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随身攻略】选酒篇

【葡萄酒随身攻略】选酒篇

  像小编这种在葡萄酒世界里属于菜鸟级的选手,我总会问Tom老师“是什么?为什么?肿么办?”,他也总说葡萄酒品尝没有捷径,只能像专家们建议的那样,多品、多记、多看。但是也有一些“专家”也许就在你身边么,只不过我们从来都没有留意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问题上。

软木塞的秘密

  通过橡木塞的质量,也可以判断一瓶葡萄酒的好坏。一般来说,如果一瓶葡萄酒采用整木来做木塞,它应该是有点品质的葡萄酒,因为整木软木塞带有很小的气孔,而好一些的的葡萄酒在瓶内成熟还是需要微量的氧气的,这种微透气的软木有助于葡萄酒的呼吸。如果是用碎木组合起来的软木塞,一般是普通的葡萄酒,买后要尽快喝掉。最近几年出现了用细末粘合起来的软木塞,这种塞子的好处是不容易漏酒,适合于长途运输,一般用于普通和中档的葡萄酒。以上这些并不代表适合所有酒,但确实常理。

【葡萄酒随身攻略】选酒篇

  软木塞的表面——越光滑的橡木塞质量越好,相反表面有很多坑坑洼洼的橡木塞气密性就差,相应酒的质量也降低。橡木材质中的细小缝隙会允许微量的空气进入酒瓶。不要小看这个缓慢细微的氧化过程,它是保证葡萄酒在瓶中质量稳定且渐渐变得醇厚、芳香的主要原因。

  经常喝酒的人会发现,有的塞子长,有的塞子短。长酒塞往往比常规的塞子长出1/4.塞子长的通常来讲是好酒,而且都为整木软木塞,这种酒具有陈年潜力,如果提前喝是一定要醒酒的。因为长的木塞一定比短的要贵的,长时间瓶陈,酒液会往木塞里渗透的,长时间的封存就更加保险。而不需要陈年多长时间就可以喝的,就没必要花更多的成本使用长木塞了。通常一般登记的葡萄酒所使用的软木塞长度约3.5-5cm左右,比较优质的葡萄酒使用的软木塞长度多在5cm以上。

【葡萄酒随身攻略】选酒篇

葡萄酒瓶内的“水位”

  每一瓶葡萄酒里,都会发现酒液与橡木塞之间有一些空位,英文称之为Level。小编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酒庄为了“短斤缺两”而为之。其实每一瓶葡萄酒在酒标上列明的容量不容作假,否则属于犯罪行为,此空间所占的酒液相当有限,故酒庄主任绝不会在这方面以身试法,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葡萄酒随身攻略】选酒篇

  葡萄酒瓶内的这个“水位”其实是故意保留的,皆因在大原则下,葡萄酒在装瓶之后还是在继续发育中,少许的空气,正好供酒液在瓶内呼吸,进行缓慢的陈化,只是要适量才是。

  大部分的葡萄酒,都是所谓“适饮”,即无须陈化储存,随时都可以开瓶饮用,顶多是略微“呼吸”,在空气中稍微氧化一下就会有更佳的效果,因此,缺量略多,皆因瓶内虚位内的空气,对酒液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那些要存放二三十年以上的超级佳酿,这个分量的空气便嫌过多了。为了减少空气量的方法就是增加橡木塞的长度。普通葡萄酒的橡木塞是4cm左右,但好酒就要用到5cm以上的橡木塞,足足长20%左右,正好减少了瓶内空气的分量。

  陈化过一段长时间的超级佳酿,其“水位”的确会稍微下降,因为长时间的存放,酒液难免会有挥发损失的现象。假若“水位”下降得不过分,对酒质与味道均无影响,一般都属于合理水平。但如果过低,则是橡木塞因存放欠佳而变干,木质收缩,令空气过分入侵瓶内,酒质便会变坏。这个Level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酒塞上的结晶石

  葡萄酒酒石结晶体的形成,主要成分是来自于葡萄酒的酒石酸,原因是将葡萄酒存放于特别冷的环境中。酒石结晶的形状,没有一定的规律,有时还有点粘性,通常附着在瓶底、瓶肩或者出现在软木塞之低端。

  白葡萄酒之酒石酸的外观,看起来颇似白砂糖,而红葡萄酒之结晶石,则呈现出凝血状的紫色结晶体,且有不易察觉的酸度。干净、澄透的葡萄酒也可能会出现沉淀物——结晶石。葡萄酒出现这种情形,并不会影响葡萄酒的口感。只是结晶石形成之后无法溶解还原。酒石酸盐的结晶沉淀有点麻烦,但并无大碍。其实它们是酒在酿成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害的盐类,由于它们能显示酿酒师对产品的处理并无掩饰,所以它们应是人们所乐意看到的。(注意:酒石酸盐尝起来有点苦,所以倒至接近瓶底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哦!)

【葡萄酒随身攻略】选酒篇

一瓶老酒有些浑浊,会不会有问题?

  很多人都习惯将陈年老酒倒入醒酒器中来让它们呼吸,但由于陈年的时间,很多葡萄酒看起来显得有些浑浊,甚至还会出现沉淀,这主要是因为那些酒未经过滤的原因。有些酒商在装瓶时并没有去除那些他们认为能够提高葡萄酒的颜色和味道的微小颗粒,由于这些颗粒往往太小,所以即便是在醒酒换瓶的时候也不能够清除。但请相信,浑浊的葡萄酒本身不是一个缺陷,它也不会对葡萄酒的香气产生负面的影响。

【葡萄酒随身攻略】选酒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