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鈴:Don't be evil?Google別鬧了

響鈴:Don't be evil?Google別鬧了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

剛剛被歐盟貼了鉅額罰單的Google又開心起來。美國時間7月23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公佈了2018年二季度財報,總營收326.57億美元,同比增長26%。

儘管淨利率下跌9%,但這個數字仍高於市場預期,在資本市場上蓋過天價罰單帶來的麻煩,Alphabet股價應聲上漲,Google一時風光無兩。

不過,天價罰單事件餘波未了,多年前Google那句“Don't be evil”又被廣大好事者翻了出來。從Google歷年來的所作所為看,圍繞搜索的廣告業務的過激表現,在搜索基礎上有意或者無意的用力過猛、超越界限,正在讓Google離那個當初的理想王國越來越玩,在商業化、政治化的一念選擇間,evil可能並不遠。

罰單對錯不論,但Google已暴露4個問題

談論Google的evil前,不妨來看看這次罰單事件反映出的Google盛世下的隱憂。

歐盟指控Google的內容細節非常多,總結起來包括以下三條:

1、谷歌要求Android手機和平板電腦製造商把谷歌設為默認搜索引擎,並在設備中預裝Chrome瀏覽器,這些才能夠讓它們進入應用商店Play;

2谷歌禁止製造商銷售搭載競爭對手基於Android開源代碼編寫的操作系統的移動設備;

3谷歌給予設備製造商和移動網絡服務提供商財務獎勵,以提供自己的搜索服務作為唯一的預安裝選項。

也即,Google多數被詬病的活動,都是圍繞推廣其市場本就已經足夠廣大的移動端搜索活動進行的,即便冒著被反壟斷懲罰的風險。

其原因,翻看Google過往的財報,發現2017年僅搜索移動端的廣告收入就接近500億美金,超過公司全部廣告收入的一半。

對Google而言,移動端廣告的營收變得太重要,需要用各種方式力保(儘管這種方式是否符合反壟斷規則還待定)。反過來也說明,Google移動端的廣告營收佔比過大,收入的結構性問題明顯,這意味著不管這次最終被罰或者不被罰,Google以後還會繼續這樣的道路——它下不來車了。

不過這倒也罷了,畢竟是Google自己的事,鉅額罰單後,再多掙一點,從辦公司的角度倒也沒啥。不過,Google宣稱可能要取消Andriod免費,就顯得很不道義了。

這好像就是在威脅歐盟:歐盟要罰完全不是問題,但吃瓜看戲的聽好了,這筆錢要真給了,我們是準備從你們身上擼回來的,我們正在嚴肅考慮安卓系統收費的問題,你們該怎麼做自己看著辦。

真這樣玩,也許谷歌還能借收費順手撈一筆,至於鍋,必須全是歐盟的。古有中國“挾天子以令諸侯”,今有美國Google“攜用戶以令歐盟”,某種程度上,谷歌的公關運作能力的確值得誇讚。

這一出鬧劇的背後,也反映出Google的“科技公司”可能不太能站得住腳。Google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個以搜索廣告收入為主的公司,雖然弄出了AlphaGo這種尖端AI產品,但AI的商業化一直舉步維艱,當年轟動一時的Google眼鏡時斷時續,半死不活,最後乾脆轉為ToB的科技產品,放棄消費級道路。

而除了搜索,反觀Android、YouTube、Nest,以及幫助谷歌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維持領先地位的技術,比如Deepmind、API.AI、BostonDynamics等等,都是由Google在外部收購而來。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了喬布斯所說的“收購意味著公司內部創新能力的衰竭”,搜索越是激進,只能說明Google這種趨向就越明顯,只能依靠外部投資來獲得搜索之外的能力。

細數Google那些被高科技光環掩蓋的“Evil”

尤記得5月份數千名Google員工抵制公司參與Maven項目,雖然迫於輿論壓力Google宣佈將不再與政府簽訂新的合作計劃,但到了6月,Google上馬了一款名為“Air Gap”的安全工具,其目的很明顯,是要為贏得軍方合同做準備。

不顧員工的反對硬要上馬武器色彩濃厚的項目,Google此舉理所應當遭到了包括雲端部門關鍵工程師在內的員工的拒絕。同時,“Don'tbe evil(不作惡)”也開始被廣泛質疑,更多人是惋惜和感嘆。

而直到這時才能談論Evil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晚了。Google多年來所貢獻的Evil案例已經數不勝數,一些甚至直接大膽讓人瞠目結舌。從網絡上被曝光的數據、資料看,我們可以隨便列舉一些:

1、“全方位”假藥推廣服務

2000年代初,美國有個知名的假藥騙子Whitaker(惠特克),此人用膠囊裝的一毫升純淨水冒充“類固醇”賣給病人,對於營養素缺乏或者免疫系統病人來說,無效的“類固醇”帶來的副作用可能十分嚴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假藥販子,在從來沒試圖隱藏自己的藥店的非法性的情況下, Google的AdWords僱員卻主動幫其打廣告。由於惠特克每月花了20000美元的費用,AdWords甚至提供了一對一專門服務,挑選廣告的地理目標,並協助其網站通過Google自動化監測的審查。

這一活動從2000年初一直持續到2009年惠特克被抓,可想而知Google的AdWords服務的絕不只是惠特克一人。

2、利用影響力直接參與政治,誤導用戶

川普上臺的那次美國大選戲碼不斷,又是通俄門又是郵件門。殊不知,Google也在其中充當了關鍵角色:為利益相關方希拉里勝選更改搜索聯想結果。

Google總是強調自己按照人們搜索的可能性來排名,而現實並非如此。在大選期間,通過Google、必應和雅虎的搜索引擎搜索希拉里關鍵詞,讓它們自動補全,只有Google裡邊幾乎沒有有關希拉里的負面信息。

而Google自己的統計信息又顯示,不被聯想的搜索關鍵詞比它建議的自動補全的結果要火得多。研究顯示,對搜索引擎結果的操縱對投票結果最高能產生25%的影響,在一些利益相關的事情上,Google的搜索是否是用戶應該得到的結果,不得而知。

3、持續醜化中國,放棄搜索中立立場

在2016年前的長達近10年時間裡,Google搜索欄輸入“中國人”,都會自動跳出“吃嬰兒”,如果選擇了這個自動跳出的結果,就會轉到一個搜索結果,大體是廣東人進補“嬰兒湯”之類的在國內已經臭名昭著無人相信的謠言。

而或許是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醜化中國的需求,Google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一直放任或者故意讓這種首選聯想搜索項存在。

美籍華人維權社團從2009年開始投訴,到了2016年Google才慢吞吞回覆律師,最終刪除,讓人憤慨。很“好玩”的是,謠言中所述吃嬰兒湯的明明是臺商,那應當是臺灣人吃大陸嬰兒湯,最終結果卻變成廣東人(暗指中國人、大陸人)吃嬰兒湯,前後矛盾居心叵測。

4、偷密碼的Google 街景車

那些美麗的Google街景為用戶帶去了許多優質體驗,但屢屢爆出的隱私竊取問題卻讓Google洗不清。

事實上,在每輛Google 街景車頂端,都有一個Google官方宣稱的收集Wi-Fi 的 SSID、MAC 地址和對應位置(用來提高定位精度)的裝置。

在德國人懷疑Google還竊取了Wifi數據之後,Google先是表示數據加密無法提供,後來由於德國方面的壓力,Google 不得不在被強制審查之前“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不小心”通過監聽無密碼的Wi-Fi 網絡上傳輸的數據而收集到了大量的個人信息,如密碼、郵件、瀏覽歷史等。

面對著公關危機,Google的 CEO 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回答輕描淡寫:No harm no foul(沒有造成傷害,就不算有錯),令人唏噓。

世界級的“Evil”,中情局馬仔?

如果上述案例還只是某些業務上的個案,那麼Google利用搜索業務的普遍觸達,在世界範圍內的“Evil”就要更高一個維度。

2013年6月,斯諾頓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稜鏡”項目,其中Google早在2009年1月就加入了“稜鏡”項目,該計劃允許美國國家安全局獲得電子郵件、視頻和語音交談、影片、照片、VoIP交談內容、檔桉傳輸、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網絡細節等。

頗有意思的是,2013年5月俄羅斯就美國中央情報局人士試圖招募俄特工部門工作人員一事向美國表示抗議,而其中,俄羅斯媒體透露的美國中情局對俄羅斯安全部門人員的招募信內容,信中明確要求被招募人員申請並使用Gmail郵箱。

Gmail是Google知名的郵箱產品,作為中情局“官方指定郵箱”,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在霸權主義大國的世界級潛規則下,Google是否已經成為中情局的世界級信息蒐集觸手,不得而知。

從這個意義上說,Google的evil或已經擴展到全球層面,在稜鏡門對美國人、對美國盟友、對美國對手的持續監測中,Google或對中情局貢獻了自己的“觸手”價值。

這其中,歐洲人恐怕傷透了心,還未涼透的Facebook侵犯隱私事件,歐洲也是重災區。在美歐因為偷窺隱私、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口水中,Google境況微妙而又底氣不足。

回過頭來看,Google這次被開了天價罰單,或許早已被其搜索業務的商業化激進與政治化迷茫所註定。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始人;

4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5《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6鈦媒體、界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7“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8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