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杰微纤IPO槽点多,毛利率下降7成收入靠迪卡侬

聚杰微纤IPO槽点多,毛利率下降7成收入靠迪卡侬

90后董事长、7成收入靠大客户、毛利率下降……江苏聚杰微纤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聚杰微纤)携众多符号踏上了IPO征途。

仲鸿天,1993年3月出生,2016年1月大学毕业,2017年4月,担任聚杰微纤董事长,2017年9月,带领公司接受上市辅导,2018年6月22日,报送招股书。

前董事长病逝

01

如果成功,A股将迎来最年轻的董事长。促成这一切的前因是,2016年10月23日,前聚杰微纤实控人仲柏俭因病去世,陆玉珍(仲柏检配偶)、仲鸿天(仲柏俭之子)继承聚杰投资(聚杰微纤第一股东,占68.81%的股份)股东身份,占股比例分别为42.5%、24.8%(其他的聚杰投资股份设立之初即由仲柏俭女儿仲湘聚持有),且仲柏俭直接持有的聚杰微纤15.578%的股份分别由陆玉珍、仲鸿天各获得7.79%。

公开资料显示,聚杰微纤欲登陆创业板,公开发行不超过2478万股。公司专注于超细复合纤维面料及制成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业务,系全国最早从事超细纤维材料加工、应用的企业之一。

聚杰微纤招股书数据显示,2015—2017年(下总称为报告期),聚杰微纤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16亿元、4.22亿元、4.33亿元,实现净利润6651.96万元、7703.31万元、7059.48万元。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该公司营收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净利更是在2017年出现下降,其2017年扣非后的净利润较净利润下降的幅度更大。

面对这样的境地,其实原因很简单。聚杰微纤是一家制作运动巾、浴袍、沙发套、运动服等成品和面料的企业,行业门槛不高,同业竞争激烈。

据了解,2000年5月,聚杰微纤由仲柏俭、俞剑华、钱伟林出资设立,其中俞剑华、钱伟林的出资额实为仲柏检所支付,二人为名义股东,且俞剑华、钱伟林代持的30%的股权已于2011年9月份分别转让给仲柏俭、仲湘聚(仲柏检女儿)。

本次发行前,聚杰微纤的实际控制人为仲鸿天家族,该家族直接及间接控制公司86.02%股权。其中,仲鸿天共持有公司24.37%股份,陆玉珍(仲鸿天之母)共持有36.55%股份,仲湘聚(仲鸿天之姐)共持有25.1%股份。

另外,2017年6月,聚杰微纤新增3名股东,分别是祥禾涌安、王明寰、金浦投资,且上述三位股东分别签署了《增资协议》及《增资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中部分条款带有对赌性质。

虽然招股说明书显示上述对赌协议自聚杰微纤向证监会递交申报材料之日起,自动终止。

大客户“依赖度”高

02

招股书显示,聚杰微纤2015年-2017年的前五大客户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3591.89万元、29714.64万元、32474.1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56.71%、70.47%、76.13%,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聚杰微纤前五大客户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客户迪卡侬产生的营业收入越来越多。

目前,迪卡侬在全球正处于高速扩张阶段。2018年2月,迪卡侬发布2017年财报,数据显示,其2017年零售营业额达到110亿欧元,同比增长11%,目前其已在全世界近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共1352家实体商场,仅2017年就在全球范围内开设185家新店。

从迪卡侬最新宣布的中国市场业绩来看,2017年该公司在中国零售营业额达到105亿元人民币,2017全年新开门店52家。目前,迪卡侬在中国约100个城市拥有共267家实体商场,同时,电商业务已覆盖全国近400个城市。

数据显示,聚杰微纤2015年-2017年对迪卡侬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9507.93万元、25776.49万元、30705.11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6.89%、61.13%、70.85%,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除此之外,仲鸿天实际控制的多家公司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2017年度,江西聚杰医药有限公司净利润亏损119.86万元,吉安聚杰医药有限公司净利润亏损5.14万元,永新县香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净利润亏损24.20万元,吉安市仲柏生态林业有限公司净利润亏损20.88万元,吉安聚杰种苗有限公司净利润亏损18.92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聚杰微纤虽然营业收入在增长,但其期间费用却在降低。

数据显示,聚杰微纤2015年-2017年的期间费用分别为5721.47万元、6402.53万元5211.06万元,其中聚杰微纤2017年的期间费用较2016年下降了18.61%。

正常情况下,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一直上升,其期间费用大多数情况也是处于上升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得而知。

此外,聚杰微纤的第二大产品产生的销售收入持续下降。数据显示,聚杰微纤2015年-2017年超细纤维仿皮面料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6520.27万元、12700.9万元、8966.12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39.77%、30.15%、20.73%,为其第二大产品。

(部分内容来自IPO日报、投资时报、华夏时报、中国网财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