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的清官沒珍寶進貢如何升官?僅一人做到零成本的「雅賄」

乾隆統治的中後期,與早期兢兢業業的勤政相比,其越來越追求精緻享受,併力求在自身上打造“十全皇帝”,以此成為亙古未有的“千古一帝”。在個人享受上,其收藏的各種珍寶數量之多,價格之昂,均創歷史之最。

在乾隆五十八年後,幾乎每月都收受貢品,進京的大車排隊也還要幾天幾夜才能送到皇宮。“每車引馬騾六七頭,轎或者聯槓駕四騾,上插小黃旗,皆書進貢字。”為了搶運貢品,車輛互相爭道“篝火向望,鈴鐸動地,鞭聲震野《萬國進貢記》。

乾隆時期的清官沒珍寶進貢如何升官?僅一人做到零成本的“雅賄”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_圖

以和珅為代表的“辦貢能臣”在地方大員的配合下,掀起了大清有史以來最大的進貢潮,一時之間官員爭相措辦精美貢品,以此得到快速提升,至此,地方大員和各部堂官大部分靠著進貢得到乾隆歡心,同時從上到下開始席捲搜刮,那些進貢最多最好的得到乾隆賞識的,後來多數都成了特大貪案之人。

當時有個叫李侍堯的“優於辦貢”,並因為他的成功引領了“以天下封疆大吏,從風而靡。”山東巡撫國泰進貢的頻繁已經讓乾隆有些吃不消:“何必獻勤至是?今所貢才器閒置圓明園庫,亦無用處,數年後爛壞而已。”幾個月後,由於國泰犯案,被賜令自盡,這屬於典型拍馬屁沒拍成,倒黴的一個。多數人還是因為善於辦貢獲得乾隆青睞而得到重用。

但是也有特殊人物不願意做貪吏,卻也想進步的,這個人後來成了嘉慶帝的老師,名叫朱珪,中了乾隆十三年進士,這時才只有十八歲,可謂才學極佳,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出任山西布政使。

乾隆時期的清官沒珍寶進貢如何升官?僅一人做到零成本的“雅賄”

朱珪(1731—1807年),字石君_圖

此後不久,乾隆將其調回北京在上書房擔任侍講學士,後來專門負責永琰(嘉慶帝)的文化基礎課老師。當朱珪接到乾隆調令竟然非常犯愁,因為連回北京的路費都沒有。當時的所有官員都是靠各種潛規則收受財務,或是到地方搜刮,而朱珪從來不屑於此,認為做人要堂堂正正,做官要乾乾淨淨,最後無奈找了陽曲縣的縣令借了二百兩銀子,把借條塞給他,到了北京後託人把銀子捎回山西,要回了借條。《朱文正公神道碑後記》

在認真教育學生永琰學業的同時,朱珪拿出很大精力教導他做人的道理,如何提升個人修養和品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後來的嘉慶帝私德極好的原因。

乾隆時期的清官沒珍寶進貢如何升官?僅一人做到零成本的“雅賄”

朱珪書稿_圖

朱珪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外放安徽巡撫,這年恰逢乾隆八十大壽,各地方大員使出渾身解數大辦特辦貢品,朱珪因為一直堅持做官操守,依舊很貧窮,別說真品沒有,就是贗品他也買不起。但是如此隆重的節日,不向乾隆有所表示,這也實在說不過去,為此他乾脆也給乾隆來個“雅賄”,與別人稀世字畫送給乾隆的“雅賄”不同,朱珪乾脆發揮自己寫字長項,把乾隆寫的詩湊集起來,加上註釋,寫上序言、跋語,然後進行熱烈品評,最後沒花錢終於把這件禮品做完送到了乾隆那裡。

還別說,乾隆天天收禮已經視覺疲勞了,一見到朱珪編輯註釋自己的作品,並且把他的作品歌頌的非常偉大時,乾隆頓時心花怒放,朱珪說乾隆的作品“刊千古相承之誤,宣群經未傳之蘊,斷千秋未定之案,開諸儒未解之惑。”乾隆看了高興的表示“頌皆當過”,然後趕緊說:“雖然歌頌得有點高,但是情況還真是這樣,並非阿諛之詞。”《清高宗實錄》看來朱珪的“雅賄”,不僅沒有成本,而且收效還很大。

要知道,乾隆個人愛好方面以詩文為最,其一生寫過四萬多首,但是除了群臣的低級吹捧外,乾隆已經聽的沒有新鮮感了,只有朱珪才是最高級水準的品評,上升到了理論高度,這對於乾隆的自我詩文造詣有著極大的鼓勵。

乾隆時期的清官沒珍寶進貢如何升官?僅一人做到零成本的“雅賄”

乾隆皇帝漢服圖_圖

此後,朱珪又給他編纂了《御製論史古文》、《御製紀實詩》等,每次乾隆看了都十分開心,並對朱珪給予了大力表彰,還給了那些進貢能臣不能得到的自己用過的筆墨、扇子、荷包等禮物,最後將朱珪編纂的這些作品出版發行。除了這些,乾隆開始提拔重用朱珪,讓他署理兩廣總督,甚至要打算將他調入北京做大學士,要不是沒有和珅的極力阻撓,朱珪就會提前進京入職。

可以說,朱珪因為沒錢,又趕上了靠進貢提升的時代,而自己又不得不配合乾隆的心理,靠著自己的“手工”給乾隆進行純天然低成本的“雅賄”,從而成了那個時期,不靠錢,不靠東西能升官的一位。

乾隆時期的清官沒珍寶進貢如何升官?僅一人做到零成本的“雅賄”

嘉慶皇帝(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_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乾隆去世後,嘉慶登基第一個旨意就是將自己的老師朱珪調入北京出任高層職務,歷任協辦大學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職務,在嘉慶十一年(1806)去世,並被授予文臣最好“文正”諡號,成了整個清朝八位文正之一,在乾隆一朝能夠做朱珪這樣進貢的大臣僅此一人而已,最終其一生道德作為得到了其學生嘉慶的崇高致敬。

文:趙立波

參考文獻:《朱文正公神道碑後記》《清史稿》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