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環境:天時地利人和迎接金控大時代

金融改革提速,金融混業經營趨勢明晰。隨著客戶對金融服務需求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監管層對業務創新和牌照逐漸放開,單一業務的聚集效應在減弱,全產業鏈的金融模式應運而生,金控集團成為金融領域重要趨勢之一。

我國金控平臺崛起有五大因素:(1)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需要金控集團提供多元金融服務;(2)監管環境助力金融企業混業經營;(3)社會金融服務需求多元化;(4)金融盈利強,非銀空間大;(5)金控平臺順應金融國改潮流。

天時:經濟環境打開金控空間

第三產業逐步崛起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80年代初,我國經濟總量增量主要由第一產業帶動,傳統產業如農林牧漁業對GDP貢獻率約佔40%;自1983年開始,國民經濟迎來第二產業繁盛期,進入90年代後製造業、採掘業、建築業等比重一度超過60%;進入2000年以後,第三產業,包括現代服務業、醫療、新興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等佔GDP比重逐步上升,與第二產業並駕齊驅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總量的重要支柱,2015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佔GDP比重為58%和37%。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比,我國第三產業在未來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美國、法國及英國在2012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接近80%,日本與德國也超過了70%。在我國經濟不斷髮展、城鎮化體系逐步完善及科技不斷進步的大環境下,未來第三產業的重要性將不斷提升。

在銀行惜貸的背景下,新興行業發展急需多元金融提供支持。從2013年貸款結構看,傳統行業如製造業、批發零售和交運倉儲位列三甲,分別佔據25%、13%和13%,而急需資本支持的新興行業如計算機、文娛和教育所得到的比重微乎其微,僅為0.56%、0.38%和0.53%。新興行業崛起是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及多元金融結構形成的主要力量之一。目前全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入關鍵時期,傳統產業轉型難、新興行業融資難,多層次資本市場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也是解決新興行業和應對經濟下行的迫切需要。大部分新興產業由於資產規模小、擔保能力不足等問題導致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收緊對其貸款發放,金控集團的建立將補充對新興行業資金需求,提供比間接融資更有效多層次資本支持。

股票等直接融資市場更支持新興行業。從融資來源結構看,除銀行業以外的融資渠道佔比不斷提高。2002年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4.85萬億,其中銀行貸款餘額13.13萬億,佔比88%;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加到138萬億,其中銀行貸款約為93.95萬億,佔比下降至68%。除了銀行業以外的多元金融對國民經濟的支持作用愈來愈明顯,其中,證券市場對新興產業的支持不可小覷,從2010年初至今在股票市場上進行新股發行和增發的融資規模總和較大的行業中,不乏計算機、軟件、醫藥製造等新興行業的身影。

從產業轉型升級和產融結合角度講,地方金融機構提供的多元金融對當地產業轉型升級有重要支持作用。可充分發揮平臺內外部資源整合優勢,發揮金控集團在統籌、協同各類金融資源和要素交易方面的優勢,通過統籌銀行貸款、信託計劃、資管計劃、保險產品,以及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私募股權基金、互聯網金融產品等多種形式,多方募集社會資金,投入支持實體經濟,將資金與當地優質資產和項目實現對接,有效促進地方經濟轉型創新發展。

地利:監管環境寬鬆助力金控發展

混業趨勢推動業務創新和綜合監管。目前我國監管模式正從多邊監管(分業監管)向綜合監管模式漸進過渡,“一行三會”在職能上無法逾越的侷限性有望被打破。金控模式中的多牌照金融資源由平臺集中掌控,符合全能監管思路,即全部監管機構集中於一家監管機構內,將有效避免監管重複、缺位、監管機構間協調不當等問題。隨著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業務交叉不斷增多,分業監管的效率正在逐漸降低。因此,監管體制需作相應調整。

從國外經驗看,隨著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金融創新不斷湧現,金融業由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政策和趨向也發生了重大調整,這不僅體現在監管技術方面,還反映在金融監管的理念、金融監管的方式以及國際協調合作方面。而綜合監管下也催生了大型金控平臺的誕生,綜合性金融機構在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優越性更為明顯,科技的進步也為其加強風控和綜合平衡能力提供了便利,此外,集團內部的資源共享也有利於降低成本,從而使客戶收益。

監管的寬鬆環境進一步加速了金融業的兼併收購,為打造金控平臺創造了良好的監管環境。2015年我國共完成併購案例數6447起,較2014年的4139起提高56%。2015年中國併購市場共涉及交易金額30556億元,較2014年的26051億元提高17%。其中,2015年公告的併購案例數量最高和金額最大的行業均為金融業,數量和金額各自佔總體的23%。

人和:社會金融服務需求多元化

企業金融服務需求多元化

就金融改革領域而言,當前最核心的問題是要改革金融資源的配置方式,大幅提高配置資源的效率和水平,有效規避風險,真正讓金融發揮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要以構建多元化、多層次金融供給體系為突破口,促進金融轉型與實體經濟轉型相匹配,拓展實體經濟的廣度、深度和高度。

一是滿足企業對“小微金融”服務的需求。借鑑國外小微金融機構發展的成功案例,研究以“聯保貸款”為代表的國外小微金融機構信貸產品;建立對口的小微金融機構,針對小微企業資金需求短、頻、急,缺乏有效抵押物等特點設計相應的金融產品;針對小微金融機構規模小、數量多、分佈廣等特點,探索用地方政府為主體的扁平式監管模式取代現有銀行業垂直監管模式的具體實施路徑。

二是滿足企業對“科技金融”服務的需求。積極實施科技成果“資本化”戰略。當前應該建立起有別於傳統工業經濟的金融體系,建立更加有利於經濟升級,更有利於產業自主創新的現代金融體系。完善針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體系、拓寬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強貨幣和財政政策工具在引導科技金融創新方面的協調運用,完善科技型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和優化配套措施。

三是滿足企業對“供應鏈金融”服務的需求。加快產業組織創新,強化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企業合作,重點發展類似於日韓德等國家的 “供應鏈金融”。通過“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創新,圍繞著供應鏈管理,建立能夠集提供物流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和資金服務為一體的供應鏈第三方綜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降低全供應鏈的運作成本,促進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合,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核心競爭優勢。

近年來,我國混業經營已現金控模式雛形,並且各類混業主體初步形成風格。首先,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和平安集團“老三家”,牌照基本齊全,且主業為金融,未來綜合優勢將逐步體現;其次,產業系如國家電網、寶鋼集團和海航集團等,其主業為非金融產業,但金融牌照已收集較為全面;再次,銀行系金控,儘管目前牌照尚不完備,但實力不可忽視,依託渠道、客戶資源優勢,任何一個牌照都可能衍生大業務;最後,保險系、券商系、基金系和創投系,牌照數量相對較少,但橫向拓展的空間較大。

金控模式的內在邏輯是傳統的間接融資渠道成本過高,價格機制扭曲導致社會融資問題,有悖於金融體系走向自由化和市場化的趨勢,長遠看阻礙混業經營格局實現。目前,我國各省市不少國有集團旗下金融資產眾多,實現整體上市、構建金控平臺促進產融協同發展成為改革轉型的最佳選擇。

全球第一本系統研究中國金控集團管理模式創新的專著、仁達方略【管理文庫】系列叢書之《金控集團的管理》即將面世!

仁達方略研發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