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傳統文字藝術:民歌

畲族沒有系統的文字,但從畲族的歌本及宗教信仰用書的文

字來分析,是借用漢字,存在同音同義、同音不同義、同義不同音、音義都不同四種情況,不夠用再造一些非漢字。在古代畲族曾有象形文字,福建華安縣的汰溪崖刻,據學者考究斷定是畲族古文字,秦代實行文字、度量衡、車轍三統一後,這種文字失去了發展機會,只有在織綵帶上,還留存大量文字圖文,值得研究。

畲族傳統文字藝術:民歌

民歌

畲族民間文學主要體裁是民歌。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明

珠”,畲族人民常以歌為樂、以歌代言、以歌敘事、以歌抒情。凡婚嫁喜事、逢年過節、勞動生產、接待客人、談情說愛、喪葬白事,均以歌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感情。

畲族傳統文字藝術:民歌

畲族民歌是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作品多數儲存於人民頭腦中,通過口耳代代相傳,也有不少以漢字畲語音記錄的手抄歌本,是農閒時學歌並識字的課本。解放後,由於國家的重視,產

生了一些手工油印本,近年來特別是全國性整理出版民間故事歌謠、諺語《三套集成》以來,凡畲族人口較多的縣都相繼在《三套集成》中安排畲族部分,有的單獨成冊。浙江畲研會出版了《畲族民歌集》、《畲族哀歌集》。畲族民歌反映了畲族人民各個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思想、風土人情和與兄弟民族的關係,在群眾中起著斥惡揚善的教化作用,它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

畲族傳統文字藝術:民歌

畲族民歌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有日時第一句也有三字或五

字,也要重字變成七字唱。一、二、四句要同韻腳,同韻不拗口才能唱,許多民歌手能即興編唱,出口成章。過去有許多年輕人拿歌本學歌,也逐漸學了一些文字,歌本也成了識字課本。按歌的首數多少可分為短歌和長聯歌,獨立一首的叫短歌,幾首以至上百首為一個整體內容的叫長聯歌。平時唱短歌為多,歌手即興所編都是短歌。按歌的內容可分為歷史敘事歌、風俗歌、勞動歌、情歌、雜歌、小說歌、革命歌、新歌、兒歌、哀歌等。畲族民歌的特長是把一件事、一本書、一部戲編成長聯歌唱出來。

畲族傳統文字藝術:民歌

在沒有普及電視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畲民唱民歌很普及,畲村興對歌。有幾種場合也可稱對歌,一是上山勞動,先是個人獨唱,以驅寂寞,同時也找伴,若有人搭上了,就形成對歌二是靈堂哭歌,除個人各唱自己內容外,也往往形成對唱;三是傳師學師活動中,師公的坐筵時也要唱一些宣傳學師好處的歌及唱謎語歌互答,也形成對歌;而正式的對歌是來客對歌和嫁女對歌,畲語稱“嘮歌”,因邊烤火邊唱,又別稱“燒火灼”。嫁女時“嘮赤郎”在婚俗一節已敘述過,這裡就介紹來客“嘮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