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是中產階級的廣場舞?你所不知道的「跑者」故事

歡迎來到娘娘說,說養娃的科學和哲學

娃爸田太醫: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三甲醫院兒童神外主任醫師

娃媽周娘娘:清華媽媽,前新華社記者,女性創業者

作者/辣媽菲爺

2018年廣州馬拉松在今年6月底已經開始報名,去年3萬人的比賽名額,卻有10萬人報名參加,這年頭,連參加個馬拉松比賽也要競爭,一位難求。

朋友圈每天都會有人曬跑步的打卡記錄,通訊錄的大半部分人幾乎都參加過“馬拉松”,人們每天都關注著今天究竟是誰佔據微信運動的封面,人們閒聊的時候掛在嘴邊最多的就是“公里”“步頻”“配速”……

隨著馬拉松比賽在各個城市的興起,有些嘲諷的聲音也開始不絕於耳,最出名的莫過於那句“馬拉松就是中產階級的廣場舞”,很顯然,發出不同聲音的都是坐觀他人的“不跑者”。

人各有偏好,而對一個事物沒有完整的認識就容易有偏見,顯然,對馬拉松譏諷的人並沒有完全瞭解其本身的含義,作為一個普通跑步愛好者但非馬拉松跑者希望通過一些馬拉松的故事讓你理性地理解,馬拉松究竟是中產階級的廣場舞,還是真信仰。

馬拉松是中產階級的廣場舞?你所不知道的“跑者”故事

故事一:因為喜歡你 所以馬拉松

A的故事光看標題就有點俗套,因為愛情,所以才開始馬拉松之路。

A在故事的最初只是一個不到中年卻已經擁有中年啤酒肚的青年,不想繼續未老先有中年身材的他決定做一些改變,他加入了一個跑步的微信群。

在群裡他認識了現在的女友,與A減肥的初衷不同,女友是個不折不扣的馬拉松強人,在愛情力量的支撐下,他接受了女友的魔鬼式訓練,後面還和女友一起參加了馬拉松比賽。

從半馬到全馬,後來不用女友督促他也會時不時來個50公里越野,他已經對馬拉松欲罷不能。

如果與馬拉松最初的緣分是因為愛情,那後來的欲罷不能就是因為心底的熱愛。因為長期跑步,A的體能好的一塌糊塗,身材也非常勻稱,他和女友已經一起參加了全國11場馬拉松比賽。

兩人因為有了馬拉松的這個共同愛好,感情也極為合拍,最後在一個馬拉松比賽,A向女友求婚了。至今兩人還時不時去參加結伴馬拉松比賽,這大概是兩人愛情最好的狀態。

故事二:跑馬拉松 能讓我戰勝癌症

B的故事聽起來就有點雞湯了,但是卻也是真真存在的。B是一名醫生,因為喜愛跑步,就加入了“醫師跑者”這個組織,一直以一個“移動救援者”的身份參加了挺多次馬拉松活動,幫助跑友們處理中暑、抽筋、摔倒外傷、肌肉拉傷等突發狀況。

然而在去年的4月份,病魔突襲了她,被確診為甲狀腺癌。剛聽到消息時,她很崩潰也很不解,為什麼熱愛跑步身體素質好的她會患上這種病。

跑步顯然不能讓人隔絕一切疾病,卻能在她術後恢復的時候助她一臂之力。

甲狀腺癌術後常伴有一些併發症,比如聲音嘶啞需要3個月左右時間恢復,低鈣抽筋要1個月左右恢復,結果這些症狀在B術後的幾天裡就開始慢慢的沒有了,術後第七天她就已經和平常一般踩著單車上班,半個月後就直接開始游泳和恢復跑步。

B感慨如今自己能恢復得如此好,大部分都得益於平時的跑步積累,最重要的是,馬拉松的精神——堅持也在影響著她,她的心智比常人更加堅強。

術後恢復得不錯,B很快就在醫生的許可下恢復了跑步,一個月以後還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30公里的越野賽。她的抵抗力也沒有因此降低反而越來越好,她期待在未來的日子參加越來越多的馬拉松活動,希望在她將來跳廣場舞的年紀裡還能有馬拉松這個愛好。

馬拉松是中產階級的廣場舞?你所不知道的“跑者”故事

故事三:馬拉松是一場“最簡單”的運動

C的馬拉松故事就帶著“血淚史”了,他第一次參加馬拉松的時候,因為缺乏鍛鍊,在13公里的時候就有了腿抽筋的症狀,短暫休息後想重新跑步,但是又開始抽筋。

在一些跑友和醫生的講解下,他終於意識到跑馬拉松除了要考自己的毅力之外,平時還要尋求科學的訓練和方法。於是他找到曾經跑過全馬的同事,跟著他一起訓練,訓練的過程中還遇到了其他狀況:指甲反覆爛,膝蓋疼,肌肉拉傷及淤血……

好在,傷痛和狀況都是暫時的,在跑友的幫助下,他糾正了自己的跑步方法,只是和其他朋友聊他這個跑步的經歷,其他人都會大呼跑步真痛苦。但是C卻不這麼覺得,在他眼裡,馬拉松就是一場最簡單的運動,在空閒的時間就出去跑步,讓他的生活越過越充實,出差旅遊在附近跑跑,還能加深他對一個地方的理解。

跑馬拉松還讓他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跑友,和有相同興趣的人一起跑步時他經常感到幸福,時不時大家出來相約跑步,這種生活狀態讓他覺得非常舒服。

馬拉松是中產階級的廣場舞?你所不知道的“跑者”故事

來一場量力而行,不忘初心的馬拉松

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馬拉松就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毅力考驗,但是過來人總是會向每一個初入馬拉松的新人強調“量力而行,不忘初心”。

每一場馬拉松比賽幾乎都有猝死的突發事件傳出,在生命的悲劇面前,馬拉松的那些價值和意義似乎不值一提,所以每一個馬拉松跑者都會鄭重地告誡新人,雖然可以通過反覆訓練提高跑步表現力,但是每一次訓練都是要量力而行,不為成績而跑,不為快而跑。馬拉松更多的是享受過程,珍惜自己的身體,才能儘量避免傷害。

其次,瞭解馬拉松的專業知識,知道配速跑,長時間慢速跑(LSD),間歇跑的技巧,下載一個專業的跑步累軟件也會讓自己的跑步更有動力,為自己配備好的跑步裝備,支撐力強還帶有減震作用的跑鞋可以幫助人避免雙腳受傷保護膝蓋,佩戴心率手錶能科學檢測自己的心率狀態,凡士林,空頂帽,壓縮衣,甚至乳貼……任何一個真心喜愛馬拉松的人都不會認為這些裝備矯情,相反,這是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對自己的信仰負責。

跑馬拉松更像是一場修行,一定程度上說,是中產階級的小群體的階層認定需求,是在喬治·希恩《跑步聖經》曾經有一個驚世駭俗的宣言,“當我在路上跑步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就是一位聖人”。每一個馬拉松選手的肅穆表情都是一個佐證;馬拉松也是中產階級找回自己身體的一種渠道。長跑,不斷磨練每一個參與者的意志,通過長跑發現自己身體的直覺,切切實實感受到自己正在活著。

不管一旁的人在身邊如何譏諷馬拉松就是中產階級的廣場舞,身處其中的人,自然懂得每一次換上跑鞋,帶上耳機,在路上緩慢奔跑的樂趣。

歡迎來到娘娘說,說養娃的科學和哲學

娃爸田太醫: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三甲醫院兒童神外主任醫師

娃媽周娘娘:清華媽媽,前新華社記者,女性創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