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的一篇文章中說「死而不亡者壽」,對此你怎麼理解?

子夜奇談


揭示了成仙必先死的真理!

中國傳統文化中神仙信仰,無論是不是嚴格意義上道教徒,很多人也想成為神仙逍遙自在,成為聖人與世長存,這是華夏文化的一個特色。

成仙看起來很美好,不過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成仙必須死。

成功需要付出汗水和辛勤,但付出了不一定成功;成仙需要付出生命,但死了不一定成仙,或者說死亡是成仙的必要因素之一。

很殘酷,也很現實,成仙不是你想成就能成,有時候你不想成也必須成!

因為只要是人還活著,就可能犯錯,神仙與聖人在信仰崇拜中,是不可能犯錯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在肉體生命沒有結束之前,總有犯錯的可能。

道教認為的神仙分為兩類,一種是先天神靈,就是自然規律的人格化象徵,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教崇拜三清為至高神(其中太清還是由人昇華到神,即太上老君)。

一種就是後天神靈,由大功德的人做神或者封神,他們或者詮釋了自然規律,或是一定意義上代表了大道,老話說的好:神仙都是凡人做。

中國習慣中,有個詞彙叫做蓋棺論定,真正評判一個人,要蓋上棺材蓋之後,才能評判;人心是桿秤,無論功過如何,留待後人和歷史評定。

不是凡人不成仙,只因凡人心不堅,連生命都放棄不了,還妄求成仙,太難了。成仙的直接難度比做皇帝都難,有的人連自己溫飽的生活都滿足不了,還做夢當神仙娶仙女、當宗做祖,卻不願意去努力。

老子活著的時候不能成為太上老君,孔子不是孔聖人,關羽不是關帝,唯有他們肉體死亡後,不會出現錯誤了,他們人性中的光輝面或者陰暗面才能被擴大。

當老子封神、孔子封聖後,從宗教的角度來說,他們的人性會漸漸消失,不斷突出神性,人們不會去在意李耳也曾經打嗝放屁吃喝拉撒睡、孔丘也曾經有過人類的性生活。

當然,封神做聖後,他們死了,也不可能再有私生活或者性生活,他們曾經是人,封神做聖就要放棄人的屬性。

活著就有缺點和毛病,死亡之後人生才能定格,消亡的是他們的肉體,昇華的是各自的精神,死而不亡謂之壽,亡而有靈謂之神。

一定意義上,財富只不過是過眼雲煙,文化精神才可能有長久的價值,我們跪拜老子孔子,不會去跪拜當時的財主(除非他是范蠡);跪拜王羲之、孫思邈,不會去跪拜石崇;跪拜岳飛、王重陽,不會跪拜不知名的富豪。

另外一方面,歷史評判中,做了惡事,哪怕秦檜是個好父親、寫了一手好書法,我們昇華的也是他賣國求榮和陷害岳飛的一面。

死後,才能夠讓善惡分離,才能抹去活人的一切,對於善人要抹去他的惡行,對於惡人要抹去他的善行,評論他人生最重要的一面;當然,成仙不一定是善終,比如關羽就是被砍了首級。

現在看了修仙小說的中二少年很多,整天想著修仙、殺人奪寶、嬌妻美妾,卻不知道成仙流程,道教認為任何人都可能得道成仙,那麼貧道就給大家說說成仙標準流程:

一:道教講究以無為心行有為事,不要刻意為了一個目的而去做什麼;修仙第一步就是自尊,拿得起放得下,讓自己不迷惑於外物,可以坦然自在前行,學會善待自己.

二:學會感恩,堂前父母就是人間神佛,不孝莫入道,學會善待父母,不忤逆父母,有智慧的應對父母.

三:從容自在,廣結善緣,閉門造車不行,無論什麼樣的修行方式,都要有同道才好,善待朋友.

四:明悟自我,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道教的少私寡慾不是讓人斷絕慾望,而是明確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此身逍遙得自在,便是紅塵陸地仙.

五:坦然前行,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承擔自己的時代責任,如同黃帝開啟了華夏文明、老子留下了道德經、張良得到了黃石公的傳書、祖沖之算出了圓周率、李白寫了詩篇、孫思邈活了140歲、秦檜陷害了岳飛、奧特曼打了小怪獸。

六:用自己的一生去踐行、修行、感悟,在自己的時代發揮應有的責任。

七:死亡,蓋棺論定,讓其他人與時間評判。

歲月沉澱後,世人會對你的善惡進行評判,或許需要300年,或許需要五百年,我相信三五百年後,當代有些人還會被歷史與人心牢牢記憶,下面給大家個時間表:

1.100歲,你的照片還沒被掛在牆上,你是個成功人士。

2.150歲,你的照片被掛在了牆上,你是個成功人士。

3.300歲,你的照片還被掛在牆上,你是個偉人.

4.500歲,你從照片上走下來,有了自己的塑像,你是聖賢。

5.1000歲,你的塑像旁跪滿崇敬你的人,你就是神仙。

6.5000歲,你的塑像旁仍跪滿崇敬你的人,你就是無上大神,參照炎黃二帝。

所以,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修仙先做人,成仙先死亡,人心來評鑑,歷史做裁判。

東方修仙界有個傳說,潛入道門的魑魅魍魎畏懼他的存在,甚至不敢稱呼他的名字,只敢唯唯諾諾的稱呼he、that man、姓梁的、梁大師,如同西方魔法師畏懼伏地魔一樣,只不過這次他代表了萌之正能量。放下一切偏見,不迷信不偏激、愛科學愛家人、明智明心的面對道教信仰吧,讓妖魔繼續畏懼我們的名。


全真道士梁興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上述這段話源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是我很喜歡的一段話,讀高中時,曾將其寫在筆記本的扉頁。

“死而不亡者壽。”這句子不難理解,死,人之所終為死。而亡(亾)本意是人之出走,亦引申作死亡。如按此解釋,句子是個省略句,全句應是:“(人)死而(道)不亡者壽。”意思是:身雖死但其道還存在世上者,才是長壽。



“亡”字在先秦時,還有一種用法就是通假“忘”字。這諸子文集中,可找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如:

聖人之法死亡親,為天下也。厚親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於足,而亡其富之涯乎。(《韓非子·說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國之社稷,而不率吾眾也。(《淮南子》)

那“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亡”字也可依通假“忘”字作解釋,即解作:人死後,別人不會將其忘記,這就是長壽了。其實,兩種解釋的意思也差不了多少。


筱靜隨筆


先說答案

“死而不亡者壽”,說的是這樣一個長生之道:

一個生命體,結構內部的“細胞”一茬一茬的出生了,一茬一茬的消亡了,只要這些“細胞”能夠生生不息,理論上,這個生命體就不會消亡。



所謂的死,指的是“細胞”尺度上的消亡;

所謂的亡,指的是“細胞”的集合——生命體的消亡。

生命體的消亡,意味著“細胞”失去了傳承獨特的遺傳基因的結構,“細胞”無從生死,生命自此消散。



長生久視之道

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認為,萬物根源於道,由天地孕育而生,在基本結構上是同構的,道理上則是一樣的。

《道德經》中所說的長生之道,也同樣適用於人、家、國、天下。

長生之道的原理是這樣的:

人的壽命,家族的壽命,國家的壽命,天下的壽命,取決於他們的道,取決於他們的德。

道是無窮無盡的,它們的根如果深植於大道之中,那麼理論上,能做到這樣的人,這樣的家族,這樣的國家和這樣的天下,它們的德就是永久足全的。

德永久足全,那麼形就會是全的,形全,則精全神全。不自生而長生,方可以長久,方能死而不亡。



得道者,卻老而全形,是講先“長生久視”,後“死而不亡”,“死而不亡”是得道後的一個自然而然的後果。

道是不死的,是永生的,永恆的。

對於個人來說,人作為天地這個大生命的細胞,卻可以比我們身體中的細胞們做的更多。

如果人能夠見獨守一,那麼就可以同於大道,與道同者,則可以永恆。

這就是“死而不亡者壽”的道理。


平凡2850


“死而不亡者壽”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三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雖死了,但他的功績、思想、精神永存。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原文如下: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通釋如下:

能體察別人的人睿智,能認識自己的人開明;能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能戰勝自我的人堅強;知道滿足的人富有,努力奮鬥的人有志向;不失去自己根本的人才能長久安身立命,身死而精神沒有消亡的人才算長壽。

全章闡釋知人與自知、勝人與自勝、知足與奮鬥、長久和長壽的道理。分別用一句話回答了什麼是睿智、什麼是開明,什麼是有力、什麼是剛強,什麼是富足、什麼是有志,什麼人算長久,什麼人算長壽的問題。

體察別人的人睿智,認識自己的人開明,談的是知人與自知。

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己的人堅強,談的是勝人與自勝。

知道滿足的人富有,努力奮鬥的人有志向,談的是知足和為豐足而奮鬥。

貧富不單單取決於物質的多寡,而一定程度取決於人的主觀是否知足。強行,為豐足而不懈努力。“強行者”是與“知足者”對應的概念,系不知足而努力奮鬥者——當然,“強行者”區別於“人心不足蛇吞象”者。“強行者有志”是針對“不知足而言的”。老子雖然承認其“有志”,但不主張效仿,因為它與“無為”相矛盾。王弼的“勤能行之,其志必獲”言過矣。

不脫離安身立命根基的人才長久,形體消散而精神長存的人才算長壽,談的是久、壽之道。

“不失其所”的“所”只是一種借代,實指賴以生存的依託之基,是人的立身之本。“不失其所”,即能守其宅、能守其業、能守其本、能堅持原則操守。守住其所,可保長安,故久。今天還有“靠本事吃飯”的話,不失去自己的“本事”就是“不失其所”。這個“本事”就是安身立命的資本。有些人不能生存,就是沒有找到“其所”。要做到“不失其所”,就要掌握生存能力,適應生存環境,給自己找到能永久存身之所。

“死而不亡”之“死”,只是形體死亡;“不亡”,是精神永存,也叫“不朽”。人雖死,但其精神、美德、功績、著述永存,故壽。

談到“不朽”,我想到了《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魯國下卿叔孫豹出使晉國與範宣子談什麼是“不朽”的一段記錄:

魯襄公二十四年春天,叔孫豹出使去晉國,範宣子迎接他,向他詢問,說:“古人有這樣的話說‘死了不朽’,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叔孫豹沒有回答。範宣子說:“從前匄的祖先,從虞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龍氏,在商朝是豕韋氏,在周朝是唐杜氏,晉國主持中原盟會時是範氏,‘不朽’說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叔孫豹說:“據我聽到的,這叫‘世代享有俸祿’,不是‘不朽’。魯國過去有位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後,他的言論留在世上,‘不朽’說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我聽說,人死了後,最好的是留下高尚的德行,其次是留下卓越的功績,再次是留下精典的言論,即使久遠也不被遺忘——這才叫‘不朽’。至於讓姓氏得以傳承,來守住祖宗的廟宇,世代不斷絕祭祀,沒有哪個國家不是這樣的。使世代延續做高官,不能叫‘不朽’。”

古往今來死而不亡的“不朽”之人眾矣,但不決定於一個人在世時有多麼大的官位,有多少財富,而在於他是否立德、立功、立言。堯、舜當屬立德一類,治水的大禹當屬立功一類,老子、孔子當屬立言一類。其實立德、立功、立言往往是兼容的,如孔子。可見,能達到“死而不亡”境界的,沒有一個不有所作為的,如果在“無為”狀態下,必然是湮沒無聞,連“長生久視”都做不到,更不要說“久壽”了。

本章的“勝人者”“強行者”,並不是老子所讚賞的,所以他說“勝人者有力”。只是“有力”而已,這是客觀的評價,並不是鼓勵效仿,因為按老子的觀點,“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二十三章);而且老子主張不爭,“不爭而善勝”(第八十一章)才是道之本。老子主張順應道,順應自然,不要與自然抗爭,他的“強行者”應該是努力者,是朝著可以通過努力而實現目標不懈前行者。“勝人”是與“自勝”比較的概念,都是以“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第七十八章)為原則的。“強行”是與“知足”比較的概念,因為不知足,所以要努力,進而達到“知足”;強行是努力做,並不是逆天、逆道、逆自然而為。


陳廣逵


這是一篇 檄文,專為討伐全真道士梁興揚所作。

梁興揚是誰?我不認識。他為人如何?我不清楚。但他胡說八道、誤導大眾,作為一個普通看客我覺得有責任讓他閉嘴。

老子講:“死而不亡則壽”,他竟解釋為人要想成神仙,必須先死亡、捨棄肉身,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

老子這句話與成神仙有嘛關係?“死而不亡則壽”,老子只是想闡明這樣一個觀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卻能夠永遠存活在人們的心中這樣一個道理。姓梁的卻用宗教迷信來誤導大眾,看你的頭銜還是什麼某某道教秘書長,就你這神叨叨地思想能給大眾帶來什麼正能量的東西呢?無論道教、佛教,無論傳教、算卦,一個根本的宗旨八個字:“指點迷津、導人向善!”什麼神呀、鬼呀、死後能做神仙啊,你這不是害人嗎?萬一讓痴迷之人誤入歧途,那你不就成了害人的妖道了嗎?

看到你文章下面很多清醒的人罵你,我放心了。國人對你們這種騙子還是有一定的認知的,對此我欣慰了不少。無論出於什麼目的,我奉勸梁興揚,你不要胡作非為!


歐陽大拙


老子曰 物壯則老 謂之不道 不道則亡 此之謂離道也。

所以這裡。死和亡有區別

“死”是個名詞,就是生命應該結束的時間。

“亡”是一個狀態,即生命真正結束

死,天限之數,就是天給的壽命。什麼意思呢。就是天給的材力盡了,所以神離形骸,生命終結。應該結束的時間是什麼意思呢。就比如食品,它有個保質期,過了保質期就壞掉了。

亡,就是我們快於心欲之用或者知足之足,使天限的壽命縮短或延長。所以說聖人為腹不為目”嘛

比如女孩子七歲更牙,二七第一次月事…男子八歲更牙…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之後就沒了生育能力,這就是天數。

但是也有過了七七 八八還能生育的人,這樣的人謂之有道。也有七七 八八之前就沒了生育能力的人,這叫離道。

所以我理解的是:到了生命應該終結的時間,卻還活著。說明這個人有道,有道的人便可以長壽。

至於道是什麼。老子說 道乃強名。他也不明白。

道生一,這個一便是太極,太極動則生陽,靜則生陰。所以一生二,二便是陰陽。。


哇嗒西哇它


”死而不亡者,壽。”我的理解是:作為生命性的人誰都無法逃脫生死存亡的自然法則,人都會死的而其在世期間創造和建立起來文化卻不會隨著人的生命消亡而消亡會以傳世的方式保持不忘者稱之為”壽”!就用道德經中的論述註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子孫祭祀不絕。大意是說善於建立和創造出基業者和善於維護與保護基業不斷努力奮進者即便是人已經死了而子孫後代都會不斷地祭祀ta而不會被遺忘的!其中的原因是子孫後代持續地享受著善建者和善抱者建立的基業產生的利益!而”死而不亡者,壽。”指的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文化”後世子孫後代在不斷使用中就猶如那個文化創造者還繼續活著在一樣延續著生命活力故為壽命長者。絕不是具有物質性的生命不死而是具有物質性的生命死亡了其思想構成的思維方式與思維方法具有的實踐使用價值依然還會再後人的傳承與使用中活著!其根本原因就是:子孫後代都能從使用中獲得利益故能世世代代地相傳下去之故。……思維方式與思維方法體系的使用價值!


公議



死和亡不同,有什麼不同?

這要從“人”字說起。





甲骨文中,人和匕是左右對稱的鏡像字。

人和匕表示人的生命力上升和下降的兩個過程。

最常見的以“匕”字為部首的字:老,死


“人”是個向左面屈身站立的側身照;

“匕”是向右面屈體站立的側身照;

人的生命力達到最高時為“大”,是個正面直立的人。

天字的甲骨文是大字上面加個圓圈,是個背面直立的人。


這四個字對應人的一生四個不同的階段或里程碑。

人的生命來自天,最終又歸於天,循環反覆,如同春夏秋冬。





死和亡是不同的,

死是指命沒了,

亡指的是形體的消滅,如埋到土裡。


老子這句話:死而不亡者壽。

說的就是這個。

死是命沒了,或者說命要歸天了,從死到亡是歸天的過程,從亡到生是投胎重生的過程。

死與亡之間是屍體狀態,人還在,只是魂沒了。


死屍穿的衣服就叫壽衣。


壽和命其實不同。

命往往指向壽命的開始,壽指向壽命的結束。


命對天而言,壽對地而言。

命在氣而言,壽在質而言。

命在心而言,壽在身而言。

命是公的,壽是私的。





壽字的篆體中有三個要素:老(省略匕),己匚匚,口。

最核心的部件是“己”。

己和意是一對。

己和意是思主體。意對己說是記,己對意說是憶。

意對君,己對臣;君對天,臣對地。


不妥當的打個比喻,“壽”就是離開母體的私體。

籌,疇,濤


籌=竹+壽;竹子砍了做成竹片就是籌;

疇=田+壽;疇本義指已治理的田;

濤=水+壽;離開母體的水。


迷途中的玖伍貳柒


所謂“死而不亡者壽”,就是生命雖然終結,精神後世永存者,萬歲!

比如老子

老子西行,不知所終。但是,一部《道德經》積中華文化之大成,窺透大自然之規律、人性之奧秘。後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諸如儒法墨等等,無不生髮自《道德經》。

西方哲學在此確實發達。但是,對《道德經》的“離世界真相差一張紙”的評價,以及《聖經》之外,首推《道德經》,都彰顯了老子的偉大。

比如商鞅

以叛國論罪,車裂其屍。但是,商鞅變法給中華民族種下了法治的基因,讓我們今天的依法治國有根基,有來源,有思想傳統。21世紀的今天,認真的去閱讀“睡地虎竹簡”,我們依然只有驚歎和崇拜秦律所蘊涵的智慧和思辯。

若非有商鞅,我們的依法治國就只能是坦克第二,模仿、抄襲,亦步亦趨的跟在洋人的屁股後面。

比如秦始皇

死於沙丘,臭魚掩屍臭。但是,箬沒有秦始皇,中國何時能統一,最終能不能統一都是未知數。中央集權郡縣制,現代的我們還在用。統一文字,讓中華文明,中華文化,既有民族特色又又相互尊重,相互認同。

想否認秦始皇嘛?真有種,就別用統一的方塊字,大篆才是你的“自由”。真有種,燒了你的身份證,因為它原名叫照身貼,發明於秦國秦朝。

比如毛澤東

1976年是舉國哀痛的一年,率領中國人站起來的領頭人,離開了我們。

但是,他留下了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留下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留給我們的,是兩彈一星。是義務教育和讀書識字的中國人。是農村合作醫療和身體健康的中國人。

是站立起來,平視世界,獨立自主的中國人。

這,就是思想不朽,精神永壽!


滄桑短笛


我們知道,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窮其一生都在研究探索宇宙自然的本源與現實,也就是我們這個現實的宇宙自然從何而來?最終發展的結局會如何?在洋洋灑灑五千言《道德經》中,老子提出了“無"和“有"這一本源和現實的科學哲學概念,並斷言:無中生有,有歸於無的結論!

道是宇宙自然之道,是無與有的總括。無是無限無極無形的道的本源,是宇宙自然的基始。有是有限有形的現實宇宙自然。

在老子看來,現實的日月星辰自然來源於無限無極無形的虛空,也就是無中生有,最終的發展結果又迴歸於虛空!虛空無所不在,無處不有,覆天載地,總括八極,是天地萬物之根,綿綿若存!當然也是萬物之一人類的精神所在,生命之根!明白了老子的無有之道的本質,我們就會明白老子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道德經》三十三章最後兩句話: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既然無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也是人類的精神所在,生命之根,那“所者"無疑就是道之本源生命之根了。有了生命之根深蒂固,不失其所者當然能長生久視了!其方式就是老子倡導的:致虛守靜,歸根覆命之法了!生命可以延續長久,但老子同樣認為,有限有形的生理的肉體終歸虛空塵埃,只有屬於道之本源的精神永恆,永不消亡!

老子不滅的宇宙自然之道精神,已化作萬古流芳的《道德經》恆亙於今,帶給現在人們思想認識諸多啟迪,必將永遠流傳於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