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田滄海話汾陽「文史篇(下)」

桑田滄海話汾陽「文史篇(下)」

作者/山西馮恩啟

形體闊大的呂梁山,南北綿延800多里,東西橫亙200餘里。重巒疊嶂,奇峰競秀,峭壁林立,河川眾多。險關要衝鎖陰東西,古城古鎮隱逸其間。

兵家建營築城池,勇士揮刀闖關山。一曲曲英雄的讚歌在這裡,高唱;一首首扭轉乾坤的史劇在這裡,上演。誰佔據了呂梁,誰就能扼控陝甘寧蒙,誰擁有呂梁,誰就可揮馬晉冀魯豫。

呂梁是古代草原遊牧民族和華夏農耕文明的交匯地。呂梁歷來是東進西出的戰略要地,圖謀天下的大本營。縱觀華夏幾千年的文明史,無不與呂梁相關。呂梁是黃河文明與汾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呂梁抱懷著汾陽,汾陽緊挽著呂梁。世世代代,不離不棄,榮辱與共,從蠻古走向盛今。

汾陽地處呂梁中東部地區,把呂梁文化和汾川文化挽在懷中,孕育了獨特的汾陽文化。讓世人無不驚歎。我們從遍佈汾陽境內眾多的城堡和莊園可以看出它昔日的輝煌與壯闊,儘管發生在這些城堡和莊園裡的故事我們不得而知。面對那些塌牆斷壁,碎磚破瓦,古墳殘存,我們可放飛自己的想象,去追尋先人們在血與火中奔走的足跡,悲風淚雨中苦苦掙扎的生活情景。

歷史很多時候超乎想象,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漢武帝勵精圖治多少年,才積蓄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他任用衛青、霍去病等,把兇猛的匈奴趕到了漠北,擁有了水草豐美的寧夏、內蒙河套地區。漢武帝為了防止匈奴南下,在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分上郡北部設置了西河郡。治所在平定縣(今鄂爾多斯東南),置縣36個。但匈奴族從未放棄對漢朝北方邊境的侵擾與掠奪。到東漢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強大起來的匈奴單于句龍王車紐,東引烏桓、西收羌戎及中北亞諸胡數萬人反叛東漢。可虛弱的東漢卻無力對抗,於是,東漢北地的並、涼、幽、冀四洲被佔領。得勝的匈奴,便把西河郡向南遷徙至晉西離石境內。美稷城也遷徙至茲氏縣(古汾州府西北)境內。於此同時,南匈奴王庭也遷徙到離石境內,築左國城(今房山縣南村)一帶。(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劉姓匈奴從此在晉陝黃河兩岸,呂梁大山之間,廣闊的土地有了自己的根據地。這些遷徙進來的遊牧諸胡(主要有匈奴、鮮卑、羯、羌、氐)原始、落後、野蠻、殘暴,毫無人性可言。對漢朝形成了長期的嚴重威脅。汾陽處於呂梁諸胡東進汾川的軍事之地,在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

歷史真的就像演戲,看似應該這樣發展,卻偏偏出人意料的那樣出現。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東漢無力平叛,匈奴羌渠單于派其子於扶羅援助東漢平叛。羌渠單于被殺後,於扶羅接單于位。於扶羅趁董卓亂朝之際,出兵劫掠了太原、河東。於扶羅死後,其弟呼廚泉繼位。並任命於扶羅之子劉豹為左賢王。劉豹就是成漢的第一個皇帝劉淵的父親。

公元216年,建安21年秋,曹操趁呼廚泉單于拜見之際,扣押了呼廚泉單于,並把進入內地的匈奴分為劃分為五部,分別派人監管,並封劉豹為左部帥,統領匈奴五部帥。“左部居太原茲氏(今汾陽),右部居祁(今祁縣),南部居蒲子(今隰縣),北部居新興(今忻縣),中部居大陵(今文水)。劉氏匈奴雖分居五部,然皆居於晉陽汾澗之濱”(《晉書 ·劉元海載紀》)。”也就是說,當時五部匈奴遍佈山西先進農耕文明的中心地帶。由於,匈奴以遊牧為生,好多農田被毀壞而成草地。以種地為生的大量漢人無法生存而被迫南遷。造成了十室九空的局面。

西晉末年,劉淵趁“八王之亂”(291一306)之際,於公元304年,在左國城(今房山縣南村)稱王,建立漢國。這也是中華歷史上最為黑暗“五胡亂華”的開始。劉淵以呂梁大山為堅固的根據地,出兵汾川,南征北戰,相繼佔領了汾河沿岸的所有城鎮。《汾州府志》記載:劉淵遣將喬嵩攻西河。在府城東北十五里處築八門城。因城的形狀像個羅盤,因此,俗叫羅城。在介休西北十八里有板橋城。《方輿紀要》記:“板橋城在縣西北十八里。……其城阻水,以板橋為渡,因名。”《郡國志》記:“劉淵擊劉琨於此”。劉琨時為幷州刺史。聞雞起舞說的就是祖逖和劉琨年輕時,聽到雞叫就起來讀書和練舞的故事。

公元318年,劉淵的養子劉耀登帝位,改國號為成。因而歷史上把漢、成合為成漢。從304年到北魏439年統一北方,135年裡,華北地區,戰火不斷,王朝更替頻繁,先後建國十六。歷史稱為“五胡十六國”。真可謂“亂紛紛,你方唱吧,我登場,我登場,轉眼又滅亡。”的混亂局面。人民飽受了戰亂之苦。

公元439年,鮮卑統一了華北,建北魏。華北地區才逐步安定繁榮起來。北魏為防止離石諸胡進入汾川之地,派兵鎮守汾陽。北齊時為防止呂梁山雜胡的叛亂,多次派兵鎮壓,剿滅。北齊賀魯將軍在汾陽峪道河馬刨神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北齊為防止呂梁諸胡的侵擾,在呂梁山修築了南之黃櫨嶺,北至朔州的四百里長城。另外,在汾孝境內的呂梁山區,築有南廣城、北廣城、南偏城、北偏城、張家堡,六壁(六個城堡)等多個城堡,來扼控離石雜胡的東進。汾陽杏花村釀製的汾清酒,在得到北齊武成帝高湛(公元534一公元565)讚美,從此,杏花村汾清酒,走進了皇家宮殿,名揚四海。

隋文帝楊堅平南滅北,結束了南北分裂。華夏重新歸為一統。楊堅於公元581稱建立隋朝。在外流亡了幾百年的漢民族,重新回到自己的故地,開墾荒地,種植莊稼,建造家園。僅僅幾年時間,山西汾川之地,重又呈現出繁榮景象。隋煬帝楊廣北巡,被汾川盛景迷住了。於是在汾陽古文湖東北岸,文水和汾河交匯處建造了豪華的汾水行宮。汾水行宮,巍峨壯觀,極盡奢華,臨水依州,氣勢磅礴,是汾陽古代八景之一,後人多寫詩吟詠。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從太原起兵反隋,路經汾陽之地,受到了汾陽人民的熱情款待。獻西河城,送美酒好肉,犒賞三軍將士。因此,李淵高興之餘,賜駐紮過的地方為普惠村(今汾陽城東南20裡)。隨著大唐盛世的到來,汾陽之地,成了幷州路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商貿的重要之地。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力挽狂瀾,拯救了大唐社稷。於是被封汾陽王。讓郭子儀來鎮守、建設、發展汾陽。可見,汾陽在當時李家唐室的心中有多重要。郭子儀在汾陽城建王府,遷子孫來汾陽居住、繁衍、生息。汾陽愛子村就是郭曖的食邑地。近年來,汾陽為了傳播郭氏文化,開發建成了汾陽王酒廠,又在汾陽文湖景區修建了汾陽王府。汾陽郭氏文化像一道亮麗的景象,把汾陽推向海外,展示輝煌;把遊子請回了家,尋根認祖。

安史之亂後,唐朝逐步走向衰落。大唐朝政一直被太監把持。雄才大略的郭子儀,多次被罷免,又在多次危機時被啟用。汾陽作為郭子儀的封地,理應藉助皇家權威好好的建設。但唐室控制外將的勢力政策,使得汾陽在唐朝時無太多的輝煌。從公元907五代開始,一直到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的三百多年裡,汾州古城在戰火中千瘡百孔,破爛不堪。汾陽王府也隨之消亡。為此,在元至正12年(即公元1352年),汾州修築了周長4522米,高10多米的土城牆。

十幾年後,元蒙亡國,退回蒙古草原。汾州回到了大明朝的懷抱。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和他子孫們,一直採用“高築牆,廣積糧”的策略。不僅修築了萬里長城,而且對全國的各個府、州、縣城進行改造修築。汾州古城在這個大背景下,古城的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公元1569年,明隆慶三年,對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在原來的基礎上增高加厚並首次包磚。當時修復的汾州府城牆為:下底寬14米,高16米,上底寬六米,周長4522米。城門上修有雄偉的城門樓。“東門名曰‘景和’;樓額‘汾水環流’;南門名曰‘來薰’;樓額‘秦晉通衢’;西門名曰‘寧靜’,樓額‘盤峰聳翠’,北門名曰‘永泰’,樓額‘鎖鑰雄鎮’。”城牆四個角各有一個角樓。城外有四關,城內有府、州、縣三級衙門,東西兩大王府的恢弘景象。

從一個四關拱衛,氣魄恢弘的汾州府“五朵蓮花城”的整體佈局以及門名和樓額來看,汾陽古城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寧靜安泰的佛道兼容的文化理念。而從東鄰的平遙古城來看,平遙古城是一個“龜城”。城牆上有垛口三千個,象徵孔子的三千門徒,敵樓72個,喻示孔子有七十二個賢人。平遙古城體現了一種儒道合一的文化理念。

汾陽唐朝王府文化和明朝王府文化,互相滲透,交融匯合,在汾陽大地上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對汾陽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以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節日、祭祀,紅事,白事,兒女婚假,為人處世,工作作風,性格思想等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汾陽人好面子,重義,大氣,崇尚時尚,往往是精神追求大於物質追求。因而,很多舊的東西,被汾陽人像扔垃圾一樣丟掉了。平遙人重利,求實,守舊觀念重,常常是物質追求大於精神追求。因而,好多舊的東西,被平遙人當寶貝保存下來了。

當平遙在修補古城的時候,我們汾陽在大規模推到古城進行新城建設。當修補好的平遙古城,走向世界的時候,我們有著四千年釀酒歷史的杏花村汾酒,卻在世人的質疑中,指出杜牧詩“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不在汾陽。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清香型白酒汾酒,不該在汾陽杏花村釀製。

生態保存完好的蒼兒會,面積345平方公里,汾陽現在面積的三分之一,原屬汾陽,後這塊爭議了多年的地方被文水爭取,最後,這片生態保存完好的地方,文水縣開發成了生態旅遊景區,在國際上大力宣傳,文水有多美。我在這裡不主要說,蒼兒會歸屬那個區劃。汾陽大體就有這樣的一種心理,汾陽太博大了,丟一些東西,無所謂。“自大心理”在汾陽人的腦海裡,一直佔據著主要位置。

近年來,弘揚傳統文化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利用傳統文化開發、建設旅遊業的形勢一片大好。汾陽市委、市政府也把保護、開發傳統文化旅遊業放到了重要位置。汾陽的好多有識志士捐款集資,極盡全力去開發文化建設。汾陽文化人也奔走呼號,寫詩論文,提建議,獻計獻策。我相信,在轉型產業結構,振興汾陽經濟的艱難歷程上,汾陽一定會建設的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