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時都是通過什麼形式學習的?

知識共想


我是報名參加了土豆老師的寫作課,學習寫作,說到寫作,還是要先說一下閱讀。

在寫作課上,土豆老師要求我們要學習寫作,先要學會閱讀,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引用老師人生補習班公眾號的一段話:

我建議大家在閱讀前先學習閱讀方法的原因很簡單,磨刀不誤砍柴工,你每個月讀1本書,吸收20%,一年下來這個量就可觀了,時間久了,這個差距越大越大,很多事情,你做了沒什麼成本,你不做,拉長時間週期,以後補上來,成本就高了。

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的獲得者曹文軒也送給青少年一句話:“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就是弓和箭的關係,”然後還要強調:你們把這句話記下來,用一輩子記下來,用一輩子記住,寫作是支箭,閱讀是把弓。

所以我現在的學習方式除了在飯糰跟土豆老師學習外(老師的寫作課現在不招人了,不要又說我在打廣告),還閱讀一些關於閱讀方法的書,在這裡,也把這些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溝通聖經》

《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的作者是尼基·斯坦頓,尼基·斯坦頓提岀不同的內容應採取不同的速度閱讀,結合SQR3閱讀法來提高閱讀速度和增進閱讀效率,還介紹了用“手指法”來練習閱讀速度。



2.《實用性閱讀指南》

《實用性閱讀指南》的作者是大巖俊之,大巖俊之分享了通過思維導圖理出書本脈絡以及怎樣牢記書中的內容,並介紹了把書中的知識付諸實際行動的方法。


3.《高效能閱讀》

《高效能閱讀》的作者是原尻淳一,原尻淳一提出把讀書分為初級篇、中級篇、高級篇共89個閱讀技巧,能讓你從不想讀書到愛上讀書,以及適合專業型的“垂直閱讀”和“使知識立體化”的水平型閱讀。


留守寶媽


提到學習,我首先想到的是鑿壁借光、頭懸梁錐刺股、毛主席鬧市讀書之類的中國經典事例。老祖宗告訴我們:學習要不分時間、不問地點、要克服一切困難、要全身心投入。可實際上,願意聽祖先教誨的人很多,能按要求來的人很少。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是普通人,普通人有三情六慾,有打擾就會分神。普通人學習起來要環境、時間、地點,甚至還有心情。



我便是人群中極普通的一個人,靠著茫然和不知所云,在人海中踟躕挪行了幾十年,談論起學習實在是有點臉紅。今日就借悟空小秘書的邀請厚著臉皮來答一答,一是與答友們交流,另外也算是個人的小結記錄。

我平時學習的範圍主要分專業和業餘愛好兩大塊。

專業學習

我的專業是藥學,工作的環境是醫院、製造企業、醫藥公司。藥學並不是一個高速發展的學科,無論是和考試還是工作應用都是數十年前的老教材。對於專業的學習,我依靠的是教材、國家權威專業書籍、國家政策、工作積累和同行的著作交流等。

這裡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工作積累和與同行經驗交流。

很多時候枯燥的專業知識看上一百遍也沒什麼印象,但若有一個此類病例的病人,為他服務過一回,那麼和這個疾病相關的知識絕對是記憶深刻,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便可以很快做出反應。以前,工作的醫院有位很嚴謹的醫生,每次一得空便到藥房來看藥,還會問很多專業問題,為了不讓這位醫生說我不學無術,每次都是在他來之前做足準備,他走後再查缺補漏,下次碰到他時再補充。當時其他同事都怕他,但由於我總是硬著頭皮上,自我感覺那段時間業務水平精進了不少。

用兩句話來總結,分別是:實踐出真知;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業餘學習

我業餘時間喜歡看書寫作,夢想是有一天成為自由撰稿人。所以,一直再朝這個方向努力。

當前市面上的寫作網絡課程和寫作書籍,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幾乎氾濫了。我也報過兩個,在一眾文友的推薦下看過數本寫作教程,但感覺效果一般。

對於這方面的學習我一般是看經典書籍。有一位知名作者寄語青年寫作者:多看經典、反覆地看經典,因為在寫作中遇到的一切技術問題都可以在經典中找到答案。至於練筆,就是寫唄,堅持下去,筆下生花那是早晚的事。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個人的學習方法:讀專業/經典書籍、堅持實踐和練習。

至於說採用的方式,我建議是讀紙質書籍。因為一來可以排除手機電腦的干擾,全身心投入學習;二呢,紙質書方便做筆記,可以在書上寫寫畫畫,有利於記憶和靈感的保存;三呢,紙質書也更護眼,不管做什麼,先讓自己保持健康才是走得長遠的第一要訣。


李端流雲


學習是通過閱讀、聽講、觀察、研究、實踐等途徑而獲得知識、技能或認知的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除了傳統的紙媒,還繁衍出電子書、音頻和視頻等學習資料。至於用哪一種的學習資料好,因人而異,各有千秋,不能以偏概全,所以我在這不做過多的評論。

我個人還是比較偏向紙媒的,作為使用最久,覆蓋面最廣的紙媒,相信大家都親密接觸過。紙媒傳統意義上是報紙、雜誌、圖書等以紙張為載體的媒體,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國家棟梁,也給後人留下了精神財富,所以用紙媒來學習是再好不過了。

由於受到網絡傳播速度快等新媒體的衝擊以及其它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以紙張為載體的紙媒發展舉步維艱。絕大部分紙媒進入前所未有的“尷尬期”,紙媒與讀者的“親密”關係,被移動數字媒體打破,呈現出嚴重的弊端,具體展現出如下幾點:

一、傳播速度受限。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新聞網站、微博、微信、微視等改變了以往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方式。同時紙媒傳播速度緩慢和內容單一的劣勢,在新媒體面前暴露無遺。任何一個事件的發生、發展都有其時間推移的過程,從紙媒的傳播速度來說,都是獲得一個新聞線索後,記者採訪、調查、得知前因後果後寫稿見報,而這個採訪、調查過程可能短則一天,多則需要兩三天甚至更多。

二、讀者銳減。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高科技的電子產品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電子設備方便快捷的優勢,使得大部分紙媒讀者將目光轉移到電子設備。如今,到處都可以看見利用手機等移動設備瀏覽新聞、閱讀電子書的人們,而鮮見以往看報紙、雜誌的讀者。

三、與新媒體融合受阻。縱觀當下許多紙媒運作的新媒體,包括新浪微博、微信公眾平臺、朋友圈等,我們不難發現每天發佈、推送的內容均為當天其報紙上的新聞內容,此時新媒體不折不扣地淪為了報紙的搬運工,既失去了時效性,又失去了新鮮性,博不到眼球還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紙媒向新媒體進軍尋求融合的道路亦步亦趨、越走越窄,從而喪失了紙媒與新媒體的雙雙優勢。

紙媒在如今科技飛速的情況下,著實不易,也看出了就算新媒體在強大,也是無法替代傳統的紙媒的。所以請珍惜和愛護我們的紙媒,這不簡簡單單是用來學習,更是一種情懷。


菜包就是包菜


平時讀書,看報,閱讀,記筆記,寫心得體會,採訪第一首資料,以及寫作整理等,自然形成習慣的方式,但共同目標一個,達到各需所學的知識。

學習形式五花八門,科目及學的不同,自己在安排自己,結合實際情況,恰當運用掌握處理。

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讀書學習的學生,通過學校,在老師輔導下,講解題目,重點分析,進行示範題操作指點,並且淺進深入。這些平時就規定作業,還得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這就是一個規定式形式獲取學習。我們這些己步入半百以上,花甲,古稀之年的人,是通過自己喜歡什麼學什麼,難道他人喜歡拍視頻,你去叫他打籃球。不可能的事,這種選擇在自己的眼,耳,鼻,身五官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目視喜歡就學什麼;感知認識多了,積累也越多,人的本能會產生溢出。要說平時都是通過什麼形式學習。分人而異,不得規定公式,只是自己在找到自己的座位就坐而已,只要對自己學習有益,就取決這一點,逐步摸索。其它的不說,就拿自己來說:也是一種體會,也是一種思維。看到一本好書和好文,就必須去弄來弄懂,有句這樣話;好話要錢買。五個字五層意思,若是好想方設法熬夜抄不來,受益匪淺。在這不知不覺中給自己提升,當然,自己不覺得。學習,不是要將每篇每字都背出來,主要是弄懂學習的目的,原理,結構,層次。記得上次買《人生》,《平凡的世界》兩本書,平凡的世界只看十幾頁,因為,吸取精神營養不可一時追求,要結合自己。生活要調整搭配才有茲有味,假若每節都上數學課,長時間會厭煩,要調開學習內容,只要是你喜歡。偶爾看一下歷史,或者成語、文言文,那些不起眼的基礎知識,就像吸到新鮮空氣一樣。看書學習,各有所好。有時候丟下手中的書,去看一下語文病句叢書,那裡幾乎是講語言教育,對詞語運用,解釋,搭配,連接,認識覺得很有實效。這些信息指揮,在於自己積累。這種學習形式是在學習中摸索,不是固定式。像我們來學習,主要掌握自己工作時間,完成該做的工作之後,屬於休息範圍來學習,是些零星時間,沒有整塊。既不影響家庭,對自己學習肯定有提高。很多時候,我都會去打草稿,因時間不夠,等你初稿定成,檢查一遍錯字標點符號,己是夜深,弄不好影響第二天上班時間。如果時間允許,那必定精益求精。學習要結合具體實際情況。

現在學習的渠道多,紙質書,電子書,聽書應有盡有。

因人而異,學習是自己的。很少去看電子書,聽書,下載一些免費書看。喜歡看紙質書,因看書手機的熒光對眼睛輔射太大,造成視力下降,看紙質書好,加上年齡關係,沒有後生仔反應靈敏,學多少,沒規定,只不過是解決自己門前的攔路虎。

形成學習主要關鍵在平時,平時不燒香,臨時菩薩不保佑。作為自己,除特殊一般來講,每天都在學習,很多資料來不及整理,床上,(空床)桌上,凳子上都是書,寫的與抄的不低於10公斤紙。雖然沒成績,但用心了,解決很多困難,不管我是白天或黑夜,早上與中午學來的東西用於生活。獲得的智慧只有自己知道,受益也是自己。

長長短短寫了一些,不知合不和有心讀書君的口味,雖是心得體會,望仁兄弟賜教。


歐紹永


由於天地賦於了人們的向上精神和生存本領,促使了人們對事物的求知慾。然而由於求知慾由人們的個性決定著愛好不同,所以人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理念存在在各異。學習就顯得百花齊放!

我覺得人們從生下來開始,每個人的智慧窗口,就象一座高樓大廈的所有窗戶。首先打開的是共性窗口,從而就能進入`空氣和陽光'。伴隨者人們智慧的逐步提高,人們的個性天賦也突出起來!

人們在所處的環境中,尋求著各自的自我學習途徑,去豐富著自我的知識才能,去發揮著自我的最佳才幹。但由於自己的智慧窗口,不會也不可能在同一個時期打開!所以說一個人的學習時間,基本上是一輩子的事情!

人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豐富自我。所以學習也應該`有的放矢'選擇。能適應自我發展需要的學習,不管是什麼形勢不重要,重要的是適合自我的知識!盲目地學習不可取。少走彎路為上。

謝大家觀看,多提寶貴意見!


古城漁樵


那就要做到這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應當有一個學習的心,為啥這麼說呢?就是處處留心多看多學。每一處事物都有我們要學的東西! 第二就是我們能夠意識到自我的空乏,需要通過學習來補充內涵量,就是自我的知識儲備量不夠了需要補充, 第三就是有閒暇時間,通過學習瞭解一下你所不曾到過的靈域,這算是興趣!



這類學習就不存在什麼目的了,就是一個喜好! 說完為啥要學習,我們來說說怎麼學習,通過什麼學習! 學習講究循序漸進的方式,一口難以吃成胖子,當然了根據每個人理解能力不一樣快慢也不同,

第一種就是有人願意教授你一些知識,這裡面有好多經驗,智慧,所以這類是很可貴的,第二種通過書籍,刊物!有目的的閱讀,需要口才的就看口才的書,需要文學的就看文學的!需要管理的就看管理的!需要什麼看什麼,第三就是通過電子媒體這是一個複雜並且豐富的社會資源,裡面包羅萬象,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網絡時代就是要根據網絡來學習!效率更高,學習的方式方法很多種類!能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才是硬道理!學到老活到老麼!哈哈



相魄


學習的方式有千百種,不侷限於形式。只要能讓自己得到成長,不管是一句話,一本書,或者一幅圖,一個想法,等等,都是學習,學習不拘泥於任何形式。就像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如果真要說它的形狀,可以是數以億計吧。它有固液氣三種形態,變幻多端,就像學習一樣。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許多的關於學習的名句啊。

而且,古人還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日能夠自我反省也是一種形式的學習。所以學習就像小說裡的練武。完全不拘泥於招式動作,隨手而來就是極其高明的武功。比如看金庸小說中的獨孤求敗,當他到了四十歲後,就草木竹石皆可為劍,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具體描寫:劍冢中,埋的是獨孤求敗一生幾個階段中用過的幾柄劍。第一柄是一柄青光閃閃的無名利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第二柄是「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第三柄是「玄鐵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之前恃之橫行天下。第四柄是柄已腐朽的木劍,原因是獨孤求敗「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

所以,學習不用拘泥於形式,適合自己就好。只要能夠學到東西,讓自己成長。任何形式都是可以的。畢竟,活到老學到老嘛!


我是一顆螺絲丁


”活到老,學到老...”這雖然是中國的一句普通諺語,我想大家是深有感觸的。幼年時候就知道這句話,可未曾引起足夠重視,直到中年才有所醒悟了。所以迷途知返,一定要把生活中的新東西新事物認真學習,具體安排到一定時間,把常用的東西要學會,搞清楚。

除此以外,要經常把自己書櫃裡的書籍稍稍過目,溫故而知新。況且自己的書籍都是自己愛好的東西,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以使頭腦心靈不致空洞。對人對己都有好處,成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在平時學習時,看到一些重要語句或經典詞句要做一些筆記。

學習重要典籍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人們常說:看三國會教人詭計,看水滸會教人造反。我們看《三國演義》要學會智慧,看《水滸》要學會見義勇為,和壞人作鬥爭。

學習時,要把自己所愛好書籍的小章節或重要提綱標記清楚。如命理書籍的相心賦,玄機賦,幽微賦,要憎賦,萬金賦,金生賦...二十八宿的順序排列,十二星座的白羊,金牛的順序及交接日期排列,易筋經的韋陀獻杵,橫擔降魔杵......

我們上述都是一些簡單易學的東西,可以先記提綱而後一步步學習。

而又不是章程不可變的,比如說面相學,瞭解十二宮後,每到一個地方和每一個人接觸,便悠然自得看到對方的面部的大體特徵。

那麼學習一些較難的東西的方法則又不能如上所述了,如太極拳,(中醫)除了練習基本功以外,必須一步。一步的反覆練習,日日練日日功,一日不練數日空。

通過學習,獲得知識,在某方面獲得技能,為社會做貢獻,同時也為自身創造了優越條件。

人到老年學習也不要停止,學習已成為一種意境,耐人尋味,自樂其中。

平時最好也要有安排,去學習一些新鮮事物,如上網......


邵偉華教授


我比較相信的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前兩年喜歡看紙質書,這兩年電子書+紙質書,兩者結合吧。一般遇到感興趣的內容,看過電子書後,會再買紙質書。

年紀不小了,也不需要什麼目的去讀書了,看看自己喜歡的書,就很不錯。

二十多年前,我也比較悲觀,總覺得這個世界奇奇怪怪的,不過,讀了幾年書,單車騎行了幾萬公里,慢慢的就不這麼想了,變得更樂觀一些。

中國那麼大,人口那麼多,總會有那些一些人,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讀書。哪怕是大多數人都沒有這種愛好,起碼希望還是有的。這可能就是傳統的慣性吧?

讀書不見得有用,但首先應該預防書籍的“毒害性”,說實話,現在有“毒”的文章和書籍非常多,通過學習、讀書,能做到正確的理解與選擇,就很不錯了。

中國人也許並非不理性,也並非沒有讀“閒書”的慾望,我個人猜測,中國人活得太累,已經快喪失了對生活的鑑賞力,快要淪為生活的奴隸了(而不是生活的主人)!

原因很多,當然也應該非常多!個人認為,我們缺乏一種共同的文化意識,直接導致我們對於生活的認知出發嚴重的偏差!

我大約記得,西哲體系對人的慾望的定義:超過人自身生理需求的一切想法(大意是)。另外一個說法就是:一個人的慾望越強,精神痛苦就會越多。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對於這個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越來越難以想象和理解,只剩下痛苦與我們相伴……

“不為無聊之事,難遣有生之涯”,也許我們太注重生活的“意義”,反而僅僅得到苦悶。

這些,不通過各種方式的學習,確實難以理解。


全利88


學習這個東西不能定論以什麼形式,可以通過紙質書籍來學,也可以通過電子網絡來學,也可跟身邊的人來學,一事一物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只要我們有一顆善於思考、善於學習的心,也可能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卻教會我們一些做人的道理;也許一件小事,有可能從中悟出大道理來。

當然了我們一般以職業為重心來學習,業餘時間學習一些自己較感興趣的。比如我個人喜歡清宮史和情感方面的,十幾年前用紙質書籍來閱讀,現在改為電子閱讀,感覺比較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