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人物」抗倭名將——吳光亮

吳光亮(1834-1898),字霽軒,名家霽,廣東英德黎溪松崗村人,清末英德籍最後一位朝廷命官,歷任福寧鎮、漳州鎮、臺灣鎮總兵,官至記名提督(二品官),

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節氣、開山撫番、捐資辦學的抗倭名將 。

同治十三年(1874)奉命渡臺灣,統領全臺軍務,督辦“開山撫番”之事,指導山民開墾荒蕪,耕田織布。聘請教師,開辦學塾,動員土著學齡兒童學習文化。化解土客籍居民矛盾,使土著感德歸化,並率領軍民抗擊倭寇的侵擾。在家病逝後,葬於黎溪串珠山。

「清遠人物」抗倭名將——吳光亮

吳光亮故居大門

立志從軍 十八從戎

吳光亮出身貧苦,有兄弟三人,小時候全靠其父賣柴打工養活。童年時期的吳光亮僅讀過兩年私塾,便跟隨伯父給一位羅姓財主做苦工,因而養成吃苦耐勞、堅強不屈的性格。傳說,財主叫吳光亮挑水,只要前一桶水,說“後一桶水有黃腫屁”,不能要。此事對少年時期的吳光亮刺激強烈,他決心要出人頭地,不受他人欺凌,便於十三歲那年,毅然離家出走,自謀生計,闖蕩江湖。

據《英德縣誌續志》記載:吳光亮十八從戎,投效江西贛標中營。後主將遮拉布村選壯勇組建“飛虎軍”,他被委為頭目,在征戰江西各州縣中大振軍威。不久,吳光亮率飛虎軍轉隨左宗棠渡江追剿太平軍。在浙江,克金華、義烏、龍游、湯溪、杭州、餘杭等城;在福建功克武平、漳州、龍巖等邑;在廣東,先後克鎮平、平遠、仁化、樂昌、嘉應州等地,並在英德大灣、西牛、黃花等處大敗歸附於太平天國的反清勢力。

吳光亮作戰勇敢,攻城堅決,屢立戰功,因而不斷獲得賞賜和提升。同治五年,左宗棠征戰太平天國取得最後勝利後班師回閩,具摺奏獎,吳光亮獲得賞戴花翎,被賜予“誠勇巴圖魯”名號,歷官廣東順昌副將,建延楓總兵。同治六年,授署閩粵南澳鎮總兵。十一年因丁父憂辭官回鄉,在家守制27個月。

開山撫番 治臺有功

同治十三年六月,辦理臺灣等處海防事宜的沈葆楨,福州將軍文煜,閩浙總督李鶴年等以吳光亮打仗勇敢,會銜奏調臺灣總兵,統領開山撫番事宜。所謂“開山撫番”,就是對臺灣東部地區進行開發,並對沿途居民(包括少數民族)進行安撫教化,使之歸順清廷。

奉準後,吳光亮即回原籍招募軍勇一千名,至七月成軍,分飛虎左營和飛虎右營渡臺,他親任中路統領,及時率部開赴開發地點。

光緒元年,他率部開通了彰化林圮埔至後山璞石閣的道路。沈葆楨奏獎,請以記名提督簡放。翌年,補授福寧鎮總兵。光緒三年調任臺灣鎮總兵,兼任“臺灣後山中、南、北三路諸軍辦理開山撫番事務”統領,駐兵後山。至光緒五年,他才正式赴任臺灣鎮總兵。光緒十年,調署漳州鎮,旋迴任臺灣鎮,直到光緒十五年卸任。

吳光亮治理臺灣時間最長,對近代臺灣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督辦開通的八通關古道可以說是臺灣史上第一條橫貫官道,在臺灣東西部開發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今已列為臺灣一級古蹟。

此外,他還倡修橋樑、渡口、書院、會館等,故深受當地居民擁戴。臺灣文獻委員會將其收入《臺灣先賢先烈專輯》,並在其逝世100週年之際編輯出版了《吳光亮傳》,足見吳光亮在臺灣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清遠人物」抗倭名將——吳光亮

吳光亮故居大門

英勇抗倭 憂憤成疾

吳光亮卸任臺灣鎮總兵後,調任浙江鎮海。光緒十九年(1893年),倭寇窺視臺灣,臺灣告急,吳光亮又奉令回臺駐防新竹、苗栗,部署未定,倭人竄來,雙方激戰於鳳山,被吳光亮大敗。

清廷在甲午海戰中失敗,遂由主戰轉為求和,以割地賠款乞求息兵。吳光亮不知上情,仍與其弟光忠駐守臺南、大港口等處,待援兵來時決戰。倭人懸賞五萬金購其頭,不得。雙方對峙數月之久,互有傷亡,終因援兵不至,餉械俱絕,才不得不搭乘英輪逃臺歸粵。

吳光亮回粵後方知實情,援兵之所以遲遲不至,是因為清廷已轉戰求和,簽訂了《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列島拱手送給了日本。堂堂的大清王朝竟如此軟弱無能,墮落到了賣國偷安的地步,令他痛心疾首,憂憤成疾,從此一病不起,三年後卒於家,至死都不瞑目。

吳光亮少年失學,壯而從軍,雖一介武夫,但從不重武輕文。宣統年間《英德縣誌續志》“(光亮)以少年儉於學,在官猶自力讀書,能作公文賦詩”。他熱心教育,重視培養人才。在臺灣開山撫番時,開山所過之處,均“延師設塾,歲試月課,選其俊秀,送考道試”。光緒三年(1877年),他在臺灣水社仔興建正心書院,同年又與福建巡撫岑毓英共同募資金創建兩廣會館。

於黎溪鎮舊圩的公和社學,它創辦於同治八年(1869年);另一所是創建於光緒六年(1880年)的松崗書房,延請名師執教。他曾語重心長地對父老鄉親說:“你們要送子弟入學讀書,有文化才能治國,有武藝才能保國”。這兩所學校為他所領導的“飛虎軍”輸送了大批文武兼備的人才,有力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能力。在臺灣開山撫番特別是在抗倭戰鬥中,這兩所學校畢業的“家鄉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英勇為國捐軀者數以百計,僅松崗圍就有幾十人。

吳光亮辦學的可貴之處,還表現在他捨得捐款,他把俸祿和獎金中的大部分都捐獻給了教育和慈善,沒有給子孫留下坐享其成的財富。他的觀點是:“子孫不似我,要錢幹什麼?子孫肖過我,要錢幹什麼?”這兩個“幹什麼”,生動地揭示了他高出常人的愛子理念。其深刻的哲理,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吳光亮開山撫番過程中,曾留下甚多軼聞、史蹟,如八通關古道及道旁的“晚年亨衢”碣等,如今都成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八通關古道

又稱玉里古道,建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是臺灣清治時期所建橫貫臺灣本島東西部的三條道路之一,也是目前僅存的一條,現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當時,為了開發山區,加強防務,清政府組織人力,築成北、中、南三條橫貫臺灣山脈的道路,中路即為“八通關古道”。

據說清光緒初年,吳光亮任臺灣兵備道道臺,福建巡撫岑毓英巡視臺灣(時屬福建省管轄)時,其陪同巡視各地,發現兩廣人士來臺經商旅遊定居及服務公職者甚多,但沒有聚會處所,眾鄉親都感到獨處異鄉的落寞和不便,於是倡議臺南府城(當時臺灣的政經文化中心)興建“兩廣會館”,獲得臺南兩廣鄉親的熱烈響應,募集白銀八萬兩(一說六萬兩),在嶺南公所舊址興建。所用材料均自潮州運來,匠師亦聘自廣東。竣工後的兩廣會館,規模宏偉堂皇,為當時全臺之冠。1945年太平洋戰爭末期,兩廣會館被美國軍機轟炸,夷為平地。

「清遠人物」抗倭名將——吳光亮

吳光亮故居

吳光亮墓

位於英德市黎溪鎮串珠嶺北麓的半山腰,坐北向南。墓兩側及背後是大山,前山腳有一塊小水庫。墓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結構以花崗岩、青磚、灰砂砌築,為單室拱形推棺墓,是英德目前發現的最大一塊墓地。

“松崗書房”,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由吳光亮出資建造。書房坐北向南,一間正廳,左右共有課室八間。課室上有樓棚,可供學生住宿;正廳前有一座涼亭,亭柱上有一副對聯“霽月風光永享清平盛世 軒明亮閣安居樂業宏基。”聯中既嵌入吳光亮的三個名字“霽軒”、“光亮”、“永安”,又概括了涼亭的風格特點,還表述了主人翁的志願和情趣。書房四周有圍牆,四角建有四座炮樓,樓高三層半,樓與樓之間有走廊通道相銜接,大小房屋共24間,柱、梁、牆壁均雕龍畫鳳。中間是練武場,四邊有土方,種有各種奇花異草。整座書房佔地2000多平方米。

“松崗書房”於1930年更名為“黎溪鄉第九保國民學校”,解放後更名“第五村人民小學”,後又改為“松崗小學”。1989年全面校舍改危時,吳光亮後裔將學校的土地與建築物贈給政府。

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英德政府在原址新建起兩座新教學大樓,並將學校命名為“光亮小學”,以紀念吳光亮的豐功偉績。

來源 | 網絡整理

《清遠人物》

深入清遠社會各個階層、領域,尋找在這個時代有特殊記憶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