出售,法律法规在此方面上规定得也比较模糊,用建筑面积或者套内面积都可以,具体的可以由地方再规定。但是对于开发商来说,在总售价完全一样的情况下,按建筑面积会比按套内面积显得每平米的售价更便宜。所以,把公摊面积写进合同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公摊面积具体怎么测算呢?开发商会请专业的测绘公司进行测量,根据业内习惯,合同上的公摊面积绝对是大于实际公摊面积的,这就是公摊面积1=1>2规则。再则,开发商会巧妙地利用这多出来的公摊面积,在房价计算、物业计算、契税计算等等上均是按照建筑面积来统计。这就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重复收费。

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物业费也是按照合同里约定的建筑面积缴交的,这里头已经包含了公摊面积的物业管理费,可是现行的所有物业管理公司,都还会再向业主收取公摊费。在业主们为公摊面积买单的情况下,这些面积的使用权理应归全体业主所有,例如电梯位置的广告收入、小区门口道闸广告收入、游泳池和会所等开放后的收益就应该归所有业主所有,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再比如很多小区的的应急消防区域已经计入了公摊,开发商和物业又会划上车位对外出租收取租金,业主已经买单,开发商和物业则形成了二次收费。

“房住不炒”政策下,国内公摊面积计价的坑人模式还能存活多久?

公摊面积能取消吗?

其实,早在1996年北京就曾尝试商品房买卖按使用面积计算,但最终没有得到落实。但并不是说全中国都没有,重庆就是一个特例。其在2002年就已经明文规定开发商在售卖房屋时要按照套内面积计价,房产交易时不再使用建筑面积。

新华社也对能否取消公摊面积发出了如实质问:既然国际上基本都是按套内面积计算房价,为何我国计算房价、物业费等都要包括占比颇高的公摊面积?职能部门治理房地产行业乱象之时,能否回应公众关于公摊面积乱象的关切?

有了重庆的先例,再加上“房住不炒”的政策下,国内公摊计价的模式还能存活多久?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