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論事


事件起因編輯
1944年底,美國海軍陸戰隊經過浴血苦戰,付出重大的代價,攻陷塞班島。美軍全面佔領了馬里亞納群島,意義非同一般,這裡距東京兩千多公里,致使美國第一次能夠從海島基地空襲日本本土。提尼安島、塞班島共有800多架B-29型轟炸機。它們一次能攜帶幾噸炸彈,飛行兩千多公里,轟炸東京、佐世保、名古屋,神戶、橫須賀,幾十個輪次下來,日本65個城市已幾乎沒有完整的建築物。與此同時,在美國猶他州門多奧維空軍基地,也有一批B-29型轟炸機飛行員在接受一項特殊訓練。這批飛行員是從各個飛行部隊嚴格篩選出來的,他們除了知道將來的某一天要到海外執行任務外,其他一概不準過問,他們的組織代號為“509小組”。這個使用的B-29型轟炸機已經過改裝,為了使飛機更快更靈活,所有重武器均被拆除。他們的訓練課目十分單調:可載10噸炸彈的彈艙每次只裝1顆炸彈,但投擲這顆炸彈時,炸彈飛行距離要超過9000米,彈著點距目標須在300米之內。[1]
1945年4月12日,白宮。一個畫家在給羅斯福總統畫肖像時,總統突然昏迷,並於當天下午去世。當天晚上,副總統哈里-杜魯門宣誓就職,繼任美國總統。典禮只進行了一分鐘。就在這個晚上,陸軍部長告訴新總統一件他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事情——幾年前,羅斯福總統接受了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一項建議,決定開始研製一種威力空前巨大的新式武器。英美有關科學家被組織起來,在散佈於全國的實驗室進行工作;有10萬以上的人在全國各地極端緊張地工作。計劃保持絕對的機密,除了極少數人以外,從事這一工作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們的研究將被用於哪裡,也不知道他們生產的產品是做什麼用的。這個能徹底扭轉整個戰局的武器在後4個月內就會被研製出來,它叫原子彈。
1945年2月,盟軍發動硫磺島戰役,在付出6871人陣亡,21865人受傷的沉重代價後,美軍佔領了硫磺島。1945年4月,盟軍發動沖繩戰役,盟軍傷亡7萬餘人。此時,美軍已經制訂了在日本九州登陸的“冠冕”行動和在關東登陸的“奧林匹克”行動計劃。硫磺島和沖繩戰役的結果使得美軍對日軍的抵抗能力和己方可能的傷亡重新做出評估。預計盟軍方面傷亡在100萬人以上,這是盟軍難以承受的。
為減少盟軍傷亡,加速戰爭進程,迫使日本投降,並抑制蘇聯在遠東的擴張,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在日本東京在內的六個城市(東京、京都、新潟、小倉、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京都是日本的文化古都,出於戰後對日本統治的政治需要被排除;東京此前受到過多次轟炸,不容易評定原子彈效果;新潟是日本重要的鋁製品生產基地,但距離過遠;小倉是日本九州的重要工業基地,但投擲當天氣象條件不佳;經過考慮,美軍把核攻擊目標選定為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廣島是日本的陸軍之城,是日本防衛本土的第二總軍司令部所在地,所有前往中國、朝鮮、東南亞、南洋諸島的日本陸軍均從廣島起航。長崎則是日本工業特別是造船業的重要基地。
1945年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出於軍事和政治的原因,美國政府便按照原定計劃,對日本使用原子彈[2] 。[3]
事件過程編輯
原子彈爆炸之前的廣島(3張)
根據計劃,美軍將根據天氣情況確定轟炸地點:京都、新瀉、廣島、小倉,長崎是後來才加上去的。
廣島,與其在半個多世紀中拼命向世界表現的“和平之城”形象不同,當時是一座陸軍之城。它是日本本土防衛軍第二總軍的司令部所在地,也是中國(日本地名,相當於中部地區)軍管區所在地。在廣島市南面的宇品港,一代又一代的日本軍隊,在“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市民夾道歡送下,登上運兵船,前往鴨綠江與清軍作戰,前往奉天與蘇軍作戰,前去吞併朝鮮,前去佔領中國東北,前往盧溝橋,前往哈爾濱平房,前往南京、武漢、平頂山、桂河大橋......廣島附近還有著名的吳海軍基地,擁有日本第一流的海軍造船廠。
長崎是日本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小倉則是日本北九州地區的兵器工業城市。其他備選目標:新潟也是兵器工業城,還是化學工業城。京都在前期的大轟炸中被美軍故意遺忘,積累了大量從周邊遷移過來的兵工廠和居民。東京則是日本政治、經濟中心。
1945年8月6日早晨8時整,3架B-29美機又從高空進入廣島上空。這時很多廣島市民並未進入防空洞,而是在仰望美機。在此以前,B-29已連續數天飛臨日本領空進行訓練,但這一次的3架飛機中,有一架已經裝上了一顆5噸重的原子彈。此時正奉命來轟炸廣島。
9點14分17秒,一架裝載著原子彈的B-29(44-86292)上的視準儀對準了廣島一座橋的正中時,自動投彈裝置被啟動了。60秒鐘後,原子彈從打開的艙門落入空中。這時飛機作了一個155°的轉彎,俯衝下來;一瞬間,飛行高度下降了300多米。這樣做是為了儘量遠離爆炸地點。45秒種後,原子彈在離地600米空中爆炸(具體地點為日本廣島相生橋以西100米的島病院上空600米處),立即發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強烈的白色閃光,廣島市中心上空隨即發生震耳欲聾的大爆炸。頃刻之間,城市突然捲起巨大的蘑菇狀煙雲,接著便豎起幾百根火柱,廣島市馬上淪為焦熱的火海。
1945年6月21日,美軍攻陷沖繩。美軍雖然勝利,但為期82天的戰役造成了48000餘人的損失(如加上非戰鬥減員,總傷亡人數超過7萬人)。日本出動2550架次“神風”自殺飛機,擊沉美國軍艦26艘,傷164艘,受到重創的軍艦甚至包括美國王牌航空母艦企業號。6月底。東京。日本軍方制定了“在日本決戰”的方針。經過塞班島、硫黃島、沖繩島戰役之後,日本軍閥們底氣倒足了。他們手上還掌握著幾百萬陸軍,有所謂“一億玉碎”的決心,準備打幾年,打出個體面的結局。同樣是經過塞班、硫黃、沖繩之戰後,美國軍方心裡倒有點發毛。這幾次戰役全打勝了,但付出的代價之高,是他們始料不及的。照這個樣子進攻日本本土,很難說會付出多大代價。在他們這時制定的計劃中,戰爭要拖延下去,1946年春季以後才進攻日本主要島嶼本州。當然,他們認為,也有縮短戰爭的可能,他們還有一張牌沒打出去,這就是“509小組”。這段時間以來,“509小組”與提尼安島基地的其他B-29型轟炸機一樣,參加對日本各城市的空襲。所不同的只是,他們還是每次只攜帶一顆炸彈,每次投彈都要求保持一定高度;與以前的訓練課目一樣,要求彈著點準確,並在視力範圍內爆炸。經過實戰,他們的這項技術已大為提高,並且熟悉了複雜氣象條件下的飛行。這時,全組只有一個人知道為什麼要反覆演練這個動作,他就是帶隊的蒂貝斯上校。美國第一顆作戰原子彈被分成四個部分,由三架飛機和一艘巡洋艦分別運到提尼安島,並在這裡被組裝起來。它將由一架序號為82號的B-29型轟炸機投擲。據美國方面事後報道,在投擲原子彈之前的很短時間內,或是心理上的原因,或是什麼其他原因,訓練有素的“509小組”接二連三出事故,接連有4架B-29型轟炸機在起降過程中損壞或完全報廢。[3]
1945年8月5日,蒂貝斯上校召集“509小組”全體人員開會,這是一次交底會。他第一次宣佈,“509小組”之所以訓練10個月,是為了在日本投擲一顆炸彈,但它不是一顆普通炸彈,而是相當於兩萬噸TNT能量的原子彈。44-86292號B-29型轟炸機將由蒂貝斯上校擔任正駕駛,原來的正駕駛羅伯特-劉易斯為副駕駛。機組人員中無一人瞭解原子彈的構造,技術專家柏森斯上校奉命隨機飛行,一旦沒有完成任務且被捕,柏森斯應立即自盡。原子彈被裝上82號機。隨82號機一同行動的還有五架B-29型轟炸機,其中兩架負責偵察,三架隨時報告天氣情況。然後根據天氣情況確定轟炸地點--廣島、長崎或小倉。8月6日凌晨2時40分,“509小組”準備起飛,82號機臨時命名為“依諾阿蓋依”號,這是蒂貝斯的母親的名字。飛機滑出了跑道,升空。柏森斯上校爬入彈艙,打開原子彈的保險裝置,裝上引爆器。從裝上引爆裝置那一刻起,用丘吉爾事後的話來說,82號機上裝了一個“憤怒的基督”,再過幾個小時,他就要降臨人世了。7時,天空一片晴朗。7時30分,為投彈做準備。因此可以確定把原子彈扔到哪兒了,廣島和長崎相距不遠,前者在本州島的西部,後者在九州島西北。目標:廣島。7時35分,伴隨“依諾阿蓋依”號的兩架“509小組”飛機迅速離開。8時正,“依諾阿蓋依”號機組人員戴上了厚厚的墨鏡,這是為了防止強光灼傷眼睛。8時16分,原子彈被投出彈艙。這一天,全廣島的鐘表都停止在8時16分。原子彈在離地面600米處爆炸。在閃光、聲波和蘑菇狀煙雲之後,火海和濃煙籠罩了全城,在方圓14平方公里內有6萬幢房屋被摧毀。[3]
事件後果編輯
原子彈爆炸
廣島原子彈後屍橫遍野
的強烈光波,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6千多度的高溫,把一切都化為灰燼;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後20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衝擊波形成的狂風,又把所有的建築物摧毀殆盡。處在爆心極點影響下的人和物,像原子分離那樣分崩離析。離中心遠一點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間被燒燬的男人和女人及兒童的殘骸。更遠一些的地方,有些人雖僥倖還活著,但不是被嚴重燒傷,就是雙目被燒成兩個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們仍然可以感到悶熱的氣流。
但是,廣島的事件並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後通牒,即無條件投降。他們竭力掩蓋廣島事實真相,對外宣稱是有一枚隕石隕落在廣島市。並認為美軍只有一顆原子彈,還把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上。但1945
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
年,日本從蘇聯領導人那裡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繼續著戰爭,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請求蘇聯調停的建議已失去一切根據。蘇聯政府遵守對聯合國的義務,接受聯合國的要求,宣佈從8月9日起對日宣戰。就在蘇聯出兵這天的上午11時30分,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長崎全城27萬人,當日便死去6萬餘人,從而加速了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佈投降詔書宣佈投降。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列艦的甲板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文件上簽字。簽字的時間是9點過4分。接著,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簽字。他代表美國、中國、英國和蘇聯及與日本作戰的其他國家接受了日本的投降。

瞻行


如果把原子彈投在東京會怎麼樣?日本最大的城市,商業精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都會被大量消滅,那麼其後果是什麼?

美國當時計劃登陸日本的“暴雨”計劃,而暴雨計劃又分衛“奧林匹亞計劃”和“皇冠計劃”兩部分。“奧林匹克”計劃美軍將在日本九州島進行登陸,皇冠計劃將在本州島登陸。估計

預計使用9枚原子彈,美軍傷亡50至100萬。日本也制定決號作戰計劃,將15-60歲的男性公民和17-40歲的女性公民納入服兵役範圍,根據初步統計,人數將達2800萬。可見,如果以美軍為主的盟軍登陸日本本土,將是一場消耗巨大的戰爭,造成的破壞和死亡將絲毫不亞於以慘烈著稱的東線。

在1945年甚至更早之前,日本政府的許多人已經意識到日本絕無可能贏得戰爭,但是大部分政府人員希望日本可以有條件投降,沒人敢於在條件不成熟的條件下答應談判,這樣在當時日本政界無異於政治自殺。即便在1945年7月26日盟國《波茨坦公報》中盟軍沒有提出廢除天皇,日本外務省大感振奮,但最後也沒人敢於頂著政府和軍部提出答應無條件投降。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天皇死亡或受傷,日本當時將無法接受任何可能的妥協。天皇死亡或受傷並且陷入無政府狀態的日本有利於激進派繼續抵抗,而希望結束戰爭的政治力量卻無法控制全國。盟軍將面對一個沒理由妥協的日本,“暴雨”計劃將不得不訴諸實施。而接近群龍無首的抵抗雖然會降低盟軍的傷亡和損失,但是卻會大大增加盟軍的投入和控制成本,並延長盟軍完全控制日本的時間。

此美國擁有原子彈後,對盟友特別是蘇聯這樣的意識形態潛在對手依賴程度降低,美國使用原子彈加快日本投降可以在戰後抑制蘇聯介入日本事務,影響美國的亞太戰略。儘管當時冷戰還沒有開始,美國對蘇聯的態度尚未確定,但如果能夠抑制潛在對手的控制範圍依然對美國是首選。如果美國能實現對於日本的控制,在地緣上的完整島國擁有水體阻隔,是可以有力抑制蘇聯權力擴張的。日本的投降速度對於美國戰略影響重大。

此外,如果日本喪失了社會精英,那麼重建日本的難度也會非常大,戰爭結束以後的盟軍必須保持對日本持續強力控制,這一成本要遠遠高於保持天皇領導日本服從於盟國戰後安排所帶來的收益。這就是核轟炸日本時不選擇東京的原因,這是政治的技術。


怪蜀黍老囧曾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日本東京曾經一度也是原子彈要炸的備選目標。1945年,日本敗局已定,但是,仍然不願意投降,如果要用盟軍的,武裝力量直接登陸作戰,那麼消耗會很大,於是杜魯門政府決定,選擇一些城市,來作為投擲原子彈的備選目標,其中就有東京、京都、廣島、長崎、小倉、新潟等城市。



有關為什麼美國沒有轟炸東京,前面的答主已經做了比較完善的回答,這裡補充一點細節。有些答主提出美國當時只有兩顆原子彈,因此炸了長崎和廣島後,不能再炸東京,這個說法是存在問題的。據後來的史料顯示,美軍在長崎投下了不止一顆原子彈。當時轟炸長崎的飛行員回憶道,當時,他們攜帶了兩顆原子彈,打算轟炸小倉和長崎兩座城市。但是,小倉上空烏雲密佈,無法投彈。在小倉上空盤旋三圈後,飛機飛向長崎。



長崎上空也是烏雲密佈,飛行員趁著雲霧散開的一瞬間,拋下第一顆原子彈。但是,那顆原子彈沒有發生爆炸。但是,又不能帶著原子彈返航。於是又在長崎投下了第二顆。當時日本長崎的防空報告準確地記錄下了這一情況,日本長崎知事致防空總本部長官、九洲地方總監、西部軍管區參謀長的報告寫道:

“本日10時50分B—29兩架,自熊本縣天草方向北進,經島原半島西部橘灣上空入侵長崎市上空,11時2分投下附有降落傘新型炸彈2個。”

儘管這兩顆原子彈中只爆炸了一顆,也造成了悲劇。另一顆未爆炸的原子彈,據說日軍立即派人看管起來。如果不是帝國大學的原子加速器,已經遭到美國飛機破壞,那麼日本也完全可以造出自己的原子彈。可惜歷史不容假設,戰敗已經註定,據說,日本後來從制衡美軍的角度考慮,將原子彈交給了蘇聯。不久,蘇聯於1949年8月29日4時,爆炸成功了本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因此,東京之所以沒有受到原子彈的轟炸,並不是因為美軍沒有這個實力,而是因為更為錯綜複雜的政治考量。另外,也要充分考慮到,東京的防空火力更為強大,攜帶原子彈的飛機被打落的話,不但不能逼日軍投降,原子彈可能會落入日軍之手,甚至扭轉戰局。因此,美軍選擇的是另外兩個城市——或許,這就是廣島長崎的不幸,與東京的幸運。


林海


把原子彈丟到東京,美國高層有人也這麼想過,比如曼哈頓計劃(造原子彈的項目)的負責人格羅夫斯就提議核爆東京,但是並沒有這麼做。之所以不把原子彈丟在東京主要有以下幾點:

1.考慮到戰後美國將主導世界格局,對不那麼軍事的目標丟原子彈顯然有損其國際形象。

2.裕仁天皇在1945年後就分別向美蘇雙方傳達過自己的意願:投降是肯定要投降的,但是前提是必須保留天皇,也就是說要求當局不清算自己。蘇聯方面因為特殊的國家聯盟國情,斯大林並沒有理會裕仁天皇的意思。而美國方面投下原子彈無非是為了促使日本投降。但是如果把天皇炸死了,這將激怒日本民眾,而新的日本領導人因為不具備封建殘餘的根基,將利索應當的倒向蘇聯,向蘇聯投降。

戰爭進行到這時,無論美蘇雙方,都在為未來的世界格局做打算,如果不能將日本變成自己的傀儡,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將缺乏立足點,未來難以在此區域與蘇聯抗衡。所以核爆東京,炸死天皇對美國高層是萬萬不可取的。

圖為裕仁天皇

3.沖繩戰役,美軍投入兵力24萬人,傷亡7.5萬人,如果戰爭繼續,哪怕只是登陸九州島,根據美軍高層的推演結果:美軍將遭到2000-3000架次的神風攻擊,傷亡將達到50萬人;而登陸本州島的傷亡更是難以想象。而如果炸死天皇,戰爭的進程仍將繼續。按照美國的政治制度,到選舉時,陣亡將士的母親將把責任歸到杜魯門總統頭上。(為登陸九州島的“沒落行動”所趕製的勳章一直用到了今天還沒用完)

圖為沖繩戰役中本神風攻擊的美軍航母


軍情解析


美國為何不選東京作為原子彈攻擊目標?理由很傷日本自尊心!

  1945年8月6日8時15分43秒,一道耀眼的閃光照亮了廣島的上空,“小男孩”從天而降,廣島頓時成為了人間煉獄。為何廣島會成為原子彈的犧牲品呢?為何美國不選擇東京作為攻擊目標呢?

  

  (圖)原子彈爆炸前的廣島

  美國的曼哈頓計劃是非常周密的,早在原子彈完工前,美國就不斷進行著投彈練習以及目標城市的篩選。總體而言,美國認為所選應該具有兩個基本要求,第一,能對日本軍政當局產生最大的心理效果;第二,能構成對全世界、尤其是對蘇聯當局的實力威懾。這就要求這個城市不能太小,應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還應該人口稠密,而當地的氣候條件也要有所考慮。

  

  (圖)原子彈爆炸後廣島的市區

  根據這些原則,最初美國進行了多次篩選,第一批選擇了廣島、橫濱等17個城市,後來縮減為5個。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東京卻始終沒有進入過候選名單。美國人這麼瞧不上東京嗎?

  當然不是,其實最早討論的投彈地點就是東京,但是東京一直是美軍轟炸的核心地區,已經形同廢墟了,美國人還希望能在原子彈襲擊日本的過程中獲得儘量多的實驗數據,並且測定原子彈的威力。因此,在東京投放會大大影響對原子彈威力的評估,於是最先被想到的東京也最先被排除掉了。簡而言之,東京已經不值得原子彈去攻擊了。

  

  對於廣島,則一直在“名單”上名列前茅。因為廣島是日本最重要的軍港,是日本海軍的艦隊集結地。城裡有當地的陸軍司令部,大約駐紮軍隊25000人,廣島也是日本第8大城市,人口約34萬,另外廣島的氣候乾燥,軍事工業發達,沒有大批的盟軍戰俘,等等。最終廣島這座美麗的城市成為了“小男孩”肆虐的犧牲品。

  

  (圖)原子彈爆炸後廣島的街道


孫博士侃歷史


美國人當年製造出3顆原子彈,一顆試用彈,一顆叫“胖子”,一顆叫“小男孩”,大家都知道,其中兩顆投在了廣島和長崎,許多網友也跟我有一樣的疑問,就是為什麼不把原子彈直接投在東京呢?那樣乾淨利落一些。其實投放在廣島長崎美國人是有考慮的。

一,美國人之所以不直接在東京投原子彈是怕把日本政府,特別是日本天皇給直接炸死了,到時候連個協商投降問題的對象都沒有,日本就更加混亂了。

二,由於這是新式武器,美國人想試驗其到底有多大的毀滅力量,東京在那時候都早已在美軍的飛機轟炸下千瘡百孔了。不適合作為試驗對象,而廣島長崎則受戰爭的損壞比較小。

三,美國人則考慮過萬一把日本天皇及政府都炸死了,會引起日本軍國主義更加瘋狂的報復,魚死網破。使美軍登陸付出更大的傷亡代價。

四,其實美國人投放原子彈的目的不是要毀滅,主要是起到震懾作用,讓日本儘快投降,同時也是投給當時的蘇聯看的。


海洋船說


我認為美國不把原子彈投到東京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天皇在東京,在當時日本可以說是全民瘋狂崇拜天皇,如果美軍在東京投原子彈要不小心把天皇炸死了那就麻煩大了,因為那樣很可能日本臨時組成新政府,而新政府肯定會打著為天皇報仇的旗號號召日本軍民與盟軍血戰到底,這樣一來,戰爭就會延長,盟軍的傷亡會大大增加,而當時盟軍的判斷也有誤,高估了日本的戰爭潛力,認為如果登陸日本本土做戰,要打下東京盟軍還得傷亡百萬人以上,這代價太大了。而如果天皇活著,就有談判讓日本投降的可能,在盟軍和日本談判中,日本名為無條件投降,實際是有條件的,就是保留天皇,並且不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當時急於結束戰爭的盟軍答應了,所以盟軍在東京大轟炸時就得避免炸到天皇,而原子彈威力巨大,所以美軍不能把東京做為原子彈的轟炸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