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傑微纖IPO槽點多,毛利率下降7成收入靠迪卡儂

聚傑微纖IPO槽點多,毛利率下降7成收入靠迪卡儂

90後董事長、7成收入靠大客戶、毛利率下降……江蘇聚傑微纖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聚傑微纖)攜眾多符號踏上了IPO征途。

仲鴻天,1993年3月出生,2016年1月大學畢業,2017年4月,擔任聚傑微纖董事長,2017年9月,帶領公司接受上市輔導,2018年6月22日,報送招股書。

前董事長病逝

01

如果成功,A股將迎來最年輕的董事長。促成這一切的前因是,2016年10月23日,前聚傑微纖實控人仲柏儉因病去世,陸玉珍(仲柏檢配偶)、仲鴻天(仲柏儉之子)繼承聚傑投資(聚傑微纖第一股東,佔68.81%的股份)股東身份,佔股比例分別為42.5%、24.8%(其他的聚傑投資股份設立之初即由仲柏儉女兒仲湘聚持有),且仲柏儉直接持有的聚傑微纖15.578%的股份分別由陸玉珍、仲鴻天各獲得7.79%。

公開資料顯示,聚傑微纖欲登陸創業板,公開發行不超過2478萬股。公司專注於超細複合纖維面料及製成品的研發、生產、銷售業務,系全國最早從事超細纖維材料加工、應用的企業之一。

聚傑微纖招股書數據顯示,2015—2017年(下總稱為報告期),聚傑微纖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16億元、4.22億元、4.33億元,實現淨利潤6651.96萬元、7703.31萬元、7059.48萬元。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該公司營收增長速度已經放緩,淨利更是在2017年出現下降,其2017年扣非後的淨利潤較淨利潤下降的幅度更大。

面對這樣的境地,其實原因很簡單。聚傑微纖是一家制作運動巾、浴袍、沙發套、運動服等成品和麵料的企業,行業門檻不高,同業競爭激烈。

據瞭解,2000年5月,聚傑微纖由仲柏儉、俞劍華、錢偉林出資設立,其中俞劍華、錢偉林的出資額實為仲柏檢所支付,二人為名義股東,且俞劍華、錢偉林代持的30%的股權已於2011年9月份分別轉讓給仲柏儉、仲湘聚(仲柏檢女兒)。

本次發行前,聚傑微纖的實際控制人為仲鴻天家族,該家族直接及間接控制公司86.02%股權。其中,仲鴻天共持有公司24.37%股份,陸玉珍(仲鴻天之母)共持有36.55%股份,仲湘聚(仲鴻天之姐)共持有25.1%股份。

另外,2017年6月,聚傑微纖新增3名股東,分別是祥禾湧安、王明寰、金浦投資,且上述三位股東分別簽署了《增資協議》及《增資補充協議》,補充協議中部分條款帶有對賭性質。

雖然招股說明書顯示上述對賭協議自聚傑微纖向證監會遞交申報材料之日起,自動終止。

大客戶“依賴度”高

02

招股書顯示,聚傑微纖2015年-2017年的前五大客戶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3591.89萬元、29714.64萬元、32474.1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56.71%、70.47%、76.13%,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

聚傑微纖前五大客戶佔營業收入的比重越來越高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客戶迪卡儂產生的營業收入越來越多。

目前,迪卡儂在全球正處於高速擴張階段。2018年2月,迪卡儂發佈2017年財報,數據顯示,其2017年零售營業額達到110億歐元,同比增長11%,目前其已在全世界近4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共1352家實體商場,僅2017年就在全球範圍內開設185家新店。

從迪卡儂最新宣佈的中國市場業績來看,2017年該公司在中國零售營業額達到105億元人民幣,2017全年新開門店52家。目前,迪卡儂在中國約100個城市擁有共267家實體商場,同時,電商業務已覆蓋全國近400個城市。

數據顯示,聚傑微纖2015年-2017年對迪卡儂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9507.93萬元、25776.49萬元、30705.11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46.89%、61.13%、70.85%,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

除此之外,仲鴻天實際控制的多家公司的經營情況並不樂觀。2017年度,江西聚傑醫藥有限公司淨利潤虧損119.86萬元,吉安聚傑醫藥有限公司淨利潤虧損5.14萬元,永新縣香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淨利潤虧損24.20萬元,吉安市仲柏生態林業有限公司淨利潤虧損20.88萬元,吉安聚傑種苗有限公司淨利潤虧損18.92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聚傑微纖雖然營業收入在增長,但其期間費用卻在降低。

數據顯示,聚傑微纖2015年-2017年的期間費用分別為5721.47萬元、6402.53萬元5211.06萬元,其中聚傑微纖2017年的期間費用較2016年下降了18.61%。

正常情況下,如果企業的營業收入一直上升,其期間費用大多數情況也是處於上升狀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得而知。

此外,聚傑微纖的第二大產品產生的銷售收入持續下降。數據顯示,聚傑微纖2015年-2017年超細纖維仿皮面料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6520.27萬元、12700.9萬元、8966.12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39.77%、30.15%、20.73%,為其第二大產品。

(部分內容來自IPO日報、投資時報、華夏時報、中國網財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