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提醒:中風、偏癱的病因之一出血性腦血管病

出血性腦血管病

一、概述

腦出血(ICH):

 大腦半球出血(80%)、腦幹出血和小腦出血(20%)。

蛛網膜下隙出血(SAH):

 指腦底部或腦表面血管破裂後,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

醫生提醒:中風、偏癱的病因之一出血性腦血管病

二、臨床表現

蛛網膜下腔出血:多在激動或用力等情況下急驟發病。主要表現為突發劇烈頭痛,持續不能緩解或進行性加重;

腦出血:可突發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常有頭痛、嘔吐,可伴血壓增高、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徵。

臨床表現的輕重取決於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三、檢査

頭顱CT,為首選方法

2、降低顱內壓——防腦疝,重要!

3、控制血壓——有指徵降壓!

4、止血藥物——一般不用。

5、防治腦血管痙攣——蛛網膜下隙出血患者宜早期用尼莫地平

6、亞低溫治療——有條件越早應用越好。

醫生提醒:中風、偏癱的病因之一出血性腦血管病

(1)腦出血時不急於降血壓,應先降顱內壓,再根據血壓情況決定是否進行降血壓治療。

① 血壓≥200/110mmHg時,在降顱壓的同時可慎重平穩降血壓治療,使血壓維持在略高於發病前水平或180/105mmHg左右;血壓降低幅度不宜過大。

收縮壓<165mmHg或舒張壓<95mmHg,不需降血壓治療。

② 血壓過低者應升壓治療,以保持腦灌注壓。

(2)蛛網膜下腔出血:

降壓指徵:去除疼痛等誘因後,如果收縮壓>180mmHg,可在血壓監測下使血壓下降。

目標值:保持收縮壓在160mmHg以下可降低再出血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