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筆記:坐在陌生城市的街角上

煙臺筆記:坐在陌生城市的街角上

梁東方

在煙臺,毓璜頂是一個“顯詞”,是一個經常被本地人熟練地提及的名字。不管是毓璜頂公園還是毓璜頂醫院,毓璜頂已經從一個地名演化成了一個人們耳熟能詳不言而喻的地域座標。

我因為吃飯紮了魚刺而跑到一家就近的醫院,醫院正在下班向外走的前臺值班員熱情地告訴我應該去“出家”(實際上是初家)醫院,或者是去“玉皇頂”分院。由此我第一次聽到了這個名字,而且寫法並非通常的玉皇頂,而是獨一無二的毓璜頂。

在輾轉數家醫院,排隊耗時數小時而醫生只用不到半分鐘就拔掉魚刺以後,重新有了遊覽的心情,便坐上公交車直接到了毓璜頂公園。果然是一處顯赫的存在,當然這是我努力還原過去的視角才得出的結論;在如今的高樓大廈之間,這座原來的山頂不僅已經不再是一個制高點,而且從天際線的視角上看來也已經有了被淹沒之虞。

毓璜頂公園是步行時代里人們心中的高山,它被稱為小蓬萊,是因為系海邊之小山,中間隔著並不寬闊的城區,正好形成山海之間的棲居的人們的視野仰望與日常向往之地。

煙臺筆記:坐在陌生城市的街角上

現在這裡是免費的公園,環繞小山的山麓平臺上有大樹濃陰,有仿古小院,小院裡有非常稀罕的木梨:在像是丁香一樣的叢生的灌木枝條上,結著一個個碩大的像是芒果的梨。

不過要想去旁邊的山頂,去小蓬萊看一看,就要買門票了。那是本公園最核心的景緻,站到那裡才能越過茂密的樹頂去望海,望海與山之間的曾經的煙臺城。在盛夏的烈日下,灼熱也是灼熱,不過與內地不同的是,只要有陰涼,就會有陣陣涼爽的風。

好像那些風不是從海上吹來的,而是就藏在每一片陰涼裡的;因為沒有陰涼就沒有風,有陰涼就有風。這是煙臺的夏天最可愛的地方,是從內陸來的人們即便不去海邊也可以時時享受到的海的妙處。

和直接就在海濱的煙臺山公園一樣,毓璜頂公園也是享受這種陰涼裡就有風的好地方。因為不僅可以納涼,還可以安靜地從樹木的縫隙裡望遠,可以在悠遠的歷史現場裡發思古之幽情。

煙臺百多年的歷史,就是從毓璜頂下面這一片狹長的海濱地帶開始的,被迫開放口岸以後迎來的那次大發展,與本世紀以來的大發展疊加起來,形成了開埠以來中間相距將近百年的兩次發展高峰……如今作為起點的毓璜頂腳下,雖然依然是老城的中心,但是對於沿著海岸線向養馬島方向、向牟平方向延伸下去了的新城區來說,這裡已經只是長條形的城區的一部分。

當然,這一部分還是不同於任何新城的段落的,這裡有最核心的博物館民俗館,有城堡式的毓璜頂醫院,有最早的煙臺……

煙臺筆記:坐在陌生城市的街角上

時間已是中午,慢慢踱出公園,跟著從寫字樓出來的人們去往他們一般吃飯的所在。果然在一條高坡下斜的街口,有一家不起眼的餐廳。人們魚貫而入,排隊取食,秩序井然。這種標準化的乾淨有保障的快餐廳,在中午的時候,是非常有市場的。很契合要求午飯快捷便宜又可口的旅遊者、上班族。這種格式排除掉了圍桌點菜式就餐的正經八百,又保持了就餐的基本尊嚴,甚至還有幾分時尚,很讓人喜歡。

一個城市的餐飲狀態,餐飲喜好,從一定程度上顯示著這座城市的氣質。乾淨實惠、不拖泥帶水、童叟無欺而又有現代氣息有時尚色彩,這些特徵大約也正是煙臺這座日新月異的古老新城的時代稟賦。

心滿意足地從餐廳出來,和緩地走到一個街口。從這裡可以去南山公園,可以去天后宮,去博物館,去毓璜頂醫院。這裡是毓璜頂西路、南通路的交叉口,因為一個角兒上有一家單位的大門,很容易誤會成那也是一個路口,所以視覺上顯得有些亂。不過路邊的街心公園裡卻十分安靜。

煙臺筆記:坐在陌生城市的街角上

在這陌生城市的中午,在熱鬧的街角,旁邊就是車水馬龍,但是樹下卻有宜人的清涼。煙臺的清涼是內地的高山山頂上才會有的那種清涼;這是不熱的海濱地區的獨有優勢,讓人怎麼待著都很舒服。

這種置身陌生城市街頭的感覺,好極了。像一個長途騎行者偶然的停留,像退休以後漫遊全國中的一站,享受到城市的方便,又沒有從來都生活在這裡的壓力與煩惱。

抬頭才發現,自己這是坐在了幾棵參天古松下。看樹幹可猜測樹齡當在百年左右。海邊的植被,即使北方的海邊,也生長得茂盛茁壯,從而也彷彿很快速,很容易。根源還是水汽充分,沒有汙染之害,而相對內陸又人少車少,干擾少。有這樣的樹蔭,有這樣的好空氣,人們就不必匆忙向回走,不必因為馬路上的一切都不能忍受而急急地奔回空調屋兒裡去。而正是一向以來那樣“奔”的生活,讓人覺著壓抑,覺著不自由,覺著自己熟悉的城市卻不容人。

煙臺筆記:坐在陌生城市的街角上

反而這樣坐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的街角上,卻有踏實的從容之感的時刻,讓人欣喜,讓人意識到,這其實就是旅行的最大收穫。坐在陌生城市的街角上,也必得是這個城市有這樣容人一坐的街角。這在大多數城市其實都是奢望,不是沒有街角,而是那街角嘈雜擁擠乾燥酷熱霧霾骯髒的氣氛,你怎麼也喜歡不起來。

能有煙臺這樣一處街角可坐,便已經是絕對沒有白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