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的2018年,房企如何保存实力,如何反攻逆袭?

最难的2018年,房企如何保存实力,如何反攻逆袭?

7月31号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让一些对四季度或是明年一季度政策放松,还存在侥幸心理的地产商感到绝望了。而从目前的各方预期来看,政府“大禹治水”的决心也很坚决,要求各方严防放水之后资金流向房地产,而房企境外发债,再投资境内房地产也受到了限制,对于资金链本来就很紧张的地产商来说,他们面临的可能将是一场持久战。

而另外一方面,由于过去两年房地产市场好,很多公司制定的战略都是跑步前进,三年冲千亿的口号喊到耳朵起茧子。导致投资额剧增,应收款也剧增,净负债很高,而目前企业到了还债高峰,政策却越来越严厉,公司战略完不成的同时,企业生存状况也相当被动。

面对市场的下行政策的收紧,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企业这场持久战到底如何打?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里面提到过,持久战分为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大反攻。而从防御到相持阶段,退却也是战略之一。诸葛亮说“善败者不亡”,对于房企来说,特殊时期的适当收缩和壮士断腕也是一种保存实力,关键在于如何退、退到哪儿。

01

看清形势

战略退却和战略进攻一样重要

前阵子任志强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房企资金链紧张,而政策不放松,就应该卖项目、卖资产。“你有100万平米,卖50万留50万不就行了吗?总有人会买的。大企业兼并在过去有,现在也有,你干不了100万平米,你撑死了,你干50万、30万、20万行不行?”

对于房企来说,卖项目是无可奈何的退却,但是相比情急变卖,更重要的是,你要看清楚,哪里是退却的底线。前几天吴建斌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演讲,认为目前是企业融资的冰河期。在未来半年以内,起码要把现金流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

1、重视现金流“安全垫”,保存有生力量

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例如二战时候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英法保存了40万的军队,其中绝大部分是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孕育了胜利。

同样的,对于企业来说,避免资金链断裂,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安全垫”,保留应对危机的本钱。

吴建斌认为,不管是追求高风险高成长,还是反之,都要有这个安全垫的意识。也就是万一市场出现了极端的情况,你怎么让企业能够活下去。一般来说,常规的做法是确保现金占资产比15%或者以上。这其中,现金有不可动用和可动用两部分,重点是将可动用部分占比提升到10%以上。

所以你一定要保证未来的3个月、6个月甚至9个月可以动用的现金,来保证你去活命,否则你可能这些小劫过不去,发展上就会遇到大的麻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重视现金流的管理,必须做到几点。

一是适当下调增长目标,原来可能增长30%、50%,现在调整到增长5%到10%就可以了,从全行业来看这个标准依然是很高的。

二是控制买地节奏,原来因为对市场的前景看得很乐观,所以买地的节奏就很快,现在要开始控制。

三是尽快清理库存,把它变成现金。应收账款能变现的尽快变现;

四是融资方面做一些调整,避开信用、非标融资工具。不能做的就不要做,不要浪费时间,把能做的做到极致。

2、集中优势兵力,适当收缩战场

过去两年,大量区域型的房企,都在向外走,进行全国布局,很多都是采取的高杠杆的快速扩张。

而事实上,很多房企在新进入的城市,战线拉太长,一些区域公司规模并不大,有的只有一两个项目,这样你的资源分散,管理半径很大,运营效率也上不去。

任志强在前不久的采访当中就讲,中小房企往大城市挤,不可能拼得过。在大房企不去的地方生存就挺好,10个亿在大城市,拿一块地都不够,但是在中等城市,10个亿就有规模了。你要到了县城,10个亿就是巨大规模。中国600多个城市,很多地方都有生存空间。

事实上,早在内战初期,国共两党处于攻和守的地位时,毛泽东的策略就是战略收缩,放弃一些城池,诱敌深入,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目前,一些区域深耕的房企也是一样,从“扩张战略”后退到“利基战略”,将资源集中才能获得足够的土地红利。所谓“利基战略”,和毛主席的“集中优势兵力”是一个意思。

一旦市场好转,通过竞价,还有售价狙击、回勾低价地等其他办法,区域型房企能够狙击外来房企,阻止竞争对手进入,不断巩固根据地,因为你一直有存货,同时也跟城市一起成长,圈住了本地客户。

从攻到守,利基战略尤其对中小房企的成功和长期发展,极为适用。关键要坚持四个原则:

❶ 避实击虚——不要和大房企硬碰硬,选择他们不去的战场做深耕。

❷ 局部优势——坚持“单位空间内高兵力比”原则,集中全力聚焦一个业态,例如仁恒

❸ 集中原则——分散是战略的大忌,要集中于利基业务,集中于战略目标,集中于建造壁垒。

❹ 根据地原则——在某地域市场获取第一并巩固之后,再向其它地域市场扩展,再次集中全力成为第一之后再扩展,以此类推,最终由各地的根据地组成一个大的根据地。

3、在退却的同时,积极准备反攻的条件

退却不是目标,退却之后反攻才是目标。所以在战略退却的时候,保持积极的战略意识,非常重要。就像吴建斌总说的,房企在寒冬中依然要买地,因为土储是房企的核心竞争力,要积极的为反攻准备条件。

如果企业未来发展没有位置好又便宜的土地,企业要想增长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金融危机或者在未来的前景比较看淡的情况下,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最好的地,非常关键。

其一,要把“安全垫”之外的资金集中起来,继续吸纳土地;其二,如果房企选择了“高周转”模式,那么,就要买“高周转”的土地,越多越好。其三,只有拥有大量的优质土地——价格便宜、位置好,就能让房企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而当下的情况是大危,也是大机,土地市场已经有些低迷,几个月之前想买买不了的地,可能现在就能买,如果有多余的钱,还是要买地。

02

退却是为了反攻

反攻之前要做好四个准备

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壮士断腕,不是放弃抱负,而是先积蓄条件,到真正开始大反攻之前,你必须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好几个准备。

1、找到战场

毛主席打战的一大心得,就是要准备好战场,在哪里打战要自己说了算。对于一些房企来说,到底自己的核心优势在哪里,选择哪些业务进行深耕,没有足够的定力。

前一段时间,刘爱明在明源创新研习社演讲,目前他就专注做产业地产,一些地方给他住宅的地,他都不要。他认为,关键你要明白你到底要干什么,你的战场在哪里?

专注做持有运营的恒隆,2015年初两个商场市值八九百亿,万科作为行业老大,2015年初市值也才1200多亿。

专注做绿色科技住宅的朗诗,在很多人仍对绿色地产的概念感到模糊时,朗诗经过14年的坚持,已经将产品从1.0逐步进化到了4.0。在最新的产品里,朗诗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被动式建筑技术,行业领先。

同样的,今年要做到80万间长租公寓的自如,刚开始前面几年的增长也是很缓慢的,任何一个领域做到第一,都需要提前去布局,经过一段蓄势期。

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细分领域,空间都足够,关键是你要选定一个战场,匹配自己的优势资源,有足够的战略定力,集中优势兵力,在收缩的时候提前布局,这样就能够具备日后爆发的条件。

2、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就是保持积极的战争状态,有些企业一旦放缓增长,自己的员工首先就懈怠,没有信心了。事实上,在国共内战中,共产党和国民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主观战场的“信念”建设。

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要积极的制定企业战略,并且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冷静的分析市场动态,看准反攻的时间点。过去我们讲周期,那些踩准点,抓住发展机会的房企,实际上就是早了半步。未来的爆发力,和蛰伏期员工的状态和信心息息相关。

毛泽东选集中就讲了完美的“决策流程”,是“侦察-综合分析-判断-决心-部署”。意思就是你在退却的同时,也要主动的进行布局,并且随时关注市场的变化。越是在行业转淡的时间,越是要保持清醒,刺激团队的积极性。

而团队激励,除了同心共享的激励,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价值观。我们会看到一些发展相对稳健,业内口碑好的房企,都有强大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例如万科、绿城。这样的房企,员工有向心力,自豪感,未来也能够真正通过品牌来溢价。

3、建立群众基础

群众基础,也就是客户信任。

任何一场战争,最怕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失败,而是系统性的溃败。

一个房企一个项目出现大的质量问题,或是客户信任危机,对每个区域的销售都可能会产生影响。还会在资本市场、企业合作等各个方面带来连锁反应。

因此,在战略退却的过程中,房企尤其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严守产品品质的底线,坚持产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打好群众基础,为未来的反攻和发展储蓄势能。

4、重视团队建设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资金链吃紧,为了节省开支,一些房企开始裁员。还有更多的公司通过扣发奖金等其他的手段,变相裁员。据说投拓、研发和设计成为了重灾区。但事实上,这些岗位往往真正决定了一家公司长期发展的后劲,是公司的软实力。

执行战略的根本,是人,要爆发和大反攻,干部军队建设至关重要。市场上行的时候,挖人其实是很难的。而越是市场转淡,越是吸纳人才的窗口期。

近几年快速崛起的黑马基本都抓住了过去的窗口期。2014年时,大量房企裁员,中梁却一口气引进了四五百人,公司的员工人数直接翻了一倍多,其中很多是30强的人才,为中梁2015、2016年的爆发做好了准备。

最难的2018年,房企如何保存实力,如何反攻逆袭?

恒大在2014年也招聘了大量员工,当年末,集团员工总数较上年暴增62.81%。可见军队建设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土地储备。

从战略进攻,到战略退却。房地产很多行业,或许将要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过去属于善战的企业,未来,善败或许会成为房企更加重要的考验。

点击下面的小程序立即体验明源云租赁,让多业态资产运营一手掌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