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遇刺对于《马关条约》有什么影响?

大姐头-嗨娘


甲午战争是近代以来清政府最不该输掉的一场战争,而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用历史教材上的话来说,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然后背后的影响可远远不止这一句话这么简单。

马关条约谈判

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的外部形象可以说是一落千丈。甲午战争之前,西方各国还尚且把清朝当成一个重要的国家,甚至是强国,各方面侵略行为还稍许有所克制,避免彻底激怒清政府。而战后,清政府到底有几斤几两,西方列强是彻底看清楚了,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列强还把清政府当回事了,瓜分狂潮迅速到来。而甲午战争之前,日本虽然国力蒸蒸日上,但是总体上和中国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然而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让清政府彻底进入休克状态,而日本则利用赔款加速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陆海军建设,迅速跻身强国之列。强大起来之后的日本又是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拿着中国赔偿的银子发展起来,然后扛着枪炮继续来掠夺。

而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期间,确实为减少赔款和割地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不过弱国无外交,当时国内外的形势都对大清国极为不利。

清朝自身方面,内部意见分歧太大,甲午战争后期,慈禧和光绪一方面又把希望寄托在湘军身上,希望湘军在辽东能够力挽狂澜,一方面又不希望战事继续扩大,引起国内的变化,所以又希望早日与日本求和。可以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是该打的时候没有坚决打,该谈判的时候又不愿意好好谈。结果是战场上一边打,一边等着谈判桌上早点谈,所以一败涂地。谈判桌上一边谈,一边等着战场上传来点好消息,好和日本人讨价还价。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中,战场上一溃千里,谈判桌上毫无还手之力。

左右摇摆的慈禧

国际形势方面,李鸿章虽然积极求助西方列强,请求西方压制日本,减少赔款,放弃割地的想法,但是西方各国各有自己的想法,均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努力。除了英国和俄国确实采取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行动之外,德国,法国和美国并没有理会。而日本其实在甲午战争后期,虽然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是国内已经国库空虚,物资紧张,所以其实也希望见好就收,早日谈判,但是作为战场上处于优势的一方,提出的条件肯定是极为苛刻的。

伊藤博文

在中日正式谈判之处,日本的要求非常苛刻,不仅要割让台湾和辽东,甚至要割让天津,赔款更是惊天数字。面对着李鸿章的质疑,伊藤博文微笑说:“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内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 在最初的谈判中,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极尽羞辱之能事,而李鸿章则委曲求全,惟恐和议中梗。日方以酷苛的条件使中国方面自动撤回了停战的提议,达成了不停战而和谈的目的。《走向共和》中的伊藤博文

但是在和谈最关键的时候,一次意外发生了。在第三轮谈判后,李鸿章回接引寺住所的途中突然遭日本人小山丰太郎枪击,造成李鸿章左眼下受伤。此次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日本的谈判优势锐减,令日本政府极为狼狈,气急败坏,承认“由于此次凶变,帝国不得不立于甚为困难之地位,反之,清国却因此对各国得到最好的口实,清使或将立即归国。《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中枪之后

事件发生后,日本担心列强借口干涉,随机宣布除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立即停战。但即便如此,日本提出的要求已然很苛刻。

首先是确认朝鲜独立,其次是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库平银三亿两,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再次是中国向日本开放北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最后还要求清政府提供日本驻军地点及所需军费。李鸿章几乎哀求,请求日本减少赔款和割地,伊藤博文始终是寸步不让,谈判再次陷入僵局。而日本一方面也是急于保住胜利果实,一方面更是担心列强的态度会有变化,因而稍许退让。

1895年4月10日,日本最后一次提交修正案,伊藤博文只准李鸿章说“允许还是不允许”,并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为威胁,4月17日,李鸿章最终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日双方的《马关条约》原件

最终,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被日本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周边岛屿。赔偿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立工厂等条款。

不可否认,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期间,确实为谈判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外交官以实力为后盾,弱国无外交,战场上打不赢,谈判桌上在怎么废话都没有底气。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尽管陆续有实施了所谓的维新变法,预备立宪等闹剧,但是基本上是等死状态。而日本则是在获得大量赔款之后,加速了本国的发展,中日两国的命运彻底改变。


徽南城意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李鸿章在日本马关遇刺,对于甲午战局和谈判最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有两点,第一是日本改变原本的有条件停战态度,同意无条件停战。第二是把原本要求中国赔偿的军费从3亿两减少到2亿两,即日本政府主动减去了1亿两赔款。

事件的具体经过如下:

(日本关门海峡。照片中右方的陆地就是下关。拍摄:陈悦。)

(现代的春帆楼。右侧的仿古建筑是日清讲和纪念馆。拍摄:陈悦)

(现代日清讲和纪念馆内恢复布置了谈判场景。拍摄:陈悦)

(马关条约谈判桌。拍摄:陈悦)

1895年3月,因为甲午战争战况不断恶化,李鸿章奉清政府派遣赴日本求和,双方定于日本下关(中国称马关)会谈。会谈地址定于关门海峡边以河豚鱼料理著名的春帆楼酒店,李鸿章原定居住在所乘的”公义“轮船上,由于日方安排了距离春帆楼很近的引接寺作为下处,于是携随员全部居住于引接寺,每次坐轿往来春帆楼会谈。

李鸿章抵达日本后,最初和日本谈判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的两次会面,主要是程序性的互相查看对方政府的谈判授权,以及商谈在正式和谈之前先实现停战。

(李鸿章谈判时往来于春帆楼和迎接寺之间的小路,现在命名为李鸿章道。拍摄:陈悦)

(李鸿章马关谈判时的住地,下关的引接寺。拍摄:陈悦)

由于日方提出的停战条件过于苛刻(日方提出中国要先把天津、大沽、山海关让予日军占领,才能进行停战),在3月24日的第三次会谈后,双方决定先搁置停战问题不讨论,约定于第二天上午先讨论中方所急切想要知道的日本的和谈条件。

就在3月24日第三次会谈结束后,李鸿章在从春帆楼返回引接寺途中,于当地的警局附近遭日本青年小山丰太郎行刺,颧骨中弹而重伤。

事发之后,日本政府主要担心一些本来就对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得益太多感到眼红的西方列强借此干涉,天皇决定向中国示好,首先通知中方,日本同意无条件停火,双方于3月30日画押,实现了甲午战争的临时停战。

此后,4月2日,日方以书面形式,将日方之前拟定的中日和约的草案提交给李鸿章,其中载明要求中国赔款3亿两。4月5日,李鸿章以书面形式写长文,对日方的草案进行逐条辩论,在有关赔款金额的部分,李鸿章据理力争,要求减免赔款。4月9日,中方将李鸿章修改后的条约草案送交日方,其中赔款金额被李鸿章改为只赔1亿两。

4月11日,日本就此回复,不同意李鸿章提出的赔款1亿的要求,但是也不再坚持原来的3亿赔偿金的要求,将赔款金额改成了2亿两。下面是当时伊藤博文给李鸿章的照会:

本大臣前接贵大臣说帖中论日本原拟和约条款为难情形,日本全权大臣因而细加斟酌,将原索之款直减至无可再减,实为体谅贵大臣所陈种种为难情形,如果日本仍索原拟之款,中国必有许多难处也。原拟军费现已减去三分之一,交付之法办视前拟为较松。


海研会




李鸿章遇刺对于《马关条约》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我并不同意有人说李鸿章挨一枪日本少要一个亿的说法。

我们知道《马关条约》签订前,我们陆、海军基本是完败,不得已才派李鸿章去日本媾和的。而日本的军方和民间都是不同意停战的,他们希望一直打到北京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谈判初期日本的胃口更大,领土不止辽东半岛,而赔款提出是三亿两白银。而就在这时发生了李鸿章遇刺事件,刺客的想法就是不希望停战,但恰恰是这一个行为使日本不得不提早停战,这在日本谈判代表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回忆录中有记载:

“倘若李鸿章以伤痛为借口中断双方的谈判而中途回国,对日本国民的行为痛加贬斥,并巧妙地招引欧美各国再度居中调停的话,要博得两三个欧洲强国的同情亦非难事”



此时的日本担心李鸿章借此机会回国并且运动欧美居中调停,所以他和伊藤博文商量尽快给予停战,满足李鸿章希望尽快和平停战的愿望。他说:

“如果仅仅是形式上的厚遇或只是表示礼节上的友情而没有现实意义的行为,终究难以使其内心感到满足,因此不如将他此前一直恳求而未果的停战要求无条件的答应他,这样一来,就可将我国的诚意不仅是对中国,而且事实上向全世界表明了。”

陆奥宗光把这个消息带给李鸿章后,他描述了李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表情:

“李鸿章半边脸颊蒙着绷带,绷带外露出的一只眼睛,流露出十分欣喜的神情,……”

所以说李鸿章挨这一枪也就只换来了停战这么一个直接结果。而一周后日本抛出的条约中第三条赫然写着: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三亿两库平银,分五年付清。所以更说明这一枪并没有使日本让步,而其后谈判又进行了多轮,最终我们看到的包含两亿两赔款是多次谈判的结果,李鸿章为大清也想能争得一分是一分,但最后也惹怒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伊藤最后在签约前说

“我们还是希望中国使臣能够深切地审察今日两国的实际形势,即日本是战胜国,中国是战败国这一事实,是中国先提出求和,而日本答应了你们的要求,才有目前和谈的局面,” “说的严重一点,谈判破裂之后,中国的全权大臣一旦离开此地之后能否安然进出北京城门都很难保证”



极尽威胁的话语代表了日本当时的狂傲心里,潜台词是不服就要打到你们京城去。 李鸿章也是拼了老命想再争取一点回来,陆奥宗光是这么描述的:

“比如,他力争将两亿赔款再减少五千万,见这一目的无法达成,便要求减少两千万,最后竟向伊藤全权大臣哀求说,这两千万就权当给我回国的临别赠礼。” “这样的举动,从他的地位来说,也真有些玷污自己的脸面,……”

李鸿章何止是玷污了自己的脸面,也玷污了大清的脸面,而大清又把所有中国人的脸面丢尽了!我们不应该苛求李鸿章,不能一句卖国贼就轻易地把那段耻辱历史忽略过去了,希望国人不止记住了李中堂挨的一枪,更要记住我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


至良知zlz


李鸿章的遇刺是在第三轮谈判的时候,当李鸿章走出春帆楼的时候,在混乱的人群中有个日本人朝李鸿章的脸上开了一枪。李鸿章左脸中弹,被送去了医院。李鸿章的遇刺确实让日本政府很紧张,很多日本高官都去看望李鸿章,甚至还有日本天皇的老婆都去了。李鸿章不让医生动手术,只是简单的包扎一下,三天后他带着伤继续和日本谈判,日本人看在他受伤的份上减少了一亿两白银的赔偿。

从结果上来看,李鸿章的遇刺确实是为满清政府减少了一亿两白银,其实减少了一亿两还不是再赔两亿两,这个数字还是庞大啊!其实日本人早已经知道清政府的谈判底线了,因为李鸿章和同治皇帝的电报来往都是用日本人的电报机发的,日本人早就掌握了清政府的电报密码,所以对清政府的底线一清二楚。既然知道了底线,那还不狮子大开口,赔偿的银子要多高就提多高,反正清政府的底线就是要早点签订条约,唯一的要求就是少点银子。正因为日本人知道清政府的要求,才会蛮横的提诸多条件。而李鸿章的遇刺确实是个意外事件,打乱了日本人的部署,日本人是担心李鸿章愤怒之下离开日本,回到中国,以自己受伤的事情搏的其它列强国家的同情,进而干协日本的谈判,让日本人拿不到自己想要的利益。没想到的是李鸿章却没有因此回去,反而认为自己受伤可以以此来要挟能够赔少点银子,同时那边的清政府不关心李鸿章的伤势,只想早点签定条约。而日本人怕再出什么意外,不如早点签订,答应了李鸿章减少银子的要求,李鸿章也就不会离开日本,乖乖的签订条约了。所以在双方的要求下,终于在1895年4月17号签订了《马关条约》。

当然事情还留了一个尾巴,原来的马关条约是让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的,结果就是鉴定条约的当天,俄法德三国知道了条约的内容,逼着日本人把辽东半岛交还给清政府,不得割让,否则就对日本进行军事恫吓,日本人无奈之下答应把辽东半岛还给清政府,这就是三国还辽的故事。

不管李鸿章遇到多少次刺杀,既然清政府无能打输了,该鉴定的条约还是得签啊!只有国家强大了,有了强大的国防才能维护好国家的利益啊,不然的话,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还在耳边响起呢!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李鸿章遇刺”对《马关条约》没有大的影响。从割地到赔款都没有超出伊藤博文所设定的底线。

因为“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失败后,中国军队在淮军地率领下疯狂撤退、海上消失,日本人大出意外后胃口越来越大了。慈禧也从幕后跑出来,嚷嚷中日和谈。

1894年10月6日,慈禧就派人去请英国人找日本去和谈,到了11月份,日本各方面已经确定了谈判底线:割地、赔款、朝鲜独立三点。朝鲜独立是日本打甲午战争的底线,割地和赔款是日本最想要的。

(1)日本惧怕沙俄割地底线从吉林、辽宁、山东半岛、台湾岛、澎湖、舟山变为辽东半岛

起初,日本在1894年11月的割地底线是上述六个地方。但是因为吉林长春以北属于沙俄的势力范围。因此,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认为:中国割掉这么多领土,必然要受到沙俄、英国的直接干预。

同时,在日本的同盟国(没有签订协约,我说的同盟国只是广义上的合作的意思)美国地劝说下,例如美国驻中国公使田贝就告诉日方:不要引起英国、沙俄、法国、德国四国的干预,别把中国逼得太急了。

为此,伊藤博文便把割地限制在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因此,日本甭说李鸿章被打了一枪没死,就是死了割地问题也不会退让。因为,台湾、澎湖列岛是它想了几百年的地方。

(2)李鸿章遇刺的唯一价值,就是日本害怕沙俄有借口直接干预,从而加快了谈判步伐

起初,日本在1894年11月的赔款要求更多,高达赔款10亿两、军费2亿两,共计12亿两白银。同理,这个要求只是要价,日本人也不会如此疯狂。因此,伊藤博文同样把赔款底线限制在2亿两。也就是说,李鸿章被打了一枪,仍然没有超出伊藤博文等人设定的底线。

谈判谈判本来就是一个要价、还价的过程,日方并没有因为李鸿章遇刺这个突发事件而放弃之前设定的底线。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之所以对李鸿章表示慰问,主要是怕沙俄在1894年12月就开始组建的“干涉联盟”干预。

“干预联盟”起初是四国,因为英国觉得割占辽东半岛没有伤害自己的利益,日本取得的利益又没有超出自己的限度,同时,日本还可以抵御沙俄势力南下,所以,英国最终拒绝加入“干涉联盟”,美国因为与日本在战前就有商议,一开始就拒绝进入“干涉联盟”。

综上所述,“李鸿章遇刺事件”没有任何用处,还不如比负伤更严重更对历史有好处。一个“败军之将”有何资本让日本人去畏惧?日本人怕的只是沙俄。因为,1890年代的日本和10年后的日本不可同日而语。而之所以变成这样,还是李鸿章的无能所助!


坐古谈今


嗯,李鸿章遇刺的那条小道,叫李鸿章小道。2015年我去日本下关的时候,曾经去走了那条羊肠小道,名副其实的小道。

李鸿章下榻的地方在寺庙里,谈判地点位于春帆楼,春帆楼面朝大海,木制。一开始是一个诊所,后来改为家庭旅馆。现在去春帆楼,当然已经变成下关最大最有名的旅馆了。春帆楼最有名的料理是河豚,因为下关本身产河豚,而李鸿章到了下关之后,却无心美味,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来谈判赔钱的呀!

3月20日到3月24日,中日双方共进行了三次谈判,谈判过程非常艰苦,日方提出了很苛刻的条件,而李鸿章几乎全部拒绝。但他心里清楚,作为一个战败国的谈判代表,他其实毫无任何可以谈判的余地。

这时候,忽然发生了遇刺事件。

第三次谈判结束之后,李鸿章一行走出春帆楼,准备回到驿馆。就在半途中,李鸿章遇刺了,一名日本男子持枪对着李鸿章面部打了一枪,李鸿章当场血流如注。

子弹打在了眼下一寸。据说,李鸿章苏醒之后,对着床边的众人说了七个字,“此血可以报国矣。”

这个老成谋国的谈判专家意识到,他的筹码,终于有了。

另一边,日方方寸大乱。伊藤博文立即前来探望慰问,他提出尽快做手术,取子弹。

但李鸿章不同意,他说:“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宁死无刺割。手术以后再说吧。现在应当尽早地解决悬案,怎么能耽搁数日?”

天皇不得不发布命令,表示按照万国通例,日本有责任保护李鸿章的安全。现在发生这样的事,非常震惊。这件事在日本国内的影响也很大,因为大家都觉得刺杀这种事情是没有道义的,不文明。一时间,所有的国际和国内舆论,都倒向了李鸿章。

3月28日,日本派人来告知李鸿章日本政府决定无条件休战的决定,李鸿章用绷带包裹着受伤的半边脸,仅露出一只右眼。但他知道,血没有白流。

最终,在割地方面,日方想要的辽东半岛被保存了;而赔款方面,日本最开始想让中国赔偿三万万两,因为李鸿章遇刺事件,最终减少一亿两。

在春帆楼的纪念所,日本人把李鸿章称为伟人,纪念文字里说,李鸿章是中国的英雄。

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国,仍旧有许多人,把李鸿章,说成是卖国贼。


susie李舒


被刺负伤是李鸿章最好的借口。实际上,“总在速成”,希望早日缔结合约也是光绪帝的旨意,因而即使李鸿章有着“罢议而归”这样不惜谈判破裂的准备,重心还是放在争取求和上面的。

4月10日,李鸿章带伤去春帆楼与伊藤举行第五轮谈判。伊藤面交对中国修正案的复文,要求赔款二亿两,割让辽东半岛(范围缩小)、台湾、澎湖。伊藤又露出其冷峻的面容,蛮横地声称,此次日本的条款“已让至尽头”,中国代表只需回答“允”还是“不允”,并赤裸裸地威胁到,有60艘运兵船在广岛待命,可载兵数万,随时可解缆出发,倘若谈判破裂,兵锋将直指北京。

李鸿章要求将回复日期延至15日下午,他给清廷发报称,第二天下午四点是定议时间,过期作废,“事关重大,若照允,则京师可保;否则,不堪设想”。清政府唯恐京师不保,于14日、15日连复李鸿章内容相同的两份电报,传达圣谕:“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定夺。”于是《马关条约》就此签订。


杨早讲史


本来甲午战争日本是侵略者,但日本一直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文明的军队,而清军是愚昧的军队,明治维新后西方社会对日渐西化的日本抱有好感,而清国还没有拜托大国迷梦,一直被视为是不开化的国家,所以当时国际舆论普遍是偏向日本的。中堂挨了两枪,主要影响是国际舆论层面,可能会让西方人觉得日本人依旧是野蛮人,日本多年尽力塑造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伊藤博文听到消息后暴怒,说这比在战场损失1-2个师团还严重,明治天皇也担心国际舆论会发生逆转,亲自过问了此事。本来日本人在谈判桌上咄咄逼人,那句著名的“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尔”就发生在这次谈判。面对国际舆论的压力,日本不得不做出了一些让步,比如让军队停止准备进攻山海关。至于是否因为这两枪而减少了两亿两白银,学术界有争议,我在这里也不讨论,只能说接受度较高的说法是日本人为此降低了赔款。客观的上说,这两枪也促进了甲午战争的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