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

依安诺小编经常会接到糖友的咨询,为什么我已经在吃降糖药了,血糖一直控制不好?其实很多问题不能单靠吃药就能解决的,今天依安诺小编就与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观念上的存在问题

是什么导致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

有些糖友希望不控制饮食,而是通过多服降糖药来控制病情,这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不把好饮食这一关,口服降糖药治疗通常是失败的。一些患者觉得自己已经服药了,就安全了,常常忽略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病情变化来请医生调节用药量。长期按一个剂量服药会大大影响药物的疗效。

是什么导致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

专家发现,一些患者很少复诊,不经常检查血糖、血脂和血压。这样患者就无法了解服药的效果,更不了解影响自己血糖变化的因素,病情控制得好坏可想而知。

3、不能快速见效就立马换药

一些口服降糖药在体内有随时间延长,药物作用逐渐增强的过程。有的患者不了解这一点,往往服用几天后,见血糖下降不明显,就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服至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时,才能达到最大降糖效用。

4、忽略药物的安全与疗效问题

一些患者往往只关注治疗效果,却忽略了口服降糖药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药物时,既应保证疗效,又应注意药物的低血糖发生率,肝、肾功能的安全性,对体重的影响,保护心血管方面的益处。糖尿病患者应自检自己的口服降糖药的安全性问题。

是什么导致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

5、不注意体重变化

对于重度肥胖的患者,应先减轻体重,再根据血糖指标选用降糖药,这样才能保证口服药的疗效。

二、用药上的存在问题

1、看别人用什么药自己也用什么药

(1)治疗糖尿病要根据糖尿病类型、患者体型、高血糖类型、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患者的年龄等来选药。如,根据糖尿病类型选药,1型糖尿病可以用胰岛素、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2型糖尿病可用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等;妊娠糖尿病应用胰岛素;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要先治疗原发病再加上口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

(2)用什么药还要看患者的体型,如果是肥胖型患者,可用二甲双胍;瘦型患者可用磺脲类降糖药。

(3)不同患者血糖高出现的时间不同,如果餐前不高、餐后高,可用糖苷酶抑制剂加其他口服降糖药;如果餐前高、餐后更高,则要用磺脲类、非磺脲类、二甲双胍、 a-糖苷酶抑制剂。

(4)另外,还要根据患者年龄选药。儿童糖尿病患者多为1型,可用胰岛素、二甲双胍;老年人由于自我管理能力等下降,常出现重复用药、遗漏用药和低血糖等问题,可用一日一次的缓控释制剂。

(5)为了防低血糖,老人还要慎用作用太强的降糖药。

是什么导致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

2、迷信进口药、贵药、新药

平价药物的好坏,要看其有效性(疗效如何)、安全性(副作用的大小)、经济性(价格是否合理)、适用性(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方便),而不能以是否为新药、进口药、贵药为标准,更不能盲目排斥国产药、便宜药、老药。

是什么导致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

3、担心二甲双胍伤胃不敢吃

二甲双胍对胃肠道的副作用主要出现在用药的最初一两周,如果餐中或餐后服用,会大大减轻不良反应,用一段时间可慢慢耐受。二甲双胍不经肝脏代谢,所以没有肝毒性,也不损伤肾脏。二甲双胍是临床首选的降糖药物,原因之一就是其安全性好。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糖作用之外,还可以持续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控制心血管风险。

是什么导致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

4、不按时服降糖药

降糖药的服药时间很有讲究,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药物要在餐前30分钟服,双胍药要在餐中或餐后服,糖苷酶抑制剂要在吃第一口钣时服,格列酮类在餐前、餐后均可服用。

5、漏服药想起来就补服

漏服药可引起血糖波动,或让血糖居高不下,所以,漏服药该如何补、什么时间补,都很有讲究。如果漏服的是磺脲类药物,且已接近下一顿饭,就不用补了;如果是双胍类药,想起来就要及时补;如果是糖苷酶抑制剂,饭中、饭后可以补上,饭后过很长时间就不用补了;如果是一天一次的药,中午想起来可以补,晚上才想起来就不用补了,要出门或运动前不用补。为了防止漏服药物,老年人可以备一个特制的药盒,或者设计一个服药日历。

了解更多糖尿病控糖小知识,请点击上方“广州市二型糖尿病研究所”关注我们!

是什么导致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