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科技公司加持,国产“五毛特效”有救了吗?

多少年了,中国影视总是绕不开“五毛特效”的话题。

毕竟,话题不断的《复仇者联盟3》,人家的CG大场面是这样的:

有了科技公司加持,国产“五毛特效”有救了吗?

而即将上映的我国CG巨制《爵迹2》,大场面是这样的:

有了科技公司加持,国产“五毛特效”有救了吗?

科技君当然没有黑任何一方的意思,只是我们对国内特效好像有一种固有偏见。其实,好莱坞科幻大片比如《变形金刚4》《驯龙记》《星战7》等,这些酷炫炸天的特效,有很多都是中国制造,很多好莱坞特效公司会将承制的CG镜头分一部分给中国CG公司制作。

目前限制国内特效公司发展的有着来自资金等各方面的问题,不过,科技君今天要说的是,当影视特效成为科技企业追捧的对象,中国能从中找到机会吗?日后,粗制滥造的“五毛特效”能不能真正从国人眼前消失?

有了科技公司加持,国产“五毛特效”有救了吗?

科技“示好”特效

影视特效和科技企业,看起来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产业,可能只有在科幻片中才会相遇。但就在最近,谷歌宣布在洛杉矶设立第五个云区,目的是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服务。谷歌云又一次向影视行业示好了。

有了科技公司加持,国产“五毛特效”有救了吗?

想要了解科技企业和影视特效的关系,首先要了解影视特效与计算的关系。

科幻片和动画电影中出现的栩栩如生的毛发和闪亮的盔甲绝不在现实中拍摄的,而是通过绿幕、动作采集等等技术采集画面之后,再在计算机上进行大量图形处理和渲染。

简单粗暴地说,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幻片里面的影视特效画面都是一帧帧P出来的。说出来都感觉这简直是一个看不到头的工作,更可怕的是特效渲染,如果用过会声会影这类娱乐性的视频处理软件就知道,有时候为十分钟的视频加个字幕,都会渲个二十分钟。

所以,为了满足商业效率,影视特效一般会交由一种名为“渲染农场(Renderfarm)”的组织进行。

有了科技公司加持,国产“五毛特效”有救了吗?

渲染农场的本质和超级计算机很接近,都是通过密集搭载CPU/GPU来实现高密度的并行计算系统。将原来一台计算机处理一个任务的效率变成一百台计算机同时处理一个任务,渲染速度自然就变快了。

但渲染农场的形式也会有很多问题,比如搭载并行计算系统的价格非常昂贵,加上日常维护费用与电影产业的季节性,使得渲染农场的收费很高。

不过,渲染农场的这种工作模式,是不是让人联想到了IT企业的数据储存机制?和数据储存一样,上云已经成为影视渲染最新的风潮。

早在2009年拍摄《阿凡达》时,好莱坞就已经尝试过在云端进行全球化的数据传输和渲染。从2010以后,谷歌云、微软Azure、亚马逊AWS和阿里云等等云服务企业也开始陆续通过收购、注资等方式进入影视渲染行业。

有了科技公司加持,国产“五毛特效”有救了吗?

像谷歌收购了视频选择企业Zync Render和流媒体制作平台Anvato,微软则与图形处理供应商Nimble Collective进行合作,阿里云则选择与中国著名的渲染农场瑞云科技合作。

“云上特效”,中国新机遇?

云计算能提升影视特效的渲染效率,中国能从中寻找到哪些机会呢?

许多人的猜测是,在同样算力的前提下,中国能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成为好莱坞的外包工厂。但这样的产业模式并不具有持续性,对于中国自己的电影特效产业也很难有切实的提升。

但如果和其他行业的云计算服务横向对比,我们会发现或许中国的机会即将到来。

参考交通上云这类和影视特效一样涉及大规模数据处理的云业务,可以发现云计算、云储存都只是云服务的开始,真正的效率提升在于云端AI计算。

同样在影视特效处理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AI的影子。

例如在《海底总动员2》和《汽车总动员3》中,都利用了深度学习模型学习场景光线走向,自动纠正因光线不自然而形成的噪点。

有了科技公司加持,国产“五毛特效”有救了吗?

也就是说,未来可以自动化的不仅仅是特效渲染,也可以是特效的制作甚至风格制定。但对于制片方来说,这一部分的工作要比云端渲染还要陌生,同时成本更高。这时AWS、谷歌等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对于中国科技企业来说,一方面在AI技术上并不落后于美国,另一方面距离整个影视产业链也更近。

这些企业不仅“网而优则视频”,还纷纷涉足进了影视的制作和发行。甚至可以说相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的科技企业和影视之间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

虽然云计算和AI不能掩盖中国影视在审美和文化上积贫积弱,但在影视特效这一点上,或许我们真的可以逆风翻盘、弯道超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