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大塊田」種起來得勁——懷遠縣徐圩鄉農地經營改革見聞

轉載農民日報:三年前,在安徽的一個小鄉鎮,當地農民自主發起了“一戶一塊田”改革,有效破解了土地零碎化問題;如今,他們又嘗試著在“一戶一塊田”的基礎上,把每個村民小組所有村民的耕地再次整合成“大塊田”,統一交給本村民小組內有意願、有能力的農業大戶經營。日前,本報記者走進安徽懷遠縣徐圩鄉一探詳細——眼下,淮北平原南端的懷遠縣徐圩鄉的麥田正是碧波萬頃、拔節旺長的時節。走進殷尚村村外的麥田,記者發現這裡不見了常見的阡陌,更找不到長短不一的田埂。原來是細碎地變身大塊田,廢棄溝渠完成改造,麥地已經集中連片。種糧大戶褚思敢興奮地說:“還是‘大塊田’種起來得勁。‘大塊田’在‘一戶一塊田’基礎上,完成了小塊地併成大塊地集約化經營,不僅解開了‘埂吃田’、機械化作業受制約的疙瘩,還有效地解決了品種不統一、產出水平原地踏步走、質量難以提高、農業生產佈局不合理的問題。”

1一塊田:把“井”字田變成一馬平川的機耕土地

2014年,殷尚村東邵組在進行土地確權前,20戶村民自發組織起來,學著大包乾發源地小崗村的做法,以簽字摁紅手印的方式,把每家每戶眾多的小地塊併攏起來,劃分成每塊不等的大塊田,進行“一戶一田”的耕種模式探索,一下子把“高似山包、窪似土井”的“井字田”變成一馬平川的肥沃大地,有效地提高了機械化耕作水平和統一的管理模式,當年就實現了“糧食增產、成本下降”,讓專門從事糧食生產和經營土地的人家賺了個缽滿盆盈。年糧食平均畝產(小麥、水稻輪作)實現了“噸糧田”。

土地確權時,徐圩鄉把殷尚村的經驗在全鄉推廣,徹底結束了耕種地塊零碎的歷史。該鄉在縣委、政府支持下,按照“小試驗、大方向、作示範、探路子”的模式,在農戶自願的前提下,通過民主協商、政府引導的方式,穩步推進“一戶一田”經營試點,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得到了當地農民高度認可,探索出了一條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新型土地經營的路子。目前,全鄉229個組,開展“一戶一田”的有77個組,實現“一戶一田”承包經營面積2668平方米。

過去徐圩鄉殷尚村田埂稠密、地塊零碎,主要原因是土地承包時按照好、中、差或者一、二、三類地進行調整承包到戶,形成了農村土地地塊按戶分。同時,還有一輪土地承包前,農戶已分得的自留地、小園地、打場地、水稻育秧地等地塊,在當時沒有將這些土地併入大田內重新調整分配,仍屬各戶承包經營,形成家家戶戶地塊多、地塊小、分佈散的局面。徐圩鄉從尊重農民意願,堅持現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變、以二輪土地承包村民小組為單位互換範圍不變、二輪土地承包人口基數不變、土地發展現代農業用途不變“五個不變”為原則,採取民主協商、集體互換的方式開展小田並大田。截至目前,全鄉已完成118個村民組,涉及農戶8700多戶,合併土地面積近6萬畝,佔全鄉土地確權面積的50%左右。值得關注的是,這項工作是在因地制宜、民主協商、農戶自願,不搞行政命令強行推進的前題下,在互換並塊實行“一戶一塊田”的基礎上,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積極穩妥推進的。

2大塊田:“一塊田”升級版把土地再集中

記者瞭解到,徐圩鄉的“大塊田”改革,是在通過“一戶一塊田”實現土地規模化基礎上興起的。雖然“一戶一塊田”解決了土地零碎化的問題,推動了農業進步,但如何實現農村發展仍是一大難題。要實現農村發展,最重要的還是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一戶一塊田”的“升級版”——“大塊田”改革,重點就是解決“人”的問題。

在徐圩鄉,永紅村的“大塊田”改革最先開始,全村14個村組中有7個已經實行,剩餘的村組積極性也都很高。

永紅村“大塊田”改革的形式,是把每個村組的地集中交給7~8個人來種,這些人在本村組中都是種糧大戶,有能力、有想法,他們每人負責兩三百畝大塊田地,分別成立了家庭農場。這些家庭農場又聯合起來,形成農業合作社,統一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了從選種、種植、管理、收割到銷售各個環節的全部社會化。而全村組所有村民都入股合作社,每年從合作社拿分紅,被“解放”的村民出外打工,比過去單家獨戶的種田效益要高出好幾倍。

3從“一塊”到“大塊”:大戶和龍頭認準了這塊“香餑餑”

“今年小麥還不錯!”正在田頭查看小麥苗情的種糧大戶褚思敢說,因為玉米行情不好,他從去年開始用800畝地塊搞“旱改水”,選用優質水稻品種,改種後畝均收益增加400多元,今年準備再擴大200畝。

楊建金就是永紅村楊湖組種植“大塊田”的村民,他經營了楊湖組300畝左右的土地,目前主要種植水稻。楊建金說,自己跟哥哥在合肥流轉了近4000畝土地從事休閒農業,看到效益不錯,就想著把這種模式帶回家鄉。在他看來,如今第二輪土地承包權時間延長,種地的人理應越來越專業化,“大塊田”改革正當其時。

尚躍是懷遠縣遠近有名的種糧大戶,抓住這幾年農業發展的好形勢,他成立的盛世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由小到大,服務範圍已經不止於懷遠縣,流轉的土地更是達到3000畝以上。但是,尚躍說自己目前所籤的流轉合同最長時間只有10年,再往後超過了二輪土地承包時間,就沒人敢再簽了。“農業是一項長期投資,有時候回報週期很慢。一旦把錢投了進去,可能好幾年都收不回本,但是幾年後萬一第二輪土地承包結束,投入的錢該怎麼辦?”尚躍說,由於合同時間短,自己開辦農家樂,發展旅遊、觀光、休閒農業的想法很難實現。

“現在好了,第二輪土地承包時間延長了,我打算跟這些‘大塊田’合作,不僅能投資經營一些農業項目,還可以為它們提供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尚躍說,他認識的不少種糧大戶和農業龍頭企業紛紛尋求投資對象,而“大塊田”由於地塊大、糾紛少、可實現現代化的程度高,成了大家的首選。

永紅村黨支部書記李冠勝告訴記者,永紅村楊湖組原來有300多人從事農業種植,現在只有8人,近300人從土地上被解放出來,有的在鄉村企業工作,有的到城市裡打工,大家都找到了相應的工作,實現了收入倍增。

徐圩鄉黨委副書記張鵬認為,從種糧食解決溫飽到促進農業全面發展,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第二輪土地承包時間延長後,“一戶一塊田”和“大塊田”改革會有新的進展,大家參與改革的願望更強烈,思路和想法更多。現在一些農業大戶和農業龍頭企業已經瞄上了徐圩鄉的土地,相信用不了多久,徐圩鄉的農業種植結構就會有大幅度調整,新農村的美好畫卷將在這片土地上濃墨繪就。(轉載至農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