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性格內向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性格內向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性格內向對孩子的影響

內向型性格的父母沉默寡言,遇事不愛溝通,生活中遇上困難常常自己默默地承擔,不願意向他人求助。如果是內向型性格的媽媽,這樣的家庭常常氣氛不太活躍,家庭生活比較枯燥,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倦感,覺得家庭裡缺少吸引力;如果是內向型性格的父親,這樣的父親常常會使家庭的氣氛比較壓抑,家庭生活不太民主,媽媽和孩子都感到不太快樂,精神壓力比較大。

內向型性格的父母常常因為與孩子疏於溝通,而失去孩子的信賴。孩子在這種家庭氣氛中,也會變得十分內向,而且,由於父母不善言談,孩子也常常會失去談話的信心與慾望,遇事容易埋在心裡不愛與人傾訴。這樣的孩子表面看上去安靜、靦腆,實際上內心充滿了壓抑,這種壓抑是一種負面情緒的積累,一旦超過孩子所能承受的負荷,就會爆發出來,產生嚴重的後果。

父母性格內向對孩子的影響

案例

明明是我曾經幫助過的問題男孩,他只有13歲,卻曾經幾次離家出走,在學校也是出了名的“難管教”的孩子。

明明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而且,夫妻倆都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平時家裡的氣氛總是挺壓抑的,對此明明極為的不適應。

在外人看來,明明學習一般,卻性格安靜,是個挺乖巧的男孩,可明明的老師卻知道,這個孩子倔的像頭牛,他要做的事情誰也勸阻不了,而且,明明的行為相當極端,一出問題就是大事兒。

明明第一次離家出走是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他因為跟同學發生爭執而受到老師的批評,結果,他放學就不知道跑哪兒去了。

最後,派出所的民警在一個過街天橋下找到了已經十幾天沒回家的明明。

明明最近一次離家出走是因跟媽媽發生了衝突,他要媽媽給他買電腦,而媽媽明確告訴他,在他考上重點中學前不會有這個打算。為此,明明又跑出了家門,這一次他跑到了天津,跟一群乞丐待在了一起,一直到三個月以後才被收容所遣返回家。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明明的父母也不會跟兒子有正面的溝通。明明的爸爸愛動手打孩子,每次明明犯了錯誤,媽媽不吭氣,爸爸打明明一頓就算解決了,這樣的管教方式讓這個13歲的少年越來越叛逆。

跟父母一樣,明明遇事也不愛與人溝通。在學校裡他一個朋友也沒有,也不喜歡跟老師溝通,表面安靜的明明就像一座蘊藏著無數火焰的沉默的火山,一旦爆發就會灼傷大家。

不久前,明明與同學打架,一出手就把同學的牙齒打掉了幾顆,害得同學的父母報了警。在派出所裡,明明照樣與父母沉默著,見明明這樣,他的父母簽了賠償協議後扭頭就走,明明只得一個人默默地跟在他們後面回家。

明明馬上要上中學了,明明父母開始覺得兒子是個越來越大的麻煩。於是,他們決定把明明送進寄宿學校,這對從來沒有跟孩子有過良好溝通的父母,認為這樣就能解決孩子的問題,豈不知,明明在這種內向性格中越陷越深,最後,很難判斷這個孩子會長成什麼樣?

在我所瞭解的問題家庭中,父母雙方或有一方屬於內向型性格的比較多,這樣的父母因為本身就不擅言談或比較沉默,常常會影響與孩子的正常溝通,孩子在缺乏傾聽或不善於傾訴的父母的影響下,也漸漸地會變為內向型性格。

父母性格內向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性格內向對孩子的影響

有的孩子實際上在小的時候活潑外向,善於傾訴,但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因為缺乏這種有利於溝通和交流的環境,缺乏父母對孩子善於傾訴習慣的鼓勵,性格也會變為內向。

誠然,內向型的父母有時也會培養出外向型性格的孩子,只是,如果父母不給孩子說話的權力,不鼓勵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不善於接納孩子的想法,總是以權威的姿態來遏制孩子的表達,這樣的成長環境常常不利於孩子外向型性格的培養,這也是有些孩子在父母眼裡是內向型的,沉默寡言的性格,在同學或外人眼裡卻是活潑的外向型性格的緣故。

總的說來,內向型性格的父母對孩子後天的性格塑造不是太有利,尤其是性格內向,卻又不善於調整自己跟孩子相處的方式,很少與孩子溝通與交流,不注重傾聽孩子的父母,就更有可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困難。

最重要的是會把孩子的性格也塑造成內向型的。孩子的性格形成在18歲以前是最關鍵的,如果孩子過了18歲,基本上各方面已經定形,這時候發現孩子的性格中有不利的因素,想要調整也是比較困難的了。

父母性格內向對孩子的影響

內向性格的特點

父母性格內向對孩子的影響

內向型性格的人做事專注,比較安靜,容易在科研領域取得成功,但對於跟他相處的人來說,跟內向型性格的人一起工作或生活,是一件比較累的事情。因為,他沉默寡言,又不喜形於言表,很多時候別人無法知道他的想法,也無法感知他的情緒波動,這樣的人有時候會給別人帶來無形的壓力,因為想要了解他是比較難的一件事。

而內向型的父母常常會因為性格比較拘謹,行為比較保守,不善於製造輕鬆氣氛,跟孩子很難拉近距離,孩子會對這樣的父母望而生畏,因為缺少語言交流而疏於情感表達。

內向型的父母常常造就內向型的家庭,而內向型的家庭常常會出來內向型的孩子,內向型的孩子通常看上去比同齡人早熟,行為比較極端,因為缺少與父母的溝通交流,常常會不理智地處理和解決問題,有時候容易走向偏執和狹隘的境地。

內向型性格的孩子成功的幾率遠遠低於外向型的孩子。因為不善溝通,他無法把握更好的人脈;因為與他人交流過少,他常常得不到與別人有力的合作;因為過於沉默寡言,通常會引起別人覺得他孤傲清高的感覺,從而影響他和團隊的關係。內向的人常常因為不善交際,而無法使自己有更好的機會。而且因為性格內向,他通常不善於表達自己,更不長於推銷自己,因而在競爭中他常常處於劣勢。

性格內向的孩子成年以後,在戀愛、婚姻問題上都會遇到一些麻煩,會造成他們人生的不順利。也有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在遭遇挫折後會修正自己性格中的弱點,根據自己的生存需要來調整自己的性格,不過,這需要很強的自制力和感悟能力。後天的性格塑造不能改變本質的東西,但卻可以改善一些不良狀況,也是一種積極的選擇。

內向型的父母通常會讓孩子覺得生活比較刻板而乏味,不太容易讓孩子激發對生活的熱情。內向型性格已經因它的比較沉默、壓抑、不善傾訴,也不善傾聽,而被一些外科醫生稱做“癌症性格”。據不完全統計,癌症患者中至少50%以上的人群屬於內向型性格,正是在生活中的各種承受造成了對他們身體健康的侵害。

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來說,內向型性格的父母更會因不擅於與孩子溝通交流,而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形成巨大障礙。而如果內向型父母再培養出了內向型孩子,那麼,這種父母與孩子的愉快相處將更加困難。

由於內向的人通常不習慣用傾訴或傾聽來表達自己,他們常常是通過情緒與行為的體現來傳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就使他們的相互理解增加了難度。

對由於相互的不理解而造成的矛盾衝突,他們又不會通過一定的溝通與傾訴或傾聽來解決,這種長期壓抑在內心的痛苦,就會導致某種意義上的心理變態。

譬如明明的父母在兒子離家出走三個月以後見到兒子,居然沒說一句讓明明感到溫暖的話,這樣的態度讓明明感到極為的絕望,他也因此而變得對自己的行為更加的不加約束。

父母性格內向對孩子的影響

實際上,對明明的父母來說,見到兒子終於平安回來,他們內心也不見得不高興,只是,他們的性格決定了他們的行為習慣,那就是以理智與沉默來面對這一切,而這種行為習慣對一個極為需要溫暖的擁抱與原諒的話語的少年來說,顯然是不適宜的。所以,明明與父母的關係就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不適宜中漸漸地冷漠,最後,變得連明明被帶到派出最後,他的父母只是儘自己的責任,積極地賠償受害同學,對明明連跟他一起回家的興趣都沒有。

這其中不能不說有明明不學好的責任,傷了父母的心,可明明畢竟還只是個13歲的少年,他出了問題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直接關係,怎麼能把全部的責任都推給了明明呢?

對於明明的幾次離家出走,我的理解是,這個沉默的家庭過於壓抑,它完全不適合孩子活潑燦爛的天性。對於一個正在長大的孩子來說,父母沒有傾訴,也沒有傾聽,每天只有千篇一律的生活,和凝固的要窒息的空氣,這樣的家當然不如一個熱熱鬧鬧的大街,不如人來人往的過街天橋。明明曾經跟我說,他在過街天橋下,跟一個賣花的老頭兒待了十幾天,一直感覺很溫暖。警察送他回家的時候,他哭了,老頭兒也哭了。可當他到家以後,他的父母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扔給他一堆衣服和浴巾,命令他儘快去洗澡。這讓剛剛回到家的明明,馬上就有了再一次離家出走的衝動。

生活中,我們常常不願意跟內向的人相處,因為這種性格的確讓人時時處處感到壓抑與拘束。那麼,孩子就願意跟內向型的父母相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為此,我們也就不難懂明明這個幾次離家出走的少年了吧。

而且,儘管明明很不喜歡他的父母的性格,但是,從目前來看,這個越來越沉默寡言,只知道用極端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男孩,已經在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他父母的性格,在他身上的烙印。

對於明明的內向,他的班主任是最有體會的,永遠在課堂上不發言,永遠不會參加班集體的討論,你一定要他回答問題,他只能站起來摸腦袋,不善於表達自己,也沒有勇氣表達自己,遇事只會鑽牛角尖,發生極端行為,是老師對明明的評價。所以,明明看上去挺老實,卻是老師心裡最難管教的那個孩子。

父母的性格通過行為幾乎完全在這個男孩身上得到了釋放,不能不說這是一種並不太妙的輪迴。

所以,我把內向型性格定義為會對孩子有負面影響的性格,是有原因的。過於內向的性格會讓孩子形成比較狹隘偏執的思維方式,進而導致他的行為方式走向極端。

而且,內向型性格的人常常會給人一種假象,那就是他看上去比較安靜,低調而不張揚,豈不知這種人的內向常常會因為巨大的壓抑而形成一股能量。

父母性格內向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性格內向對孩子的影響

這股能量如果能夠用在正面,那當然是一種潛力,而如果用在了反面,那也是一股非常可怕的力量。

曾經在上海作案殺死了6名警察的罪犯楊佳,從小就是跟著性格內向的媽媽長大,由於爸爸過早離去,楊佳在這樣一個內向封閉的單親家庭裡也形成了內向的性格。從小就不愛說話的楊佳,表面上看去安靜、靦腆,甚至有些羞怯,可他的內心卻因為長期求學、求職的不順利,和對父親的怨恨,壓抑了巨大的不滿情緒,這種不滿情緒最終在他與上海警察的一次衝突中爆發。

不善傾訴,也從來無人傾聽的楊佳在未與任何人溝通的情況下,就衝動地做了決定,要去上海的警察局“討個公道”,這起悲劇以六位警察的生命和楊佳被判處死刑的結果而告終。

性格內向的楊佳實際上一直就是一個“問題孩子”,雖然他已成年,但他性格中的弱點和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的行為,仍在告訴人們,在性格中他不過才是個“孩子”,因為任何一個成熟的人,首先就會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