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曾有兩縣長因霍泉分水大打出手同歸於盡

山西洪洞曾有兩縣長因霍泉分水大打出手同歸於盡​霍泉之水,滔滔餘波,流而盡溉,汪汪弘潤,用無廢流。其泉出於霍太山之麓,驚濤洶湧,莫測其淵。源之初引,名曰北渠、南渠,下而拾遺又曰清水、小霍。趙城、洪洞二境之間,四渠均布,西溥汾堧,方且百里,喬木村墟,田連阡陌,林野秀、禾稻豐,皆此泉之利也。


山西洪洞曾有兩縣長因霍泉分水大打出手同歸於盡​霍泉又名廣勝寺泉,出露於洪洞縣東北15km處的霍山山前廣勝寺腳下,離下寺不過百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霍水出自霍太山,積水成潭,數丈之深。它由海場、分水亭、碑亭組成。海場為水源池塘,面積約80平方米,依山修築,源頭圍護其中,每小時有四立方米的流量湧出,向西流去。霍泉用於農業灌溉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唐貞觀年間,霍泉就可澆灌十餘萬畝田地,本可造福於人民,但反而給洪洞和趙城兩縣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

山西洪洞曾有兩縣長因霍泉分水大打出手同歸於盡

相傳,北宋仁宗歷年間,廣勝寺有個小和尚,名叫智海,不僅精通經書嗎,而且曉達詩文。一天,當地的一位秀才同智海一道,去分水亭北面的郭谷廟散步,見廟裡的幾尊塑像很有趣:左右兩個帶著烏紗帽的七品官,一個手持菜刀,一個手輪木棒,雙方怒目而視,當中一個和尚分手勸架,塑像塑的栩栩如生,十分傳神。
山西洪洞曾有兩縣長因霍泉分水大打出手同歸於盡​據說,這是洪洞的谷知縣,趙城的郭知縣和廣勝寺的老和尚商量霍泉分水一事,因二位知縣大人話不投機,雙方先是吵嘴,後來居然拿刀掄杖打起架來,二人拼命廝打,老和尚在中間左右勸架。結果三個人都負了重傷,同歸於盡了。那位秀才想試一試智海一和尚的文才,就以此事為題,做了一副對聯,書寫在廟內牆壁上:三條人命是誰罪;兩頂烏紗唯他光。


山西洪洞曾有兩縣長因霍泉分水大打出手同歸於盡​智海小和尚看了此副對聯,視下聯中“唯他光”三字很不舒服,於是,提筆添了六個字,把對聯改為:三條人命是誰罪有應得;兩頂烏紗唯他光明正大。那秀才一看,連連稱讚智海小和尚改得好!據《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在當地土豪劣紳的挑唆下,兩縣因爭泉水,不斷打架鬥毆,持續了數百年時間。
山西洪洞曾有兩縣長因霍泉分水大打出手同歸於盡​據碑誌記載,洪趙兩縣在唐貞觀元年開始分水,當時的分水是在河內壘起石頭把水分開,年長日久,石頭就發生移動。直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平陽知府劉登庸的主持下,將霍泉水“三七”分開,趙城七分,洪洞三分,並建了分水亭,亭下用鐵柱分隔十孔,是當年洪洞,趙城兩縣分水的交界處。以後,又建了碑亭。

山西洪洞曾有兩縣長因霍泉分水大打出手同歸於盡

碑亭內碑文記載分水情況,碑陰刻分水圖。解放後成立專門機構,水源得合理使用。 現今,分水亭早已成為歷史遺蹟。唐“十歷大才子”之一李瑞有一首詠霍泉的詩:“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雲落,喧聲繞石斜。明朝更尋去,應道阮郎家。”阮郎家即指環境幽靜的美好世界。李瑞詩裡期望霍泉能流出美好的世界。
山西洪洞曾有兩縣長因霍泉分水大打出手同歸於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