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辛亥英烈丰碑永存——郭鸿霖牛桥就义

郭鸿霖牛桥就义

郭鸿霖,字润生,号喜亭,光绪十年(1884年)生于包头镇牛桥街郭家巷。父亲郭向荣是武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在安徽总兵所辖寿春标任职,后随陕甘军务钦差大臣左宗棠入陕转运粮饷,1873年因运饷有功,身负伤百处而升为副将。1881年,郭向荣随伊黎将军金顺屯戍包头。1905年,郭鸿霖考取秀才(即生员、附生),后任马王庙两等学堂堂长,他与李茂林是同窗好友,亦加入同盟会。1909年,清政府下令各省成立咨议局,郭鸿霖被选为咨议员。马王庙两等学堂成为包头同盟会员活动中心,经常在学生中宣传孙中山主张,郭鸿霖还经常奔走于包头与五原之间,进行革命活动。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山西革命党人立即派毛智和骑快马将秘密信藏于蜡丸中,赶赴包头交郭鸿霖。此时同盟会员杨云阶、云亨、王定圻亦赶回包头密谋起义。郭鸿霖等把起义的希望寄托在五原厅同知樊恩庆和管带王紫绶、谢若霖身上,而这些人佯装革命,等待时机镇压革命。终于12月24日马号巷设宴镇压了义军,郭鸿霖乘夜色逃至妙法寺灵枢宝地躲避,不幸第二天被捕。郭鸿霖绑赴牛桥街,只见那白晃晃刀光一闪,一腔热血顿时喷射出来,后清军把人头挂在杆上,绥远城将军堃岫立即向总理大臣袁世凯报告称:“将祸首郭鸿霖”“擒拿正法”。

郭鸿霖就义时“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他没有留下多少豪言壮语,只有从李茂林后人手中看到写有“中介人郭鸿霖”的地契。

包头辛亥英烈丰碑永存——郭鸿霖牛桥就义

包头辛亥英烈丰碑永存——郭鸿霖牛桥就义

包头辛亥英烈丰碑永存——郭鸿霖牛桥就义

郭鸿霖住宅郭家巷1号院内

(2012年摄)

包头辛亥英烈丰碑永存——郭鸿霖牛桥就义

郭鸿霖住宅郭家巷1号院外

(2012年摄)

同治年间,曾为安徽总兵副将的郭向荣(郭鸿霖之父)在包头建房居住。其子郭鸿霖,字润生,1878年生,曾任包头马王庙两等学堂堂长,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策划包头新军起义。1911年12月24日,被清军杀害在牛桥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