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今日立秋——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節氣|今日立秋——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曆每年七月初一前後(公曆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立秋之詩詞

節氣|今日立秋——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節氣|今日立秋——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立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節氣|今日立秋——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節氣|今日立秋——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立秋》

左河水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裡話豐收。

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節氣|今日立秋——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節氣|今日立秋——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立秋前一日覽鏡》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立秋

徐書信

池水漸涼蟬唱稀,長空雁陣嶺南飛。

與君攜手花間舞,夜露沾鞋又溼衣。

立秋之常識

“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仍是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

節氣|今日立秋——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併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候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溼度小,皮膚容易乾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節氣|今日立秋——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立秋之三侯

初侯·涼風至:與小暑的“溫風至”相應,涼風意味著涼爽的風。涼爽的風都來到了,炎熱還會持續很久嗎?所以即使暑熱未退,“秋老虎”勢頭強勁,我們也可以盡情的期待涼爽宜人和碩果累累啦!

二侯·白露生:涼風雖至,氣溫仍偏高,在南方尤其如此,夜晚的涼風颳來會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使水汽能在植物上凝結成晶瑩的露珠,故白露生。立秋之後,中午雖依舊炎熱,甚至比初伏、中伏時溫度更高,但晚上的溫度卻比之前要低了。沿著小道,涼風微至,靜靜地走,一派清爽宜人,這時,最適合放空心情,放空疲倦,融入這夏秋交際的自然爽朗裡……

三侯·寒蟬鳴:此時,暑熱逐步退去,秋高氣爽、月明風清,連蟬兒也在微風中、躲在樹叢間得意的鳴叫著。

立秋之風俗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節氣|今日立秋——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啃秋

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裡,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節氣|今日立秋——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