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當「阿里式公關」遭遇「阿里公關」

拼多多,当“阿里式公关”遭遇“阿里公关”

我個人覺得,在最近這幾個月時間裡,恐怕沒有哪家公司的上市會比拼多多的上市更能刺激媒體的神經了。

拼多多,当“阿里式公关”遭遇“阿里公关”

從拼多多上市首日的股價暴漲40%,到各種“互聯網評論家”口風從恭喜拼多多上市造福廣大低收入人群,到上市第二天輿論開始炒作各種關於拼多多的段子,再到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和達達開記者見面會答疑,再到今天拼多多開始哭訴遭遇了有組織有計劃的黑公關。這一連串的變化雖然看起來讓人眼花繚亂,但我卻總是能聞到一絲頗為熟悉的味道。

那是,怎麼說呢,一種讓人迷戀的從滿了銅臭味的腐朽的味道。

據某個不負責任的小道消息傳言,現在負責拼多多外圍公關業務執行的公司,是一家阿里系的公司。

這麼說可能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大概應該是,一家被阿里清退出的去高級公關成立的公關公司。

有了這樣的公關公司在幫拼多多清掃外圍輿論環境,那麼拼多多這一整套公關策略風格與阿里近似,自然也就很說得過去了。

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題主的問題大概的意思是,阿里的公關這麼屌,那他們的公關策略有哪些是可以被其他公司所借鑑的呢?

我當時就肥腸誠懇地告訴他:“沒啥值得借鑑的,因為你們沒錢……”

一直以來,可以說直到今天,我依然是這麼認為的。

看到拼多多今天喊冤叫苦的稿子,我又再一次強化了這個感覺。

一直以來,阿里公關總是一個特別讓我糾結的存在。

首先是因為他們有錢。

爸爸有錢,我們這些底層公關狗就能有更充分的發育空間,做出點更像模像樣的東西。

再往直白處說一說,生活水平也能提高一點。

如果各家公司都肯像阿里一樣在公關上多花點錢,那麼這個行業整體環境和質量也能有一些提高。

而糾結的另一面,卻是因為他們實在有錢,所以根本不需要往深處去探索和研究公關的核心和本質,單憑砸錢,就能在這個糞坑一樣的互聯網媒體環境中輕鬆掀起一陣浪花。讓你分分鐘就能體會大便騎臉的舒爽和暢快。

簡單粗暴,根本不需要任何技巧。

這也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的出現,那就是絕大多數想學阿里公關,肯於在公關上多花點錢的公司,模仿阿里模仿的過於簡單,理解公關理解得更加直白。

別問,問就是砸錢!

於是,師承阿里得拼多多公關,雖然在上市頭兩天,憑藉從阿里那邊拿到得資源怒秀了一波存在之後,馬上就受到了來自祖師爺的制裁,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論套路,阿里公關在電商領域駕輕就熟,論資源,搞不了公眾號我們就在微博上比劃兩下。咱爸有的是錢!居然敢用我的媒體資源去給我的競爭對手吶喊助威,國仇家恨今兒咱們一起算了。

幹他孃的!

一方舉著“打擊假冒偽劣”的大旗,一方喊著“讓窮人過上好日子”的口號,兩邊誰都說服不了誰。

或者說,兩方都沒法把這個事兒往深處聊。

按照留幾手評論吳亦凡粉絲的話來說就是,“自己是猴子還說別人臉上有毛”。

折騰了好幾天,兩邊依然都沒有認真考慮過,問題到底出在哪了?

拼多多這次輿論危機最核心的點是什麼?

是態度。

公關所展現出來的態度反映了一家公司的價值觀。

我看到很多人,其中也包括我的朋友和一些我非常敬重的人認為拼多多確實在客觀上提高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這沒錯,但這依然不能掩飾拼多多態度上的核心問題。

低收入人群有沒有權利獲得優質且廉價的產品和服務?

當然有。

但是前提是,它所提供的產品必須是在滿足優質的前提下所獲得的。

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所有人都明白。人們在可觀收入水平受限的情況下選擇廉價替代品的需求也是正當和合理的。

但是,提供廉價商品,依然是需要保障消費者的基本權益。

這至少需要廠商有一定的責任意識。

而在拼多多上大量出現的所謂“偽劣商品”並不能支撐這一點。

選擇仿冒名牌產品的廠商,一方面想要通過名牌產品的品牌背書為自己的低質量替代品提供銷售支持,另一方面有想通過仿冒這一行為逃避現價產品背後所一定會帶來的質量問題。

這樣的廠商,你和他講責任意識,我覺得有點過於理想主義了。

我可以接受你用10塊錢的價格出售5條一盒的“威爾猛”內褲套裝,但我並不認為你用10塊錢出售5條一盒的“CALVEN KELIN”內褲就是合理的。

即便這兩種內褲都是同一條生產線上下來的。

說什麼知識產權?

不不不,這是對人類無差別勞動的尊重問題。仿冒這個行為,至少是完全無視了成千上萬為CALVIN KLEIN打造品牌的廣告狗的辛勤勞動。

拼多多明白這一點,拼多多放任了這一點,當公眾提起這一點時,拼多多還裝作自己並不瞭解。

這種態度,才是拼多多被詬病的核心。

作為一個廠商,是不是選擇使用仿冒品牌,是一種態度。而他們的消費者,也會因此而分成兩類。

如果消費者清楚的知道他的消費力被侷限在一個空間裡,他會放棄對品牌的追求,而選擇所謂“白牌“產品。

就像“威爾猛“的內褲,穿著舒服,不丟人。

而如果消費者不理解他的消費能力的侷限性,他們會認為自己所購買的產品,和那些大牌產品應該是一樣的。

真的是一樣的麼?

一臺小米電視,幾千塊,雷軍講起來也是一臉的誠懇。良心價,不含糊,年輕人的第一臺智能電視!

一臺小米新品電視,幾百塊,賣的時候刷雷軍的臉,讓雷軍的品牌為他承擔售後壓力。雖然也讓低收入人群獲得了一臺智能電視,但是他們的消費者期待的,卻是小米電視一樣的體驗和服務。

可能嗎?

消費者對於被仿冒品牌的失望由誰來買單?

即便,我是說即便是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也是在對消費者來講最合理的情況下,仿冒產品的質量和正品的質量完全相同,而價格卻便宜數倍。

消費者真的會為這樣的“撿便宜”而快樂嗎?

消費者在獲得了所謂的“便宜”的同時,在他的社交環境中所收穫的是什麼?

穿假貨,用山寨,還沾沾自喜幸福地告訴他周圍的每個人“我的生活質量因此而提高了”?

這並不是什麼讓消費者獲得了實惠,這只是把消費者的尊嚴當成了促銷手段而已。

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會讓消費者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收入水平,從而逐漸喪失對這個世界更真實的理解,陷入坐井觀天的怪圈。

所以,拼多多在面對這次危機公關時,最核心的“不能說的秘密”,是他不能堂堂正正的告訴他的消費者:“這個價錢,只能買到這個質量的產品”。

他說的是:“這個價錢,就能買到這個質量的產品了!”

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才是拼多多出現公關危機的最終原因。

拼多多的公關危機化解起來並沒有那麼困難。大力發展“白牌”產品,為“過剩產能”提供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協助他們提高產業規範意識。用不了多久,拼多多就能擺脫扭曲價值觀對拼多多的影響,如果做的好,甚至可以和各種扶貧項目聯合起來,成為中國低端產業轉型的重要推手。

然而拼多多的公關顯然並不擅長制定通過企業行為來展現的公關策劃案。黃崢在面對記者時對“山寨品牌”和“過期奶粉”的倉促表態可以證明拼多多的公關並沒有針對這一最可能出現危機的核心問題做過任何備案。“爭取在未來一個月內出臺打擊山寨產品等解決方案”的說法嚴格意義上連危機公關都算不上。哪怕你換成“我們已經準備了打擊山寨的解決方案,正在研究具體落實方法,會在近期推出”也好啊?

沒有。

還是阿里的那一套。

買媒體,刷!買媒體,刷!買買買!刷刷刷!

對手更有錢咋辦?

哭!

站在一個吃瓜群眾的角度上去看這次拼多多的扯皮,我覺得非常無聊。因為扯來扯去,都不會影響任何結果。參與討論的絕大多數人,除了討論本身,沒有絲毫的目的性。

站在一個公關的角度上去看,我又會覺得很悲哀。這是一場阿里式公關的對決,最後更有錢的那個會理所當然的贏了。

我悲哀的並不是誰輸誰贏,而是居然真的有阿里公關,或者說“前阿里公關”拿著阿里那一套去挑戰“理所當然”這四個字。

騙自己騙得自己都信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