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节气|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之诗词

节气|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节气|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立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节气|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节气|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立秋》

左河水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节气|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节气|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

徐书信

池水渐凉蝉唱稀,长空雁阵岭南飞。

与君携手花间舞,夜露沾鞋又湿衣。

立秋之常识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节气|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节气|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立秋之三侯

初侯·凉风至:与小暑的“温风至”相应,凉风意味着凉爽的风。凉爽的风都来到了,炎热还会持续很久吗?所以即使暑热未退,“秋老虎”势头强劲,我们也可以尽情的期待凉爽宜人和硕果累累啦!

二侯·白露生:凉风虽至,气温仍偏高,在南方尤其如此,夜晚的凉风刮来会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使水汽能在植物上凝结成晶莹的露珠,故白露生。立秋之后,中午虽依旧炎热,甚至比初伏、中伏时温度更高,但晚上的温度却比之前要低了。沿着小道,凉风微至,静静地走,一派清爽宜人,这时,最适合放空心情,放空疲倦,融入这夏秋交际的自然爽朗里……

三侯·寒蝉鸣:此时,暑热逐步退去,秋高气爽、月明风清,连蝉儿也在微风中、躲在树丛间得意的鸣叫着。

立秋之风俗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节气|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节气|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