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竹编文学|邛竹之痛

图文:黔源竹韵艺记

穗前为邛,黔地一隅,多山,多竹,多艺竹,以之活人数代逾400春秋,名显邻地,夸其为佳物,人甚爱之。吾幼时事竹之盛,为最,人皆从之,私赛,以数多为胜,故多有篾匠王者之称,人人皆服。

吾少小事竹,虽不为业,却也知竹一二,年长,甚恶,以脱竹为人生之快事,然不尽如意,约事竹之始十三载后方离之,亦因异地求学,以为不再事竹,却世事多变,又八载以竹为业,已有年月。

故乡邛地竹,以非昨日,匠者鲜,艺人亦寡,以竹为业者十不存一,业以年长者居多,以乡用,多粗造,且以漆缀,虽徒添器之色,然败器之纯,毁竹之绿也。邻地乡野之人喜欢,却不为山外之所好,因其器缀漆而厌恶之,数年之闭塞,恒久之局限,邛地之竹仍为用器,多廉也。

原创竹编文学|邛竹之痛

乘变革之风,达时势之力,邛竹亦出山野,现于世人之视野,邛竹精细更胜,编工更究,却仍被他人贱之,钱塘江畔数老妪,见邛竹之编,皆叹良器,却视为草芥之廉价,痛煞吾之心,吾亦深思之,邛竹之编,多曰良器,却贱之,非工之不细,非器之不美,其根之源,皆在于名之不传,蕴之不显。

邛竹虽曰有史400于年,然文之寥寥,资料不可查,传之不力,势之不扬,多假他人它地代为传之,皆不以邛竹为称,是以人知有此器,不之为邛竹穗器尔!可谓名之不传,悲乎?空有强技却无人所知,所之之人却不愿传之,故世人不知有穗地,更不知有邛竹良器。

原创竹编文学|邛竹之痛

邛竹有底蕴却不得彰显,400春秋,年年皆为文章,人人都是故事,然记者少,文人骚客多不耻,何谈记乎?因资料之鲜,文章之寡,邛竹虽有文韵却无史可循,惜也哉!

无史之考,无文之蕴,无名之传,虽为良器,但为人轻,贱之,非他人之失,实乃己之责。然,以往之失不可究,随它而去。时下之作,竹器改良不可怠,然竹文之考,竹蕴之显,竹名之传,亦重也,吾有良器,该有良名,吾有文蕴,应有己风,以文蕴竹风名,赢天下手工席。

原创竹编文学|邛竹之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